蔚来测试车辆坠楼一事,再次将该品牌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由于蔚来发布事故说明时相关措辞引起争议,当天官方重新作出声明。
在二级市场,蔚来23日开盘后一度下挫,但并未影响连日上涨的趋势。6月24日,美股高开,新能源汽车股普涨,蔚来也一度创下23.66元的新高。
上海嘉定多部门回应
6月24日,针对此事的后续调查进展,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该事故调查并不由警方负责,该局只在事发时出警,已移交给嘉定区应急管理局,该局并没有相关内容可以提供给外界。
随后,南都记者向嘉定区应急管理局方面求证此事,其工作人员称,未接到此事已移交到该局的通知,此事一开始就是由公安部门直接处理,该局并未参与,目前并不清楚具体的调查情况。另外,此事尚未有明确定性,仍需调查分析。
官方说明曾被指“冷血”
6月23日晚上20:33,蔚来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6月22日17时20分左右,一辆蔚来测试车辆从上海创新港停车楼三层坠落,造成两名数字座舱测试人员罹难,其中一名为公司同事,另一名为合作伙伴员工。我们对这次意外非常痛心,对罹难的同事和合作伙伴员工表示深切哀悼。公司已经成立专门的小组,帮助家属处理善后事宜。事故发生后,公司第一时间协同公安部门启动了事故原因调查分析程序。根据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可以初步确认,这是一起意外事故,与车辆本身没有关系。
就在蔚来对该事件作出说明后,因其声明“与车辆本身没有关系”引起了争议。有网友认为,调查结果这么快公布值得怀疑,更有网友指责官方第一时间撇清车辆关系的回应“太冷血”。
对此,蔚来官微删除了这条声明,并于21时02分重新发布声明称:
“6月22日17时20分左右,一辆蔚来测试车辆从上海创新港停车楼三层坠落,造成两名数字座舱测试人员罹难,其中一名为公司同事,另一名为合作伙伴员工。事故发生后,公司第一时间协同公安部门启动了事故原因调查分析程序。根据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可以初步确认,这是一起(非车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我们对这次意外非常痛心,对罹难的同事和合作伙伴员工表示深切哀悼。公司已经成立专门的小组,帮助家属处理善后事宜。”
并且,蔚来汽车该条微博开启了精选评论功能。
不过从后续反馈来看,不少关注此事的人依然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妥,有观点认为,是否由“车辆原因”导致,应由专业机构依据车辆数据等资料认定。
从这个角度看,蔚来若要自证清白,还需拿出更多的细节。
评论:蔚来离奇坠楼,公关缘何“翻车”
以下内容节选自新华报业网的评论:
没有完美的公关,只有经得起考验的价值观。公关回应虽然是技巧,但却能反映企业内在的价值观。如果蔚来在事发之初,更多地把回应点放在“人”上,在善后措施等方面多下功夫,接下来再根据调查结论,回应“车”的问题,交代事件始末、调查结论、问题原因等,可能会更直击公众关注焦点,也能符合调查进程,从而经得起公众检视。《论语》中有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听到马棚失火的消息,孔子只问人,不问马,这种重人不重物的行为,正是儒家学说被称为“人学”的重要原因,其中反映出对生命的珍视,值得后人推崇,也值得资本和企业学习借鉴。
蔚来“翻车”了,但依靠现有信息,还不能草率得出“蔚来汽车不安全”的结论。除了驾驶员不当操作等原因,处于研发、测试阶段的车辆,也不能混同于已量产、销售的车辆。测试出现问题,并不意味着市场销售的车辆也有安全隐患。也要承认,测试车辆虽然难免磕磕碰碰,但像这样坠楼殒命的惨烈事故绝对算得上极端案例了。这也给企业提了个醒,车辆测试毕竟具有一定危险性,为了强化安全保障,车企有必要在测试车使用、内部流程管控、试验场条件等方面加强管控,以此来降低测试危险系数,这既是为了防止测试车翻车,也是为了防止品牌形象“翻车”。
业内爆料有测试员曾签生死状
此事件引发的测试员安全防护问题也引起了极大关注。
“车厂的测试员是个高危职业,每年都会有一些事情发生,”有运营机构负责人说道,汽车测试员工作确实是一个高危工种。过去,有些人甚至要签署生死状,特别是极端测试。
“汽车测试员的工作就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带给客户。”一位汽车行业从业者表示。在一网络问答社区上,一位工作资料显示为“整车试验主管工程师”的网友发文表示,“做测试时会做不少危险的工况,就是为了尽量把问题暴露出来,谁能保证没有用户会这样干呢?”
“我的师弟在吐鲁番做夏季试验的时候,因为车祸丢了性命,孩子才一点点大,大家特别难过,震惊之余,也才觉得危险原来这么近。”另一位简介显示为车辆工程师的网友也发文表示,“作为一名汽车行业从业者,我深知这一职业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危险来临的时候是真的危险。”他还表示,整车测试相关岗位危险较零部件等测试要高。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蔚来汽车官网发现,其校园招聘目前共有1408个岗位,其中搜索“测试”显示结果共89个;社招共有2969个岗位,其中测试相关岗位163个。整体来看,这些在招岗位多为不涉及实车的软件、零部件测试。仅极少数实车测试岗位对应聘者驾驶能力有要求。
显然,这些岗位对应聘者的车辆驾驶技术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不过南都·湾财社记者也注意到,这些岗位在工作内容描述中,并未提示工作危险性。
“这个群体也比较特殊,”有业内人士表示,因为测试的都是企业产品,涉及机密。有些测试项目是刚好过关,“如果被报道,车还卖得掉吗?”
