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得离谱,跌得也离谱。
该来的还是来了!尚未完全走出缺芯阴影的芯片业再次遭遇新风暴——砍单。
电子龙头三星已多次传出并已证实订单调整消息:先是在五月将面板订单下调30%,看库存依然高企,又于七月延长“暂停采购零部件”期限,这在行业内史无前例。受三星砍单影响,其他终端厂商也开始控制库存,如戴尔、LG等。
另有供应链消息显示,联发科已对四季度5G芯片砍单30%至35%,高通也对高端骁龙8系列产量下调10%至15%。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表示,从两大5G芯片龙头的砍单情况来看,终端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恐怕到明年一季度都难以改善。
消费电子市场遇冷的隐忧,早在今年年初就已浮现。此轮“砍单潮”缘起众多,通货膨胀、俄乌战争、供应链受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PC、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明显下降。
Gartner报告显示,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下降12.6%,创九年来最大降幅。另据Canalys统计,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9%,电视、平板等产品在下半年复苏态势亦不明朗。
从缺芯“涨潮”到“退潮”,再到砍单潮起,被裹挟其中的供应链公司该如何自保?
拉响下行警报
作为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中最大的“蛋糕”,手机对芯片产业影响巨大。
就市场格局来看,华为被迫让渡高端手机市场后,安卓阵营未能如愿占领,反而是苹果手机市占率得到提升。民生证券分析师方竞表示,国内品牌高端机战略推进不利,受此影响不少安卓厂商开始收缩战略。Canalys认为,消费者预算紧缩,一部分需求将转向低端产品,而供过于求的中端产品将是厂商着重调整的出货方向,砍单不可避免。
“市场需求暂时低迷时,我们会把精力聚焦在精品产品线。”真我realme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公司对全球销量目标约有10%-20%的下调。
厂商对未来市场做出悲观判断,在一二季度缩小了产品库存和芯片订单。实际上,部分企业对此次砍单潮已有预期。一位国内头部芯片设计公司的CEO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智能机产业链的缺货,并无实际需求暴增的支撑,短缺假象迟早要露馅。如果暑期的消费热潮没有如期发生,器件囤积者的信心将迅速崩溃,泡沫也必然破裂,迟钝的囤货者随之爆仓。”
芯片产业此前也曾出现过周期性芯片过剩和价格崩盘现象,上一轮超景气周期出现在2016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历经近两年的“芯片荒”后,当时业界对新一轮超景气周期的到来措手不及。现在,对今年的消费下行,也仍然准备不足。
一面是手机、电视、显示器等出货量下降,另一面则是面板库存高企。也因此,显示驱动芯片厂打响了芯片砍单第一枪。
5月,部分显示驱动芯片厂缩减20%-30%晶圆代工产能需求,未能解决库存问题。显示驱动芯片份额最大的联咏第二季营收仅有314.61亿元新台币,环比降低13.8%,大大低于第二季营收预测的345亿元至358亿元新台币,创近五个季度新低。
国际大厂亦拉响行业下行警报,包括英特尔和英伟达等巨头在内的芯片企业均表示,之前各产品系列的需求连续两年激增,但未来几个月会较为坎坷,消费环境转冷。根据供应链消息,狂潮扰动和消费需求下降影响下,英伟达希望新一代显卡能够延后一季度从台积电拉货。
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CEO Sanjay Mehrotra在6月底的财报电话会上称,中国消费市场的疲软、俄乌冲突以及全球范围的高通胀,导致包括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市场受到冲击。美光科技预计,第四财季营收约为72亿美元,远低于华尔街分析师平均预期的91.4亿美元。美光的存储芯片产品主要用于PC、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部分模拟类芯片巨头的库存情况也令人担忧。英飞凌提及,第二财季的121天库存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五分之一,交付周期天数比上年同期多了8天。
核心零部件芯片商收紧需求后,带动代工制造芯片的晶圆厂产能松动,不得不通过降价“抢客”。据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已有晶圆代工厂近期降价逾一成。为了防堵订单流失,一些晶圆代工厂向客户约定,在部分特定制程开出“优惠价”,折让约个位数百分比,相当于变相降价。
TrendForce集邦咨询称,目前晶圆代工厂客户砍单的情况正持续扩大,包括电源管理芯片、影像传感器及部分微控制器(MCU)都已出现砍单情况,8英寸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下滑情况最为显著。
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则在7月告诉投资人,半导体供应链库存过高的现象,需几季时间重新平衡至较健康水平,预计库存调整可能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不过,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认为,“2023年将出现一个典型的芯片需求下滑周期,而不是2008年的大下降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砍单潮下,也有芯片厂商逆势涨价。英特尔称,由于成本上升,已通知客户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提高CPU及其他消费芯片产品的价格。高通、Marvell(美满电子)也在近期发出涨价通知,Marvell某些供应吃紧的产品将调涨7%至8%,自8月1日开始生效。
