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亚洲业务在汇丰控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小股东反复表达对公司“亚洲补贴欧美”的不满
有惊无险,汇丰控股交出了一份“暖”于国际投行悲观预期的中期业绩。
8月1日,汇丰控股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经过对一些指标的调整,该公司上半年的列账基准除税后利润和经调整后的收入,都较去年同期有了一定的增长。不过,细究财报指标,汇丰控股的中期业绩表现或还难说乐观。有中资券商分析师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整体来看,汇丰控股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加息因素,而非长期经营改善。
此外,汇丰控股仍有隐忧在上演,且愈演愈烈——汇丰控股散户股东对分拆亚洲业务的诉求之激烈、意志之坚定,令管理层始料未及。就在8月2日汇丰控股投资人见面会召开之前,会场外有小股东租用货车表达诉求,货车上的横幅写着“分拆汇控、刻不容缓”。
亚洲业务究竟拆或不拆,角力还在继续,汇丰控股最终能否明哲“保身”?
中报惊险胜出预期
何以调整前后差距大
在不少投行的一致唱衰下,汇丰控股2022年中期业绩出炉了,公司营收和税前利润如期同比下跌。不过,情况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糟糕——汇丰控股上半年的列账基准除税前利润为91.7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08.39亿美元下跌15.34%,实际降幅较相关投行预计的25.5%要窄得多。
单计第二季,汇丰控股列账基准除税前利润为50.1亿美元,超出此前市场预期的不足40亿美元。此外,汇丰控股董事会已批准以现金派发2022年中期股息,普通股为0.09美元/股,也比此前市场预期的0.08美元/股要高。
尽管好于预期,但这并不能让这家拥有2.99万亿美元资产规模、扩表速度已经放缓的国际金融巨头松一口气。财报上的一些具体落差,市场是很难给予忽略的。
首先,就盈利表现来说,汇丰控股二季度的列账基准除税前和除税后的利润表现大不相同。至少连续六个季度以来,今年二季度是汇丰控股唯一一个税后利润高于税前利润的财季。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汇丰控股的税前利润为91.76亿美元,税后利润为92.15亿美元。而就在今年一季度,汇丰控股的税前利润为41.66亿美元,税后利润为34.43亿美元。也就是说,汇丰控股二季度创出税前利润50.1亿美元、税后利润57.72亿美元,税后比税前整整多出了7.62亿美元。
若没有这7.62亿美元加持,跟去年同期相比差距立判。如果以税后来计,汇丰控股今年二季度的利润同比去年同期高出不少,但若以税前计,情况则相反,去年二季度的数据明显胜出。
为什么汇丰控股今年二季度一反常态,税后利润高出税前利润7.62亿美元?根据汇丰控股行政总裁在财报中的分析,可以找到部分答案——递延税项录得增益。汇丰控股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确认了一项来自过往亏损的递延税项资产所录得的18亿美元增益,原因是英国税组的利润预测有所改善,加快了有关亏损的预期运用。
至于今年上半年的税前利润为何比去年同期减低了至少17亿美元,汇丰控股财报也给出了些许解释——“反映预期信贷损失及其他信贷减值准备(预期信贷损失)”这项指标成为关键所在。“预期信贷损失”大概是指将发生违约的风险作为权重的一种金融工具信用损失的加权平均值。今年上半年,汇丰控股在这项指标上录得提拨净额,而去年上半年则录得拨回净额。
此外,营收方面,汇丰控股今年上半年的列账基准收入为252.36亿美元,经调整后微增至256.9亿美元。对于调整后的增长,汇丰控股在财报里解释,一开始列账基准收入较去年同期跌至252.36亿美元,主要是受货币换算的影响,以及今年上半年业务出售计划的亏损所致。经调整后收入增加4%达到256.9亿美元,这是受净利息收益增加所带动,反映利率上升及资产负债增长,以及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旗下环球外汇业务的收入大幅增加。同时,该部分增幅因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业务旗下制订保险产品业务受到不利市况的影响而部分抵消。
