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机构论市:当前市场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应告别熊市思维

财经
2022
07/24
20:33
亚设网
分享


十大机构论市:当前市场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应告别熊市思维

本周沪指上涨1.3%,下周A股将如何运行?我们汇总了各大机构的最新投资策略,供投资者参考。


兴证策略:当前市场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应当告别熊市思维

5月以来市场显著上涨、“新半军”如期反转。4月底市场剧烈调整之际,我们判断悲观预期已很大程度反映在股价中。4月29日政治局会议后,我们再次强调,市场底部确认、即将迎来修复。6月26日中期策略提出,三季度仍是值得把握的做多窗口。5月以来市场持续上涨,兴证策略首创、首推的“新半军”也成为市场上涨的核心主线。近期市场对行情持续性的担忧有所升温,但我们认为当前不存在系统性风险:1)“宽货币”仍在继续。当前各期限shibor代表的市场利率均处在历史低位,近期国债利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2)各类“稳增长”政策也将持续落地、加码。7月22日国常会再次强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专项债等政策效能释放还有相当大空间”,并要求“加快专项债资金使用”、“引导商业银行相应提供配套融资,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要及时投放”、“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3)微观流动性上,市场也正由“存量博弈”逐步回归“增量流入”。我们在中期策略中已经提示,“过去‘牛短熊长’的A股已被机构化的力量改变,当前市场应当告别熊市思维”。随着5月以来市场底部上行,新发基金正在回暖、绝对收益机构仓位仍低,市场仍有增量空间。

中信策略:政策预期校正 调仓博弈加剧

宽松政策预期再次校正,预计下半年稳增长更重落实而非加码,经济恢复的斜率开始放缓,政策预期校正后经济和企业盈利预测或依次修正,机构仓位步入高位,基金二季报披露后可能会加大心理波动诱发调仓。首先,在经济多重扰动下,政策依旧保持了定力,预计月底政治局会议会延续此前基调抓落实,进一步加码空间有限。其次,地产修复节奏开始放缓,信心全面恢复仍需时间,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能在中报季中后段面临下修。海外加息仍有可能超预期,明年步入衰退的概率继续加大。最后,公募基金仓位近15年最高,活跃私募仓位也步入中高水位,机构持仓行业分布进一步集中,高持仓占比行业短期面临调仓博弈。配置上,建议继续坚持成长制造、医药和消费均衡配置,短期成长制造更偏向半导体及军工。

西部策略:市场进入经济预期的消化期 保持足够耐心、拥抱确定性

当下确定性比成长性更稀缺。近期在与投资者交流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盈利预期下修过程中,高成长的标的会更具有稀缺性。从后验来看,确实具有更高盈利增速的个股的整体表现会更好,这说明了高成长板块确实具有较高的胜率。需要指出的是,从历史上看,成长预期越高的板块,其整体业绩miss的概率的也会更大,特别是在整体盈利预期下修的环境下,其赔率并不高。我们认为只有在确定性基础上(高赔率)讨论成长性(高胜率)才是有意义的,脱离确定性的成长性只是海市蜃楼。下半年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经济修复与通胀上行的拉锯战。对于投资者而言下半年把握风格上的确定性将更为重要。短期关注盈利预期相对稳健的消费(农林牧渔,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有望受益于稳增长政策预期的基建链(环保,公用事业,建筑等)。从中期来看,通胀依然是全年最重要的投资主线,持续关注受益于通胀上行的泛农业(种植业和种业、养殖业、化肥农药、农资冷链物流、农业机械化等),以及业绩稳健的食品饮料,家电和医药等消费行业龙头。

广发策略:行情短期波折 但不改震荡上行趋势

“中国复苏得慢”之下盈利验证仍是关键,中报已披露预告是行业景气重要线索。综合考量中报预告披露率在40%以上、中报预喜率在50%以上或中报披露盈利增速优于一季报的细分行业:(1)上游PPI 通胀链条及结构性“供需缺口”扩张的资源与材料行业;(2)汽车及风光等制造业产业链;(3)消费领域的结构性机会。其中结合估值与成交热度可见,“制造优势”高景气已短期快速反映在估值修复和历史配置高点。大概率将继续呈现“美国衰退得快,中国复苏得慢”的组合,“此消彼长”行情A 股短期波折不改中期趋势。结合中报预告线索与基金二季报配置拥挤度,我们维持“此消彼长”行情下成长风格占优判断,继续关注中国优势资产;沿着经济修复先生产(制造)、后生活(消费)的特点,中国优势资产也将从“制造优势”寻找向“消费优势”扩散——(1)疫后修复及PPI-CPI 传导受益的消费(食品饮料/家电/批零社服);(2)中报景气优势依然存在的制造业(汽车含新能车/光伏组件/煤炭);(3)限制性政策转向边际宽松(互联网传媒/创新药/地产龙头)。

海通策略:中长期向上趋势不会改变 继续看好高景气成长 兼顾必需消费品

中期继续看好高景气成长,兼顾必需消费品。今年前4个月阶段性看好银行地产后,4月底以来我们一直看好新能源代表的高景气成长。光伏在事件和政策催化下,海内外需求高涨,今年1-6月我国新增光伏装机30.9GW,较去年同期增长137%,其中6月光伏新增装机量7.2GW,同比+131%。新能源车前6个月累计销售260万辆,累计同比增速116%,其中6月销量59.6万辆,同比133%,新能源车渗透率(当月新能源车销量/汽车总销量)从去年底的19%上升至今年6月的24%。经历了4月底以来的快速上涨后,随着市场整体进入倒春寒的休整阶段,新能源相关领域借机休整消化一下也正常。此外,兼顾必需消费品,尤其是医药。随着国内疫情得控,居民出行和消费活动明显修复,最新数据显示6月国内社零当月同比从5月的-6.7%提升至3.1%,高于市场预期的-0.5%。此外,今年以来国内农产品和猪价大幅上行,6月CPI同比增速超预期上升至2.5%,下半年CPI可能进一步走高,而历史上看CPI上行时必需消费往往因为能涨价而表现较好。其中重点关注医药,从基金二季报看,公募基金对医药行业的超配比例(相对沪深300)已降至13年新低,而医药行业相对必须消费品更加刚需、壁垒也更高。