对于涨价,前述CEO分析称,一方面是为了平衡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遏制囤货炒货行为。“无论是谁,只要在囤货就是在给产业链制造炸弹,累积风险。”
车用芯片荒待解
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下降,但以汽车和工控为代表的高端应用场景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市场需求持续飞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暴增,进一步带动高端车规级微控制芯片(MCU)渠道价格上扬。半导体研究公司IC Insights公布的《麦克林报告》显示,2022年车规级MCU的增长将超过其他大多数终端市场,预计销售额将以7.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一些芯片厂商负责人称,电子行业正在转向需要更多芯片的电动汽车,通常一辆燃油汽车需要的芯片数量约500至600颗,而一辆具备L2驾驶级别的高配燃油车则需要超1000颗芯片,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更多达2000颗以上。
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的火热,促使全球功率器件仍处高景气,但多应用于消费领域的中低压MOS产品景气度则相对不佳,这类芯片多使用成熟制程的芯片工艺。近两年来,汽车制造商、小型设备生产商和其他厂商为确保充足供应一直在争夺资源,也将成熟制程芯片推向竞争漩涡中心。
汽车智能化下,控制类(MCU和AI芯片 )、传感器等半导体产品需求增长,也决定了“芯片荒”不会在短期内完全缓解。
“相比于消费IC的‘躺平’,汽车领域芯片(供应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车规级MCU、功率半导体、WiFi模块等细分领域产品,更是处在一芯难求的艰难时期。”芯片分销商安富利华东区销售总监王航称,信息服务提供商路透调查的五大厂商100款车用芯片显示,新订单交付期平均需要一年左右。
车规级MCU芯片则是本轮缺芯潮中汽车厂商为之奔走的核心部件,此类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内部运算和处理的核心,较CPU、GPU芯片工艺要求低,但应用广泛,包括发动机、汽车照明、电机控制系统等均需使用这类芯片。有汽车行业高管曾提及,缺一块MCU芯片就影响整辆车的生产。
“我们很痛苦,不断缺芯、不断追货和找补救办法。”理想汽车供应链电子电器总监卢继平在5月的一次行业会议上曾如此抱怨。但他也提及,今年芯片的供需状况较去年稍有好转,“去年基本上是全面战争,不是这家缺就是那家缺。今年相当于局部战争,主要集中在某几家芯片厂商,品类也比较集中。”
为了找到更多解决方案,汽车厂商将目光转向了国内芯片交易中心——深圳。这里集中着未经芯片原厂授权的小型芯片贸易商,也是业内俗称的灰色渠道。此类贸易商会买进原本可能被报废的电子产品库存,再转卖给国内买家。
在这里,芯片报价每日更新,供需双方均需随时紧盯报价,伺机而动,但需求如过山车般不稳定,“涨得离谱,跌得也离谱。说它缺货,仓库里面有大把货,说不缺,(买家)又到处在找。”谈及当前的芯片市场,一家深圳芯片经销商称,“一些热门型号芯片,添入库存后立马就有数十人上门询价。(有些芯片)报价也非常混乱,有两三百元的,也有上千的。”在他看来,供应链上下游对此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最近行情臭,不亏就能出,市场报100多远,我60元多就出了。”一家汽车芯片供应商表示,为了保本,只要价格能接受就立马出手。
也有部分企业转向二手芯片,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很多(芯片)低于市场价都是拆板翻新的,拿来生产问题也多。”有熟悉情况的芯片贸易商称,性能不稳定的芯片难以通过测试验证环节,并不为大多数公司考虑。
此类芯片贸易商囤积的芯片规模难以统计,在价格波动下,不时有商家将芯片高倍售出或砸于手中的消息传出。
对于混乱的贸易商渠道,芯片原厂也很头疼。一家大型芯片厂商在国内建有直销渠道并提供参考报价,但时常面临缺料窘境,导致没有芯片可供发货。“有的贸易商会利用外挂软件去直销渠道扫货,库存刚一放出来就被外挂买光了,他们的囤货(行为)搅乱了市场秩序。”有知情人士称,目前该原厂正加大对扫货“芯片黄牛”的打击力度。
为了应对供应紧张,通用汽车、福特和日产汽车等全球车厂都在各显神通以确保供应,包括与芯片商直接谈判、提高采购价格等等。一家大型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负责人称,公司进一步加强了与半导体厂商沟通,希望扩大产能、增加供给。王航称,目前安富利已制定灵活供应策略,积极配合客户、协调原厂及全球货源,尽可能弥补缺口,维持弹性供应。
面对供需转换,芯片制造商联电称,由于其他领域的需求疲软,公司能够将一些产能重新分配给汽车芯片,“但要满足客户的总体需求,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挑战。”
将消费电子产品空出的产能转至汽车领域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主要芯片制造商投重金扩产背景下,仍难解近渴。通常,建造和装备一座半导体制造厂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成本可能以数十亿美元计。工厂可安装的最先进机器的成本则超过1亿美元,且体积非常庞大,运输成本昂贵。
但行业普遍判断,“芯片荒”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台积电、三星、格芯等芯片代工厂均在积极扩充产能,博世、恩智浦、英飞凌等拥有晶圆厂的公司也都有新厂在建,预计汽车芯片供不应求的局面有望在2023年得到根本好转。
车用芯片依旧火热!全球车芯巨头Q2营收及下季指引均超预期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