坠车原因到底是什么?
误操作还是测试车辆问题?
关于车辆是如何失控,撞上墙体并冲到楼下的,蔚来暂未透露更多信息。
问答平台“知乎”上相关问题下方,有答主根据现场照片模拟了车辆走势,判断这台车应该是在倒车入库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异常加速,最终撞穿外墙和护栏飞下来了。
“由于车辆在空中发生过翻滚,最终四轮朝天落在地面,通过车头落地后的方向就可以确定撞墙时车辆的方向。我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最终落到地面时是四轮朝上,车头朝外的状态。结合空中翻转,因此这台车在飞出大楼之前,是车尾朝外的状态,也符合大楼的停车位设计。”知乎答主“康贱猫”分析。
从常理分析,车辆产生异常加速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测试工程师操作失误,比如在挂倒挡的情况下误踩加速踏板,一种则是测试车本身存在软硬件方面的问题,导致车辆失控冲出。
从23日晚间发布的回应来看,蔚来否认了第二种原因的可能性。有汽车业内专家根据现场图片、停车位结构位置及蔚来的回应分析,事故的原因可能是挂倒挡误踩加速踏板。该专家还表示,在倒车场景下,AEB紧急制动系统是发挥不了作用的,这是当前AEB系统的普遍缺陷。
不过,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
“车辆坠楼的原因无法判断,还是等官方调查吧。”一位汽车研发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只是猜测的话,可能是误踩刹车,可能是试验车的功能缺陷,也可能是调试的时候误操作给了加速信号。
这位人士强调,根据现有的信息,不能粗暴地得出结论,蔚来的车有问题。除了人员误操作的可能性之外,作为处于研发阶段的测试车辆,不同于投入市场的量产车,工程上本身就有许多缺陷,发生意外的概率是客观存在的。
“这在汽车行业很普遍,最初的这种测试车叫mule car,也就是杂交出来的,因为很多零部件是测试样件组装的。”他表示。
另有业内资深测试工程师也介绍,早期的测试车,很多功能都不是很完善的,比方说在底盘功能上,EPB(电子手刹)和P档的联动,在有些测试车辆上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踩刹车挂P档,有可能电子手刹是不会拉起来的,是需要单独再拉一下按钮开关才能实现手刹拉起,这种时候,就需要司机(测试员或者工程师)特别注意,下车之前,一定要确认EPB被拉起。
“工程师手上的车,和用户拿到的车,状态差别是很大的。所以,不要用常规的驾驶习惯去评价一辆测试车。”他表示。
不过,上述汽车研发人士还补充了一个细节。按照行业惯例,mule car都会有一个实体的急停按钮,拍下去车会紧急制动停车。“但可能事发突然,没来得及。”他猜测。
一场车辆测试的意外
如上所说,车辆测试工作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上述资深测试工程师表示,就像很多其他行业一样,汽车行业也有事故和牺牲,“有一部分工程师,在研发车辆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在汽车性能测试的过程中,在各种试验场上,在极端环境下,都有可能发生事故,这很难完全避免,只是工程师服务对象是产品,所以他们面临的这些危险和事故不为外界所熟知。
但测试人员罹难还是相对极端的情况。他也表示,大多数汽车公司会做安全培训,日常测试中会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安全事故,剐蹭、撞墙之类的,但是很少会有涉及人命的重大安全事故。
上述汽车业内专家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车辆测试的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也分类型,像急刹车、双变线、穿桩等关乎汽车稳定性的动力性试验,相对来说比较“高危”,这些测试一般也会在专业的封闭式整车试验场进行;但从蔚来的回应看,两名罹难人员是数字座舱测试人员,如果真的在做测试,他们应该是在调软件,比如看车辆对驾驶员操作的响应是不是灵敏——这种测试并不算“高危”,发生这样的事故确实可以算是很大的意外了。
目前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尚未确定,不过从车辆测试的角度,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应更为重视测试人员的安全问题:车企要进一步了解测试车的使用是否合规、内部流程是否管控到位、试验场是否满足车辆测试的要求等,个人则也要尽可能地熟悉测试车的状态和功能,遇到车有问题的,及时联系其他同事更新软硬件后再做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车辆在立体停车场做测试,不少人感到不解。不过,遇事车辆是否在停车场做测试,目前尚不能确定,有可能只是在停车场停车。并且,多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如果是在做自动泊车等相关的测试,选停车场也是合理的。
上述汽车业内专家表示,如果是数字座舱方面的一些测试,危险系数很低的,在停车场测试也很正常,不可能为了一些小的测试跑到专业的大型测试基地去。“只是停车场停车本身也是有风险的,也会有人误踩导致剐蹭或是碰撞。”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