国盛策略:极致化持仓 对后市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这与当前自上而下面临的困境很是相似,景气共识度最高的上游与能源赛道面临高拥挤,而估值、仓位绝对低位的TMT与地产链等在短期内又缺乏反转的动力。对于后市,我们维持前期观点,即行情进入上有顶、下有底的“垃圾时间”。这种市场环境下,单边押注“强者恒强”或是“困境反转”可能都不是最佳选择,区别于二季度“空间比时间更重要”,Q3战术配置的原则是“以业绩为抓手、重胜率、轻赔率”。结合业绩预期、估值匹配与拥挤度,细分行业建议重点关注:上游中的农化,中游制造里的航空装备、通信设备,下游中的调味品、小家电、美容护理、CXO.个股层面现阶段建议关注:中报业绩超预期组合、“红利+MAF”组合。(独家构造,续创新高)。长线看,如果信用拐点终将到来,消费仍是回调后的最优配置路径,同时静待半导体周期下行拐点前后科创50的战略机遇。

民生策略:全球宏观波动率共振放大 未来两大信号值得重视

本周(2022年7月18日至2022年7月22日,下同)市场表现整体震荡,前期表现落后的TMT、机械等板块表现排名靠前,大幅反弹后市场开始高低切换,定价逻辑从“害怕错过”变为“害怕失去”。我们曾在上周周报中提到,在宏观波动率上升的路径逐渐明确之际,投资者寻求低渗透率带来的高成长性的赛道作为最后的“避难所”的行为存在不确定性。市场过去的定价无疑围绕三个矛盾点:海外的紧缩与衰退压力下尝试在海外需求中寻求结构高景气;认为地产问题只在地产和认为解决“滞胀”只需要需求回落。未来两大信号值得重视:第一,70-80年代期间,CPI见顶回落后,大宗商品迎来明显反弹,后面关注这一时刻到来;第二,当下对海外情况似乎更具信息优势的北上配置型资金正在更多卖出海外收入占比更高的热门赛道板块。推荐:能源(油气、动力煤)、黄金、油运、工业金属;房地产将在问题扩散中迎来机遇;成长推荐:军工、医药、数字化等需求稳定行业。

华西策略:财报季颠簸期 耐心逢低待布局

未来一段时期,中外政策周期继续背离,海外通胀不落加息不止,国内“稳增长效果兑现+疫后复苏”,同时宏观政策继续呵护,经济增长有望逐季回升。A股步入财报季,行情由流动性和风险偏好驱动转向盈利驱动,市场或进入一段“颠簸期”,建议耐心逢低待布局。考虑到高景气行业机构持仓较集中和交易相对拥挤,随着7-8月份企业中报陆续披露,热门赛道股面临业绩检验期。中长期来看,A股中枢逐步上移的趋势没有改变。行业配置上,建议关注两条投资主线:1)受益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高景气板块,如“新能源(风能、风电、特高压、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2)估值回到相对合理范围的消费品,如“食饮、医药”等。主题方面,关注“军工、数字经济”等。

开源策略:反转尚欠东风 乐观而不冒进

A股反弹行情至今,市场观点分歧逐步加大。未来A股行情可否延续?心态与操作如何应对?机会是遍地开花还是保持结构性(切换还是坚守)?大小盘会否分化?本文拟从国内经济驱动、流动性、估值、大小盘回测及中报预告等五个维度,对上述问题做出综合判断:1、正确认识本轮经济复苏的结构性特征,把握复苏节奏上的机会;2、反弹行情有望延续,反转未至不宜激进;3、重视300~600亿市值、估值合理的成长制造业。站在流动性复苏初期,把握经济结构中或率先复苏的制造业机会,依然坚定看好“新半军”为代表的成长风格。尤其重视300~600亿市值的中盘成长,建议配置“毛利率+营收”双升且估值合理的行业,包括:电池、电机电控、储能、光伏、风电、机械设备和军工等;另外,支线配置基本面高度依赖于流动性的券商。

信达策略:A股是休整而不是二次探底

关于4月底到7月初的上涨,乐观的投资者觉得是反转,悲观的投资者觉得是反弹,由此推演出三种上涨完成后的结局:技术性休整、二次探底和创新低。我们以2018年底-2020年3月、2012-2014年Q2为案例,能够看到熊市大反弹或大反转后,后续回撤的力度,取决于经济下滑的速度和是否有极端利空冲击。如果经济下滑速度比之前熊市期间的下滑速度放慢,则回撤幅度往往较小(2019年Q2);如果出现极端、且几乎没有历史经验对比的利空,比如2013年Q2钱荒、2020年Q1疫情,冲击很快,但随后很快缓解,则指数可能会二次探底;如果经济下滑速度很快,相比之前熊市,没有任何放慢,则指数还有可能创新低(2012年Q2-Q3)。7月的调整,时间上是因为股市进入了中报披露期,直接的利空是房地产销售数据回落、海外经济偏弱,但由于这些负面因素并没有让这一次的经济担心超过4月之前,所以大概率只是休整。休整过后,8-9月,市场依然有进一步上涨的动力(私募仓位还未补完、二十大之前政策预期乐观、国内利率低)。Q4之后,随着稳增长效果和疫后恢复效果明朗,市场才会进入偏弱的震荡。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