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信达(01359.HK)之后,去年一度艰难扭亏的中国华融(02799.HK)也发布盈利预警,预计今年上半年净亏损额达到188.78亿元。
在8月16日晚间发布的盈利预警公告中,中国华融对业绩不及预期总结了两大原因: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带来的权益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宏观经济和房地产行业下行带来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日,另一则公告显示,中国华融所持华融信托76.79%股权将由中国信托保障基金公司(下称“信保基金”)接盘,至此,5家已经完成转让的子公司共计回笼资金超过300亿元。
国内四大AMC(资产管理公司)在回归主业过程中面临的盈利、资本“阵痛”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近期,市场对AMC纾困房地产的预期不断升温。穆迪在一份最新报告中指出,纾困房地产行业将影响AMC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状况,但也会降低其资产风险,AMC也因此会对房企的支持有一定选择性。
中国华融预亏189亿,5家子公司已出清
尽管疫情以来行业环境较为特殊,但中国华融此次预亏而且是亏损近200亿元,依然超出了市场预期。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华融在今年3月交出的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在持续化险瘦身中刚刚实现艰难扭亏,净利润和股东应占净利润分别为19.86亿元、3.78亿元。
2020年,因为原董事长赖小民任职期间激进经营、无序扩张造成的风险资产持续清理和处置,加上新冠疫情导致部分客户履约能力下降,使得部分资产质量加速劣变,中国华融确认了高达1077.55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最终导致2020年净亏损1062.74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029.03亿元。
对于再次陷入亏损,中国华融在盈利预警中解释称,一方面是受上半年资本市场持续波动的影响,公司持有的部分权益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录得较大浮亏;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承压及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相关客户履约能力下降,资产质量下迁,出于审慎考虑,报告期内确认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明显增加。信用风险增加叠加资产规模压降的影响,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同比减少。
“需要说明的是,当期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夯实了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的财务基础。”中国华融新闻发言人在8月16日答记者问时表示,2022年上半年,在引战增资的基础上,中国华融深化改革重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能力逐步提升,风险管理体系更趋完善。
从工作方向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华融重点巩固了引战增资的成果,同时继续推进机构瘦身。
2021年,中国华融通过非公开发行内资股和H股完成了来自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远洋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五大机构共计420亿元的引战增资,中信集团随后还接手了财政部持有的中国华融3%、合计24.07亿股的内资股,并由此跃升至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
上述发言人表示,中国华融在上半年实现了改革重组后的平稳过渡,并借助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和专业优势,主动对接中信集团产业链、供应链、区域链,还在中信集团领导下实现了控资产、降负债,合理压缩资产负债规模;完成了促清收、保偿付,加大资产盘活和现金回收力度,母公司主业实现年度净回收目标等。
近年来,回归不良资产主业是监管对AMC的主要要求之一,其中推进机构瘦身是重要举措。发布盈利预警当日,中国华融宣布拟向信保基金转让所持有的华融信托76.79%股权,总价为61.52亿元。
这也意味着,如果此次交易顺利取得股东同意和银保监会的核准,加上此前已经相继完成股权转让的华融湘江银行、华融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华融证券,中国华融将正式出清旗下5家金融子公司牌照,合计回笼资金超过300亿元。
此次也是信保基金首次直接接手信托公司股权,不少分析认为这对行业有重要的标杆意义。此前华融信托股权在北金所挂牌3个多月,迟迟未见合适的“接盘者”。财务数据显示,华融信托2019~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8.05亿元、-26.25亿元、14.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12亿元、-57.19亿元、4.995亿元。
中国华融表示,此次放弃旗下信托公司全部持股,符合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退出非主业的要求,可有效释放资本,用于拓展集团主营业务,有利于坚持做强做精主业。