随着中期业绩的发布,已经有投行火速调整自己前期对汇丰控股过分悲观的预期。大摩发布研报将汇丰控股今、明两年盈利预测上调至14.9%、8.9%,目标价由59港元升至61.3港元,但维持“与大市同步”评级。大摩表示,汇丰控股明年的有形股本回报率(RoTE)指引升至超过12%,主因预期净利息收入表现及成本节约可持续至明年。此外,高盛也发布研报将汇丰控股的目标价由70港元上调7%至75港元,并重申了“买入”评级。
亚洲业务拆或不拆
中小股东激辩管理层
基于估值抬升、长期股东回报、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盈利水平和运营效率、规避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因素考虑,今年以来分拆汇丰控股的呼声节节高涨。分拆的焦点,则在于能否将贷款业务、营收和利润贡献在集团占比巨大的亚洲业务单拎出来,以独立地在亚洲上市的法人实体来运营。
或许汇丰控股管理层也是始料未及,汇丰控股散户股东对分拆亚洲业务的诉求如此之激烈、意志如此之坚定。8月2日,在汇丰控股投资人见面会召开之前,会场外就有小股东租用货车表达诉求,货车上的横幅赫然写明“分拆汇控、刻不容缓”。
这场关于“to拆ornotto拆”的灵魂拷问,火药味已变得前所未有的浓重。
综合相关媒体报道、公开信息和证券时报记者的多方了解,目前,汇丰控股不少散户股东自发成立了“汇丰小股东权益大联盟”,甚至有股东代表直接在社交网络上开设名为“分拆汇控关注组”的账号,要求汇丰分拆,成立一家总部设在香港,专注亚洲业务的上市公司,以释放潜在价值。“汇丰小股东权益大联盟”的普遍观点是——分拆有利集团的市值和派息,从长远来看还能让汇丰集团避免受到国际地缘政治风险的过多扰动。
小股东提出“分拆亚洲业务”的重要原因,是基于亚洲业务在汇丰控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从其中期业绩报告中的列账基准除税前利润占比就能直观看到——截至2021年6月末、2021年12月末、2022年6月末,亚洲业务贡献的税前利润占比依次为64%、65.9%、68.7%,逐级上升。
而与此相较,汇丰控股的欧洲地区列账基准除税前利润在今年上半年腰斩,从去年末的18.11亿美元,锐减至8.83亿美元;税前利润占比由22.4%剧降至9.6%。
这也是汇丰控股一些小股东反复表达对“亚洲补贴欧美”不满的原因。近年来,汇丰控股业绩饱受欧美业务拖累,在2015~2020年间,汇丰控股亚洲业务基本贡献超过100%的税前利润。就算2021年后,亚洲业务仍贡献大部分利润。但这些业绩,都被用以补贴欧美市场,损害股东利益之余,亦阻碍了集团的长远发展。
事实上,分拆汇丰控股的动议是具备足够可行性的——汇丰控股有着相对独特的分散财务、业务和法律实体结构(比如其亚洲业务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运营),资产和业务能较为有序地分离和处置。因此,国际咨询机构、CFA持证人InTotoConsultingLtd此前发布了一份研报,针对汇丰亚洲重组的三种可行性方案进行利弊评估和潜在价值分析,这三种方案分别是分拆亚洲业务、切离亚洲业务、切离香港零售业务(恒生银行除外)。
但现在,无论是中小股东的诉求,还是专业机构的分析,都说服不了汇丰控股管理层。在汇丰控股近日召开的业绩分析会上,关于“分拆亚洲”的提问接踵而至,而该公司行政总裁祈耀年、财务总监邵伟信等高管人员均明确表示,分拆无法为股东交付更多价值,甚至反而带来负面影响,除损失国际性协同效应外,执行分拆需考虑所涉及的重大成本与执行风险。
他们的理由是,执行分拆须经过投资者以及25个司法区的监管机构批准,将涉及一次性成本,且需时3~5年(因独立的IT系统需3~5年时间以及数十亿美元成本构建)。另外,在集团资本上,也涉及股份重新发行事宜,这同样需时数年处理。
当然,InTotoConsultingLtd此前发布的研报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该研报在考虑了债务重组成本后(尤其是一次性成本),指出虽然分拆涉及的交易昂贵和复杂,但经过重组以后,可预见亚洲业务及其业绩的可视度获得提高,可引致部分或全部业务的重新评级。基于市场给予恒生银行等上市同业的溢价,汇丰控股切离出来的香港零售业务可能是任何此类重新评级的最大受益者。如果汇丰银行重新考虑其在亚洲的零售业务,并撤出部分市场,高于1倍市净率的退出倍数应会带来股权收益及成本节省,并促进资金的释放。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