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诚健华资本市场9月1日又添新动作,发布了招股意向书,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264,648,217股,为“H+A”再添新军,也为资本市场回暖再次助燃。
据湘财证券跟踪,6月份,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呈现回暖趋势,单月共发生85起融资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披露融资总额环比上升约23%;整个6月,医疗大健康行业的IPO正在回暖,创业板、科创板、港交所已受理与递交招股书的企业数为29家,超过了前五个月之和的一半。
梳理可以发现,医药企业募集资金多用于研发。回归A股的诺诚健华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药研发、药物研发平台升级、营销网络建设、信息化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
截至目前,诺诚健华奥布替尼成为其目前营收的贡献者,除了诺诚健华目前奥布替尼获批适应症外,还有12款产品处于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4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H+A股双重上市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也将进一步推进诺诚健华商业化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8月1日,浦银国际研究发布报告称,首次覆盖诺诚健华,认为诺诚健华核心资产奥布替尼拥有同类最佳的治疗潜力,在后续适应症扩展和销售放量上的确定性较大;早期管线对奥布替尼形成重要互补,并拓展至实体瘤和自免领域,认为诺诚健华公司估值仍有较大修复空间,并预测现有产品将贡献至少80亿人民币的峰值收入(经POS调整)。
“奥布替尼模式”
奥布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属于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新型BTK抑制剂,用于治疗淋巴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2020年12月25日,奥布替尼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以及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两项适应症;2021年6月,奥布替尼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目前,奥布替尼已被纳入2021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被列为复发或难治性CLL/SLL和复发或难治性MCL治疗的I级推荐方案;同时被写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和《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事实上,奥布替尼在诺诚健华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助推作用,诺诚健华的商业化元年也即奥布替尼开售的2021年开启,同时也助力诺诚健华向biopharma升级。截至2021年12月31日,奥布替尼已迅速覆盖国内260多个城市的1000多家医院,实现2.41亿元的总销售额(Gross Revenue)。
奥布替尼的海外授权也是诺诚健华2021年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已获得渤健(Biogen)1.25亿美元首付款,还将获得最多高达8.13亿美元的潜在临床开发里程碑和商业里程碑付款,诺诚健华也还将获得基于净销售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此外据预测,奥布替尼MS适应症全球峰值销售有望达到30亿美元以上。
实际上,对于创新药企来说,License out是营收的重要组成。如君实生物凭借新冠中和抗体授权在2021获得33.41亿元收入,同比大增725%;传奇生物凭借CART 产品西达基奥仑赛的授权费跻身中国创新药企前十。
上述销售成绩是在奥布替尼未进入医保目录中所获得的,在业内看来,在其进入医保目录后将开始持续放量,患者可及性将得到有力保障,市场竞争力将显著提升。
据了解,奥布替尼于2021年12月成功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也印证了医保后的销售放量。2022上半年奥布替尼收入为2.17亿元,同比上涨115%。
作为一个创新药,奥布替尼上述商业化进程确实让业界可圈可点,未来其多个适应症获批也将更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
据梳理,目前诺诚健华布局了奥布替尼15个适应症开发,其中涉及治疗淋巴瘤的11种适应症,4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进程都很迅速,大都进展到临床II期和III期,其中有2个已附条件获批上市。
同时诺诚健华还在继续挖掘奥布替尼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价值,拓展国内和海外市场,并将探索奥布替尼以及Tafasitamab作为血液瘤基石用药的临床潜力,巩固公司在血液瘤领域的优势地位。实际上,从诺诚健华布局看,其血液瘤领域适应症布局完善,业界评价有望成为潜在巨头。
除了布局血液病领域外,诺诚健华奥布替尼在免疫疾病方面也拓展新的适应症。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开发适应症,奥布替尼是已上市BTK抑制剂中的首家。诺诚健华最新数据显示,奥布替尼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II期临床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今年奥布替尼自身免疫研发进展上的一大亮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教授曾表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上存在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目前还没有获批的口服创新药,30%到50%的SLE患者对治疗没有反应。
从上述可以看出,诺诚健华在充分挖掘奥布替尼用于治疗淋巴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力,布局多个适应症,从二线到一线,从单一到联合治疗等,也成功进行商业化,业界有人称之为“奥布替尼”模式。
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诺诚健华其他在研产品也是按上述“奥布替尼”模式,例如诺诚健华以泛FGFR为靶点的在研产品ICP-192,适应症为FGF/FGFR基因异常的实体瘤,覆盖胆管癌、尿路上皮癌、头颈癌,同时在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展开篮子试验。
抢筹BTK蓝海
之所以奥布替尼能成为诺诚健华的造血能力的印证,实质是因其围绕着BTK靶点不断开发适应症, BTK也被认为是前景广阔的血液肿瘤和免疫疾病的靶点。