据了解,此次华融信托股权转让所得款项将用于补充中国华融资本金和一般营运资金,以进一步充实资本和发展中国华融主营业务。
行业改革阵痛期,纾困地产或有选择性
事实上,盈利承压的不只中国华融,四大AMC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转型阵痛。
此前7月27日,另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AMC中国信达也发布盈利预警,预测今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约30%至35%,主要原因是“部分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增加计提信用风险拨备。而长城资产的2021年财报也迟迟未披露,在6月30日再度延期。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监管多次发声鼓励支持AMC参与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化解,其间,四大AMC也为此发债、与相应项目方签署战略合作等。以中国华融为例,今年以来运用“债权+股权”“金融+产业”等特色工具箱,已与阳光集团、新华联集团签订重组框架服务协议,全面参与推动重组纾困。今年7月,全国多地烂尾楼业主断供风波之后,“保交楼”的迫切性提高,监管也开始进一步引导AMC参与地产纾困。
此前6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下称“62号文”),大幅放宽了可收购的不良资产范围。此外,有AMC内部人士反馈,监管已经降低了房地产相关资产收购的风险权重,这在业内人士看来,都是监管机构为鼓励AMC参与房地产纾困做出的努力。
但四大AMC前期对房地产的风险资产敞口较大,后续影响还有待观察。就在8月9日,标普全球将中国信达的长期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并指出,截至2021年底,涉地产业务占到中国信达类贷款敞口的42%,预计2022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将保持高位,甚至可能连带影响到2023年。受疫情及地产业敞口拖累,标普预计中国信达未来两年内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将承压。
此外,去年,中国华融子公司华融融德由于部分地产客户经营及财务情况恶化,履约能力下降,最终净亏损6.6亿元,中国华融相关负责人也在业绩会上公开表示存量涉房业务仍承受一定压力。
从业务分类来看,AMC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不良资产经营和第三方资产管理、金融服务等。以中国华融为例,目前AMC作为参与方处置不良资产主要有收购处置、重组业务、债转股、基于不良资产的特殊机遇投资、基于不良资产的房地产开发等多种模式。
天风证券地产分析师韩笑认为,AMC的多种处置模式能从债务化解、流动性释放、资产盘活多方面打通房地产行业资金的正向循环,帮助破产企业及投资方共赢,在当前时点将有利于防止风险扩散、抑制销售下滑。而穆迪在最新报告中指出,纾困房地产行业可以降低AMC现有的对房企敞口的资产风险。
但另一方面,穆迪也指出,纾困地产短期内也将影响AMC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状况,因此对房企的支持会有一定选择性,而资本和杠杆率限制和商业考量本身也会影响纾困规模。以中国信达为例,其2021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22%,高于9%的最低监管要求,但缓冲空间有限。
(图片来源:穆迪研报)
普华永道在最新的《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改革与发展白皮书》中也指出,当前AMC的角色已经从不良资产风险化解拓展到困境机构风险化解,但也普遍面临资本充足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两大难题,面对新的机会和挑战,需要增强融资能力,优化负债结构。
从中国华融最新情况来看,据其发言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母公司新增融资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明显,达到了2018年以来最低水平,融资加权平均期限较年初进一步增加。
综合多重因素的考虑,穆迪认为,AMC纾困房地产的方式将主要是投资项目而非直接向受困开发商直接提供融资。上述AMC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主流的方式是AMC+地方政府/国有房企成立合作平台,或者AMC接管+委托代建。目前,河南当地AMC参与成立郑州纾困基金;华融与地方政府及当地国企共同纾困中南控股旗下项目;中国信达通过折价收购债权盘活佳兆业广州悦伴湾项目;中信集团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财产权信托(SPV),盘活佳兆业四个资产项目等案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穆迪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AMC与地方政府设立纾困基金,除上述几种方式外,还可考虑只担任重组顾问。
据中国华融新闻发言人介绍,为支持“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中国华融相关区域的经营单位已通过成立工作专班等形式积极参与市场化“保交楼”工作,切实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安全网”和“稳定器”的功能作用。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