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的第三个年头,芯片市场上不间断的传闻持续挑逗着投资者们的神经。近期,有消息称,曾经的涨价“大户”TI模拟芯片价格大跌,不少中间商在通过各个渠道出货,市场似已走出“缺芯”窘境;但另一方面,英飞凌、三星、台积电等国际芯片巨头仍在持续发出芯片紧张信号,三星更是在电话会上表示芯片订单已排到2027年。
过剩还是紧缺?芯片市场现状究竟如何?财联社记者近日走访上海、深圳两地的电子元器件市场了解到,许多消费级模拟芯片产品价格的确出现“断崖式”下跌,即使是热门型号也出现数月内价格腰斩的情况。但车规级芯片仍是“一芯难求”,部分产品在市场上仍维持着超出厂价10余倍的高价。
多位行业人士及分析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芯片市场正从结构性缺货转化为局部或者特定领域缺货,消费级芯片进入“内卷”,车规级芯片紧缺短期仍难解。
售价雪崩!中间商亟待出货
“最近行情比较淡,”上海市黄浦区浙江中路的赛格电子市场内,一位从事芯片分销的业务员向记者坦言,“国外原厂的产能三季度要放出来了,整体价格都在往下走,情绪上大家都看得出,趋势已经过去了。”
他口中的原厂,指的是总部位于美国的模拟芯片大厂德州仪器(TI)。6月初,有消息称TI已向下游客户发函,表示随着三季度产能释放,下半年供需失衡状况将得到缓解。这意味着曾经最为紧缺的模拟芯片可能迎来供需翻转,并引发国内电子元器件现货市场的剧烈震荡,甚至有芯片分销平台喊出了“救救TI”的口号。
“TI的料价格大部分都比高位降了3到4成,个别型号甚至降了一半以上。”市场内的另一家商户告诉记者,如果需要的话,现在订货最快要等上3周左右,相较此前最高峰50周以上的货期,已经缓解了很多。
上海电子市场的低迷不是个例。在中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市场华强北,类似情景也在发生。一位主要售卖电源管理芯片的店主告诉财联社记者,记者询价的编号为TPS7A6650QDGNRQ1的芯片,目前处于售价低谷。“这款之前涨价很严重,几个月前还要好几百元,但是目前只要74元了。”问及能否提供1000只现货时,该人士表示“没问题,目前货很多。”
比起产能的释放,更让卖家们担忧的是需求的走弱。“之前也遇到过降价行情,但一般价格下去就会刺激需求上涨,不过这次不一样,即便是降价了,客户的兴致也不高”。在记者的走访中,多名商户向记者表示,受到疫情和下游需求的影响,一些订单和客户已经“跑了”,终端产品不好卖,芯片成本又居高不下,“有的工厂干脆直接砍了单”。
随着悲观情绪蔓延的,是此前曾被爆炒的许多型号的芯片价格迅速回落,根据电子行业媒体芯世相的统计,此轮标准型消费类模拟芯片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不少降至常态价,比如TI的一款电源管理芯片TPS61021ADSGR,从3元左右一路飙涨至去年5月的最高价45元,如今已回落如常。这些动辄数十倍、宛如过山车式的价格涨跌令人咂舌。
一位从事芯片分销多年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了个中门道:大多数商家都不能从原厂直接拿货,而是要通过代理商甚至是代理商的下游经销商,货经过多少手,就意味着有多少人可以囤货和抬价。物料越是紧缺,询价和购买的人越多,囤货的人越愿意减少供应、抬高价格,一环一环传导下去,供货越来越少,价格也就水涨船高,“哪怕每一环涨个三五成,到了最终买家那里可能就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
他向记者表示,自己有一些接近代理商的朋友,最夸张的月份,“仓库里的芯片都囤到堆不下”。但等到形势一旦翻转,进入买方市场,囤货的中间商便会担心存货“烂在手里”,急于抛售,“越买越贵、越卖越贱”,如此形成价格的剧烈波动。
货卖不出去,一些商家的现金流已告急,甚至开始了清仓甩卖。在深圳某电子元器件售卖群里,类似“TPS54360QDDARQ,一包5XX.00RMB含税出带发票出,国内有库存3-4天可发货”对话屡见不鲜。更有甚者,直接在朋友圈贴上“远低于市场价清货”的海报,原因是“工厂老板发不出工资了”。