如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称,全球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剂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从2016年的22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4.1%。预计在未来,这一市场将持续扩大,市场规模将以22.7%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5年增长至200亿美元,并持续以5.5%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30年增长至261亿美元。
在中国,自首款BTK抑制剂于2017年获批以来,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剂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于2020年增长至13亿元,并预计将以58.6%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5年增长至131亿元,这一市场将于2030年增长至225亿元,2025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5%。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范围内已有奥布替尼、伊布替尼、阿卡替尼、泽布替尼和替拉鲁替尼等5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中国共上市3款BTK抑制剂,分别是强生/艾伯维的伊布替尼、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以及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等3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
上述产品的已获批适应症集中在复发或难治性MCL、复发或难治性CLL/SLL等,且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在中国的获批上市时间和纳入医保时间均早于奥布替尼,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奥布替尼在市场推广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市场竞争。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到2030年,预计BTK抑制剂全球销售额有望达到235亿美元,其中中国销售额将达到26亿美元。
2021年,两款国产BTK抑制剂的相继上市,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用药选择,打破伊布替尼一家独大、价格昂贵的局面。
浦银国际研究认为,后续奥布替尼适应症拓展和出海潜力仍十分可观,2021全年销售为2.4亿元人民币,并于2022年初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定价低于同类产品,认为短期内将迎来明显放量,2022-24E销售分别增至5.1亿/7.7亿/11.6亿元,海外获批后全球峰值销售有望超80亿(海外市场公司主要从销售中提成)。
“H+A”双重市场助力创新研发
从招股说明书以及最新公司消息进展看,诺诚健华丰富的早期管线差异化明显,也将迎来兑现期。浦银国际研究指出,在奥布替尼之后,积极布局新一代药物分子和靶点,目前已有十多款产品在临床开发阶段,包括在血液瘤领域继续深耕,包括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这样的大适应症深度布局,包括奥布替尼、tafasitamab等;在实体瘤和自免领域执行精准化和差异化布局,在竞争格局较好的靶点中寻求同类最佳/首创机会。未来3-5年,有机会看到这些产品在临床中推进、甚至获批上市,成为重要的股价中长期催化剂。
上述目前诺诚健华的布局以及阶段性成果,与其团队的搭建和巨大的研发资金投入有着密切关系。
事实上,对于Biotech尤其是正向Biopharma迈进的企业而言,完成商业化转型的难度不亚于从0到1的研发创新,组建优秀的团队及招募人才已是发展第一优先级。有行业统计,从TOP10创新药企来看,60%已建立起以职业经理人为领导,研发+商业化并行的团队。
如诺诚健华主要管理团队成员拥有辉瑞、葛兰素史克、百时美施贵宝、强生公司等大型跨国药企的资深工作经验,在创新药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等各个环节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如首席技术官陈向阳过担任辉瑞的首席科学家、保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医药化学部门主任、高级总监及执行总监等;首席医学官张向阳在临床实践、学术研究及医用药物发现与开发拥有超过 30 年工作经验,包括超过 20 年的药物研发经验曾供职强生公司、百时美施贵宝、葛兰素史克等。
而据梳理,诺诚健华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产品管线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新药上市前准备。2019年度、2020年度和2021年度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23417.30万元、42330.60万元和73271.40万元,2021年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例高达70.25%。
此次诺诚健华募集资金将用于新药研发项目、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新药研发项目及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资金超过一半以上,更多的拟投向多项候选药物的研发。
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诺诚健华有1款产品上市销售,12款产品处于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4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其中Tafasitamab已获批在博鳌作为临床急需进口药品使用。未来仍需持续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完成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新药上市前准备等工作,预计将继续产生较大规模的研发费用。
上市募集资金对于诺诚健华创新药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一方面是由于港股市场融资方便境外资金周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境外业务发展以及国际化战略推进。与此同时,目前也有多家港股上市药企选择回归A股,通过“H+科创板”再度打开资本支持通道,支持处于高位运转的研发投入,如君实生物和康希诺均为“H+科创板”企业等。
H+A股双重上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幅研发投入带来的资金压力,有助于企业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