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华融(02799.HK)与阳光集团、新华联集团签订重组框架服务协议、全面参与推动企业重组纾困的消息受到市场关注。
2022年是中国华融完成引战增资后的第一年,也是深度转型的关键年份。《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中国华融加快主业转型、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上述参与房地产行业风险处置的一系列动态正是在此战略下稳步推进。
除了上述加快主业回归转型的相关战略外,中国华融还将推动与第一大股东中信集团的深度协同。“以中信集团成为公司最大股东为契机,充分利用好中信集团的融融协同、产融协同优势,努力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重要功能,不断做强做优不良资产主业,努力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中国华融董事长刘正均强调。
加快主业聚焦、转型
在2021年末中国华融完成引战增资后,中信集团成为中国华融第二大股东。今年3月,财政部将其持有中国华融的24.07亿股内资股(占已发行总股份3%)向中信集团增资。权益变动后,中信集团持股比为26.46%,正式拿下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席位。这也成为中国华融加速转型、进入一个新起点的契机。
从人事上看,目前中国华融董事会、高管层的相关人事调整已然落地。今年4月中信集团副总经理、中信股份副总经理、中信信托董事长刘正均出任中国华融董事长一职;5月中信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徐伟就任中国华融非执行董事;6月,中信集团财务部副总经理朱文辉就任中国华融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另据记者了解,早在今年一季度末,中国华融党组织关系、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就整体划转至中信集团党委管理。
从公司战略推进来看,中国华融进一步聚焦不良资产主业。中国华融相关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提到:“今年上半年,公司主动采取定向组包、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手段提升处置效益,不良资产包业务保持稳定,市场占比保持行业领先。现金回收方面,因加大了资产盘活力度,现金回收情况也表现较好。同时,公司主动调整业务结构、丰富业务领域,紧跟国家战略,重点区域新增投放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
除了聚焦主业之外,主业转型也是中国华融当下的发展主题。今年4月,中国华融董事长刘正均曾提及,中国华融将稳步推进主业转型,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我们将按照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顺应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优化产品结构及资产布局,稳健参与不良资产包批量转让市场,着力提高问题企业重组规模占比,优化股权类资产配置,打造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业化、投行化服务优势。”
上述中国华融相关人士透露,在公司转型方面,今年上半年围绕破产重整、国企改革、上市公司纾困、“大不良”(一般指全市场口径的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特殊机遇权益类投资等领域,业务储备加速。刘正均透露,公司“目前项目储备规模已超千亿元”。
对接大股东产业链、供应链、区域链
在中国华融发展的新起点上,一个颇受市场关注的重点正是其与新晋第一大股东中信集团的协同可能。
据上述中国华融相关人士透露,在制定中国华融发展战略时,中国华融党委强化组织统筹,多次召开党委会和专题会,贯彻落实中信集团“十四五”规划,出台了“稳经济、活存量、化风险”等15项举措,并“深化协同共进,主动对接中信集团产业链、供应链、区域链,通过产融协同、融融协同,深入挖掘主业业务机会”。
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中信集团作为中国华融增资后的股东代表曾就本次引战增资情况发言时,就提及将持续推动五大业务板块与中国华融的协同合作。
“‘十四五’时期,中信集团深耕综合金融服务、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新型城镇化五大业务板块,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业务资源,将进一步发挥协同的抓手作用,充分利用好现有业务能力与资源,重点在项目拓展、投资、融资及业务创新等方面建立与华融的协调机制,加强中信各板块与中国华融的信息联动和共赢合作,助力华融提升不良资产业务综合竞争能力。”中信集团相关人士在上述发言中提到。
就目前的协同进展来看,中国华融8月1日公告,中国华融已与中信集团订立综合服务框架协议及其2022年至2024年度上限(综合服务框架协议的有效期限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根据该协议,中信集团及其附属企业、及(或)其联系人在日常经营中拟向中国华融及其附属企业采购受托资产管理服务、受托资产处置服务、资产推介服务、经纪服务、咨询顾问服务及其他综合服务;同时,中国华融及其附属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则同样拟向中信集团及上述相关方采购承销和保荐服务、受托资产管理服务、代理服务、信息技术和网络服务、咨询顾问服务、委托贷款服务、事务信托服务、经纪服务、代建服务及其他综合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