国内某电子元器件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财联社记者,原厂的售价都是固定,不会因为市场短期波动调整价格,目前消费级模拟芯片并非“没人要”,而是回落到正常水平。因此,曾经风光无限的芯片中间商才会成为最大“输家”。
车芯仍旧抢手
缺货恐成常态
“目前消费市场低迷,消费者偏好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一旦发生则不易快速转变。”第三方市调机构CINNO Research告诉记者,以智能手机为例,根据其发布的数据,2022年4月国内市场智能手机销量仅为1,760万部,创下2020年疫情以来单月第二差的成绩,同时预计2022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同比将出现7-8%的下滑。
尽管消费市场疲软,手机等消费类芯片出现库存过多的情况,但诸多迹象表明,目前工业、汽车类的芯片仍然坚挺,芯片缺货正从结构性缺货转化为局部或者特定领域缺货。
在记者近日参加的一场MCU行业论坛中,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尽管和消费者距离较近的手机等消费端产品波动较大,但工控和汽车市场其实仍在增长,并没有疲软,目前仍是供不应求。
国民技术(300077.SZ)执行总监钟新利表示,工业客户的需求基本没有下滑,有些客户反而还在持续增长。纯消费类的需求确实不如之前,可能一些MCU客户也存在一些库存问题,提货不像之前那么激进了。极海半导体副总经理陈其铭也表示,“汽车和工业方面确实是一个增长的市场,我们这边客户的状态也相对乐观”。
这些来自原厂行业人士的判断,在芯片现货市场得到了验证。同样在线下的电子市场,记者观察到,因经营品类不同,商户们的悲欢并不相通。
“不缺订单,而是拿不到货。”上海一家主营工控类芯片的商户告诉记者,至少在他这里,许多热门的型号还是很抢手。比如ST(意法半导体)的一款单片机(MCU),常态价格在十几元,最高峰炒到了300多元,现在价格有些回落,但依然较原先有多达10倍的涨幅。复工以来,他每天都在忙于拿着订单找货源。
他同时向记者表示,如今市场里生意较淡,不光是行业供需问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本身元器件分销,深圳就比上海有优势,我们有许多货都是从华强北拿,加上疫情封控,客户肯定不会等你,而转去别的地方。”据他估算,疫情封控的两个月,店里的订单等各项损失合计大概在二三十万元。
工控类产品如此,汽车芯片更是紧缺。
“SAK开头的货目前价位都很高”一位深圳华强北的英飞凌分销商向记者表示道。SAK是英飞凌多款汽车 MCU的编号开头,上述人士还告诉记者,询价的几款都无现货,几时来货也是未知。
跟据英飞凌官方统计,包括尚未确认的订单在内,2022年1-3月英飞凌积压的订单金额从去年四季度的310亿欧元至37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671亿元),是2021财年营收的3.3倍。英飞凌首席营销官Helmut Gassel在上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订单中超过五成是汽车相关产品,有25%的订单一年内都无法交货,积压订单显然远超出英飞凌的交付能力,晶圆代工厂产能仍远低于整体需求。
汽车的提货时间,也印证着车规芯片的紧张。深圳的一家特斯拉店员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特斯拉Model Y的提货时间需要3个月左右,而Model 3提货甚至需要等待将近半年。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 AutoForecast Solutions(以下简称为 AFS)的最新数据,截至 6 月 19 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 225.8 万辆。AFS 预计,全年减产量会攀升至逾 306 万辆。
全球电子元器件代理公司富昌电子6月17日更新的元器件市场报告显示,从产品货期及价格趋势来看,2022年Q2,MCU、功率半导体、WiFi模块等细分领域产品供货仍较为紧张,特别是其中应用于汽车领域中的产品。包括ST的MCU、英飞凌的汽车芯片和恩智浦的MCU、汽车产品仍为紧缺状态,一些品类的货期达到了52周之久。
