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下午,建设银行召开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围绕上半年经营情况、下半年展望,以及当前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30日晚间披露的半年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59.7亿元,同比增长4.72%;净利润1616.42亿元,同比增长5.44%。
信贷需求下半年会好吗?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反复、俄乌冲突、楼市低迷等多重因素,我国社融增速有所放缓,企业和居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进而引起市场对银行信贷业务的担忧,尤其低迷的居民按揭需求何时能回暖一直备受关注。
从建设银行上半年信贷投放情况来看,该行新增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58万亿元,依然保持了8%以上的增幅,截至6月末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突破20万亿达到20.39万亿元,资产总额达到33.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35%。
但相比之下,该行上半年对公贷款和垫款(10.60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0.46%,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8.09万亿元)仅较去年末增长2.4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幅仅为1.45%。
建设银行副行长李运在业绩会上介绍,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按揭的贷款需求在不同的月份变化较大。以该行为例,在4~5月份受到房企流动性压力加大、国内多地突发疫情的影响,住房按揭贷款需求端压力比较大;6月份则受益于住房消费支持政策的优化、疫情的修复,受理量和投放量均有明显回升,单月分别达到889亿元和899亿元,环比分别增长54%和49%,日均的受理量接近30亿元,达到了上半年的相对高点。
对于接下来的需求预期,李运认为,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面的多点发力,都将有利于住房按揭贷款需求端积极因素的累积。
不过该行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新增227.84亿元)和经营贷(新增807.2亿元)分别录得9.78%和35.64%的增幅。对此该行行长张金良在业绩会上直言“挺不容易”。他认为,随着提振消费、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陆续落地,“下半年的消费贷款增长会好于上半年”。
此外,在对公领域,贷款需求也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影响。以普惠金融贷款为例,据该行副行长崔勇介绍,疫情影响下小微企业信贷的需求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看,小微企业资金面仍然还是比较紧的”,未来普惠金融信贷的需求以及支持的空间仍然较大。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绿色信贷有何预期?
事实上,普惠金融贷款的稳定增长是近年来监管对商业银行的硬性要求。不过在连续3年对国有大行提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目标(30%、40%、30%)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不再量化,而是要求“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更强调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截至今年6月末,建设银行普惠贷款的余额为2.14万亿元,在商业银行中规模居首,其中今年上半年增加2670.58亿元,增幅14.25%,其中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08%,较上年下降8个基点。报告期末,该行普惠金融贷款客户为225.20万户,较上年末新增31.53万户,崔勇表示,这也是建设银行近年来实现的最大增量值,在整个经济形势比较复杂的大背景下“确实不容易”。
今年5月召开的国商会曾明确,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年内新增普惠小微贷款目标为1.6万亿。“结合我们现在投放的进度和实现的成果,完成全年的增长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崔勇表示。
下半年基础设施领域也是信贷的重点投放领域。崔勇提到,今年以来有关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不断,基于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传统优势,建设银行内部也积极贯彻落实相关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了这方面的信贷支持。
记者从业绩会上了解到,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投向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已经达到5.5万亿元,占其对公贷款比例接近52%,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投放约4066亿,增幅在8%左右。且不良率低于对公贷款的平均不良率。其中,新型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达到了1150亿,较年初增长了14.1%。
对于接下来基建领域的信贷投放部署,建设银行首先将重点支持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领域,同时聚焦5G基站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等新领域。此外,该行还会主动跟进基础设施基金项目的配套融资安排,并坚持项目化清单化管理。
在绿色金融领域,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经达到2.41万亿,增速为23%。非信贷绿色金融方面,该行今年5月在境外发行了总规模11.5亿美元的双币种一带一路主题绿债,在境内发行了规模100亿元的可持续挂钩绿色金融债,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应。承销方面,截止到6月末,建设银行为17家客户承销了23笔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50多亿。
据崔勇介绍,该行信贷政策上已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引导,今年的信贷政策明确提出了相关投向和占比的要求,同时重建了重点行业的信贷政策,将减污降碳相关指标纳入了部分行业客户和项目标准。
贷款收益率还有下行空间
具体看建设银行上半年的收入结构,利息净收入对业绩正向贡献更大,较去年同期增加212.55亿元,增幅7.18%,但这主要受益于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同期该行净利差同比下降5个基点至1.90%,净利息收益率为2.09%,同比下降4个基点。
净息差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受贷款重定价基准转换、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存放同业及拆放等其他生息资产收益率因市场利率下行低于上年;存款成本受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影响高于上年等。
张金良表示,考虑到去年以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调,降息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释放,加上普惠贷款、民营企业贷款等利率还有下行空间,下半年的贷款收益率仍然有一定的下行空间。
对此,建设银行将通过资产端的产品和期限机构调整,以及负债端的流量经营、数字化拓展长尾客户、全面推进大财富管理战略、加大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等维持净息差处于合理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率衍生工具来对冲部分利率风险。
不同于去年行业中间业务的普遍高增长,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出现同比负增长,较上年同期减少6.15亿元,降幅0.89%。
对此张金良解释称,一是因为上半年继续响应政策减费让利,二是受疫情影响,导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有所减少,三是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代销基金的规模。
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建设银行上半年理财业务仅增长了0.55%。该行副行长纪志宏认为,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理财行业确实经历了一次比较严峻的压力测试,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展示了理财子公司的韧性。
房地产领域风险如何?
