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限购大松绑 已进行两次松绑 正式划分限购区与非限购区

财经
2022
07/04
08:34
亚设网
分享

7月4日凌晨,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住房限购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东莞市住房限购区域调整为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东莞市房地产市场调控进入区域限购的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近期楼市松绑政策密集。继5月1日起恢复个税购房政策、优化人才购房和新入户购房政策后,5月14日,东莞又进一步出台“莞七条”稳楼市,其中,包括进一步放松限购政策,多孩家庭可新购一套房;放松限售政策,取证2年即可上市交易;二手房增值税免征年限“5改2”等。

东莞正式划分限购区与非限购区!

4日凌晨,东莞市住建局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住房限购政策的通知》,来看文件要点:

一、划分限购区与非限购区

城区片区的南城、东城、莞城、万江 ,以及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均为限购区域。

在限购区域内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家庭,暂停向其销售限购区域内的新建商品住房; 非本市户籍家庭 ,新房与二手房均暂停销售。

居民家庭购买限购区域内的商品住房,购房资格核验按原政策标准执行。

除了上述镇街以外的东莞其他镇街,则均为非限购区域 ,无需进行购房资格核验。

二、落实金融支持政策

东莞市住建局在通知中表示,此次限购政策的优化调整,将有利于向中心城区和核心区域以外疏导住房需求,也有利于更好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合理购房信贷需求的支持力度。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要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本行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合理增加房地产信贷投放额度,提高审批效率,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具体首付比例与贷款利率,则以新政细则及实际为准。

据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东莞一手住宅供应150万平方米,同比减少43%;成交12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2%。一手商品房成交金额约426亿元,同比减少48%。住宅约353亿元,同比减少51%,非住宅同比减少29%。

东莞楼市政策已进行两次松绑

5月14日,广东省东莞市住建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莞七条”),从保障刚性住房需求、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满足合理购房信贷需求等七个方面出台了优化调整措施。

东莞限购大松绑 已进行两次松绑 正式划分限购区与非限购区

在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新政提出,居民家庭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生育二孩或三孩的,可以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其中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需提供购房之日前3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24个月以上社保或个税证明。解决“一房多证”历史遗留问题,居民家庭持有或购买“双(多)证房”但实质作为一套住房使用的,在核验购房资格时视作一套商品住房。

在满足合理购房信贷需求方面,新政提出,积极支持居民合理住房信贷需求。商业银行要准确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鼓励银行对符合购房政策要求且具备购房能力的购房人,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在优化服务便利交易方面,新政提出,将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5年调整为2年;商品住房取得不动产权证满2年的可以进行交易转让。通过系列优化措施,促进商品住房有序交易和流通。

在保障刚性住房需求方面,新政提出,通过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通过配售“三限房”、安居房等,降低符合条件的刚需群体和人才的购房门槛;鼓励城市更新项目配建共有产权住房或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大公积金对保障性住房租购的支持力度。

4月29日,东莞市住建局旗下“莞e认购”小程序更新了购房政策,对外地人才购房限购放松,个税或社保要求降低,由此前的“逐月连续缴纳”调整为“累计缴纳”,同时,恢复个税购房政策。

当时政策规定,自2022年5月1日起,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能提供购房之日前2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或个税证明,可以在本市购买第1套商品住房;购买第2套商品住房的,须提供购房之日前3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24个月以上社保或个税证明。另外,入户即可购房;社保之外,可凭借个税证明买房。

对于两次出台新政的原因,东莞市住建局表示,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东莞市适时优化购房政策,自今年5月1日起恢复个税购房政策,优化人才购房和新入户购房等政策。结合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相关精神,东莞市进一步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出台了“莞七条”并从5月14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