另据电子元器件分销平台Quiksol的现货市场报告数据,即便是前文提及的TI,其消费芯片和驱动芯片不再紧俏,但汽车类芯片仍然短缺,比如TI的一款车规级电源管理芯片TPS7A6650QDGNRQ1,短短半年内市场价格便从2元飙涨至了如今的700元以上。
“反正和新势力的同志交流,他们永远缺芯片,”汽车技术专家朱玉龙向记者表示,“目前车企、Tier1还在坚定买芯片,但参与里面套利的倒爷开始退潮了,这也客观说明,芯片供给的风险开始降低。”朱玉龙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工作十余年,如今主要从事一级市场投资。
“国内的汽车芯片采购,之所以还处在四处漏洞的阶段,主要原因在于汽车芯片的种类繁多,包括MCU、电源SPC芯片、ASIC芯片、低压MOSFET和驱动等,新能源汽车又多了BMS、Inverter、OBC和DCDC等芯片大户。”朱玉龙判断,随着下半年传统汽车品牌开始努力卖新能源汽车,大家抢的芯片可能更专注,品类更细,比如此前短缺的MCU告一段落后,IGBT和SiC的供应也需要持续关注。
缺芯仍待缓解
市场难言“拐点”
过去两年,卡脖子、疫情、航运、宅经济等多方因素似乎让芯片紧缺成为常态,上游晶圆厂大举扩产、下游设计商也大口分食“缺货涨价”的红利。
然而,消费级市场瞬息万变,难以预测。曾有消费电子上游企业高管告诉记者,需求端发生变化,传达到上游厂商需要3-6个月,可见下游的生态情况已发生巨变。二级市场上,半导体ETF较去年巅峰时期也已经腰斩有余。
而国内企业在过去两年涌进芯片赛道后,“爆雷”、“暴富”消息不断,到底谁能从中获益,已初见真章。上述电子元器件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财联社记者,一个芯片厂的周期大约是3-4年,从19年卡脖子事件到现在,验证期已经差不多来临,近期浪潮褪去,基本上已经知道哪些企业在“裸泳”。
2021年,艾为电子(688798.SH)、晶丰明源(688368.SH)、圣邦股份(300661.SZ)收入分别为23.27亿、23.02亿和22.38亿元,尽管较龙头企业仍有差距,但“国产替代”已规模初显。而一些低毛利的低端芯片,却陷入了新一轮的“内卷”。一位国产芯片代理商告诉记者,部分低端国产芯已经开始打起了价格战。
另一方面,车规级产品的重要验证期也即将来临。上述电子元器件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财联社记者,从行业的角度去观察周期的话,明年会是车规级产品的一个重要验证期,而二级市场看的是预期,因此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年初相关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行情。
但总体来看,近期所谓的芯片市场已经告别“缺芯”、迎来拐点的结论或许很难站住脚。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Manocha于6月21日表示,由于俄乌战争持续威胁半导体关键特殊气体等原料的供给,加之设备制造商的平均交货时间从3-4个月增加到10-12个月,全球恐怕到2024年都将持续面临芯片短缺的问题,但他也示警未来晶圆厂大量扩产后的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全球最大晶圆厂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还在高喊:未来10年将是半导体产业的“黄金时代”, 全球半导体年产值有超过1兆美元的机会(注:2021年为超5000亿美元),并会再推动3~4兆美元的电子产品成长。
国内半导体独立调查机构芯谋研究认为,尽管近期有关全球晶圆产能过剩的担忧持续蔓延,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而集成电路的产值仅占全球的9.7%,国产芯片自给率非常低。特殊的产业政治形势,加上芯片国产化的需求,综合导致国内的晶圆产能缺口一直非常大,短期内不会过剩。
(文章来源:财联社)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