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龙头药明康德(603259)7月11日发布业绩预告,66.16%的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幅较之公司此前披露的63%到65%的预计收入增长率略有提升。同时,2022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在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以及基本每股收益等主要财务数据上均实现了不错的同比增长。
业绩预增公告一出,十余家券商纷纷对药明康德给出“买入”评级。然而,二级市场并不买账。12日,即业绩预告次日,其股价高开后一路下挫,最终收出了一条“实体”大阴线。
近一年来,药明康德的股价自高点最大回撤幅度一度达到52.57%,集采及复杂的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之下,市场对这家医药外包龙头的关注有增无减。
“一体化”的野心靠谱吗?
“持续强化公司的独特业务模式,并充分发挥全球布局、多地运营及全产业链覆盖的优势。”在业绩预增公告中,药明康德表达了对完成业绩目标的决心。
一体化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和CTDMO(合同测试、研发和生产)是药明康德的两大看家业务,依公司所述,其能为客户提供从药物发现、开发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因此,药明康德在业界被视作“一体化业务”的领跑者。
实际上,CRDMO和CTDMO是药明康德2021年才推出的全新业务战略,其借由将公司业务重新划分为五大一体化业务平台,欲图大业。
药明康德联席首席执行官陈民章曾展望:“我们期待,有CRDMO参与的新药开发模式,能够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支持广大创新者与创业者在新药研发之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高效。”
CTDMO并非新概念,药明康德在2020年年报中就曾多次提及,其主要涉及细胞和基因治疗。药明康德曾如此表述:“在报告期内(2020年),公司成功启动了细胞疗法CTDMO服务平台,协助多个客户,为2个II/III期临床试验项目提供服务。”
CRDMO则要显得新鲜许多,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同一平台内结合了传统的CRO(合同研究组织)、CMO(合同生产组织)及CDMO(合同开发生产组织)三大服务,真正实现从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服务。
对于药明康德的“一体化”野心,市场声音纷杂。
赞同派为之叫好。在业绩预增公告发出后,陆续有十余家券商给予药明康德“买入”评级。
第一个给出“买入”评级的安信证券认为,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的项目管线漏斗效应渐显且持续全球化产能扩张,2022年预计该业务收入增速有望超过行业增速。持相似观点的还有万和证券,其指出,药明康德维持营收高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公司持续强化的一体化CRDMO和CTDMO业务模式。而中金公司更是看高股价至150元/股。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不同看法:“CRDMO强调从临床到生产的一体化。但从商业角度看,或许是个悖论。一种创新药的研制全过程数据都在一家企业手里,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太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小药企也许会全程委托同个企业进行研发,大药企却未必。而从协同效果上看,CDMO中的D在CMO中是同环节的研发提升,但CRDMO中的R与CDMO本身是不同环节,临床与生产如何高效融合是药明康德未来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国内国外的双重隐忧
在提出新的业务战略之前,药明康德的收入与利润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作为医药外包企业为全球药企提供CRO和CDMO服务而收取服务费;二是依据CRO经验和数据积累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
近年来,药明康德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但据中泰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药明康德的全球市占率到2020年仅为2.9%,营收规模在前五名之外。同期,排名第一的美国实验室控股公司(LabCorp)收入逼近140亿美元,市占率超过20%。换句话说,药明康德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并没有绝对领先优势。
到了2021年,LabCorp的营收突破160亿美元,约是“药明系”(药明康德加药明生物)同期营收的3倍多。但截至目前,LabCorp的总市值才刚刚超过220亿美元,只有药明康德总市值的一半,这还没有算上在港股上市的药明生物。如果以LabCorp作为参考,药明康德估值目前仍处于高位。
而从营收占比角度看,药明康德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2021年的营收中,美国客户贡献了121.46亿元、欧洲客户贡献了37.19亿元、中国客户贡献了58.02亿元、其他地区客户贡献了12.34亿元,海外市场收入占药明康德营收比重超过74%,美国市场收入占比更是过半。
海外市场,特别是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令药明康德的经营风险陡增。2022年2月,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份“未经证实名单”,其中就包括药明生物及其子公司,这直接引发“药明系”盘中股价大跌。药明康德的股价更是一度触碰到了年内的最低点81.41元/股。
7月5日,药明生物发布声明称,无锡药明在中国商务部的协调下已于最近完成了美国商务部的最终用户访问,这是该公司从“未经核实名单”中移除的重要一步。公司还表示,期待上海药明能够被安排接受现场访问。不过,这则消息并没有在二级市场溅起足够多的水花。
而在国内,随着药品“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政策的实施,药企收入大受影响,部分中小药企选择收紧药品研发投入。而“长尾客户”(为企业带来较少利润但数量较多的那部分客户)恰恰是药明康德的主要战略。2021年,公司来自于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收入67.33亿元,而来自于全球其他客户收入161.7亿元。
此外,2021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通告,强调药物研发要“以患者利益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意味着以往大量重复同质化的研发管线或将被取消,国内创新药研发转入低潮期,这势必影响CXO企业的收入。
各路股东套现400亿元
“医药女神”忙撤退?
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潜力,最有力的回应无疑就是业绩。很显然,药明康德在2022年上半年即将交出一份还不错的答卷,但公司股价却并未迎来大涨。而在股价近一年的跌跌不休中,减持常伴左右。
自2021年7月16日起,药明康德开启了一轮最大回撤幅度达到52.57%的下跌模式。巧合的是,公司当天发布了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就在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发出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包括胡正国、陈民章、陈曙辉、朱璧辛在内的药明康德多名时任董监高即宣告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所持股份。随后的7月27日,持股5%以上股东Summer Bloom Investments(I)Pte.Ltd.也公告了减持计划。
在今年的业绩预增公告发出之前的6月初,药明康德曾对外披露,因上海供应链恢复正常,公司预计2022年第二季度收入将实现63%至65%的增长。可就在几天后,市场又等来一份减持公告:公司实控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控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拟减持约7358.96万股所持公司股份。按最新收盘价计算,减持金额或超过90亿元。
不难发现,近两年来,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计划总是与药明康德的业绩预增公告如影随形。
对于药明康德来说,股东减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19年4月,上市不足一年的药明康德7名原始股东就公告减持。同年8月,又有7名股东公告了减持计划。数据显示,药明康德的股东自2019年至今,通过上百次减持操作累计套现超过400亿元。而期间的增持动作仅有20次,金额刚刚过亿元。
在频繁减持后,药明康德实控人李革、赵宁夫妇已退出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行列。
而此前,药明康德的股东上海瀛翊还因违背提前15个交易日向交易所报告备案的信息披露义务承诺,公然套现超过28亿元,遭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不过,即使算上2亿元的罚金,再加上税费,上海瀛翊这波违规套现也算不亏。
而到了2022年一季度,此前大手笔增持药明康德的“医药女神”葛兰也熬不住了,选择减持套现约6.39亿元。当时,其所持股份依然处于浮亏状态。与公司股东3年来不断减持套现不同,葛兰对药明康德采取的是“买买买”,可3年下来,她在药明康德身上似乎收获并不多。
(文章来源:大众证券报)
文章来源:大众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