资产质量方面,建设银行上半年不良率为1.40%,较去年年末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关注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行。
不过在市场关注的房地产领域,行业不良率仍有继续抬升的势头。截至今年6月末,建设银行境内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分别为227.24亿元、2.98%,较去年末的135.36亿元、1.85%均有明显提升;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为161.4亿元,较去年年末增加32.31亿元,不良率由0.2%提升至0.25%。
对此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程远国表示,该行上半年房地产行业不良率上升主要受房地产行业运营承压,进而商品房销量下滑、房企风险暴露等影响,但总体风险可控,依然在可比同业中保持最优水平,并且拨备充足。张金良也强调,该行上半年在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的同时,严格控制风险,虽然报告期内不良率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好水平,冲击是有限的,整体风险是可控的。
程远国提到,在保持房地产行业资产质量稳定方面,该行已经围绕住房租赁战略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住房租赁领域,截至6月末该领域的贷款余额(1806.17亿元)较年初新增472亿,增幅超过35%。且经排查,房租赁贷款不涉及风险暴露问题。
此外,截至6月末该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中,优先支持类客户余额占比超过57%,一二线城市余额占比超过85%,住宅开发贷款余额占比超过87%。“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稳经济大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程远国表示。
在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方面,7月以来全国烂尾楼业主断供风波一直备受关注,这也直接影响着银行的按揭风险敞口。
据李运介绍,截止到今年7月底,建设银行涉及停贷断供舆情的个人按揭逾期贷款为11.42亿元,占该行全部按揭贷款余额的0.018%;不良余额5亿元,占全行全部按揭贷款余额的0.0077%,整体风险可控。
李运表示,目前该行50%以上按揭贷款投放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超过65%投放在经济运行良好、人口持续增长、住房刚需旺盛的一二线城市。在客户结构方面,该行也优选资产负债率合理的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超过8成按揭投放到购买住房面积在144平米以下的刚需类客户。
此外在一手房和二手房贷款业务分配上,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二手房贷款1.76万亿元,占全部个人住房贷款的27%,占比处于同业较高水平。
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按照市场化、法制化、专业化的原则,积极做好保交楼的金融服务,做好稳投放、促并购和防风险工作。
拨备覆盖率保持合理足额计提
今年4月,国常会明确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银保监会也提出鼓励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上市银行将实际拨备覆盖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业内普遍认为,此举可通过释放利润和加快不良处置,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在此背景下,市场对国有大行拨备率下调的预期升温。
截至今年6月末,建设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44.12%,较去年年末提升4.16个百分点,但相比今年一季度末下降了2.24个百分点。
“现在拨备覆盖率仍然处于一个很好的水平了,我们有充足的财务实力抵御未来的信用风险。”张金良表示。
对于接下来的拨备计提计划,张金良表示:“未来我们还是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和资产质量的发展情况,严格按照财政部和银保监会的要求,客观合理地评估预期信用损失,足额计提拨备。”
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约为-879亿元,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为44.89%。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