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再被提及!路径与海南有何不同?

财经
2022
09/17
08:35
亚设网
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再次被提及!

9月15日,广州市政府发布的《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指出,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与国际碳交易业务。

此前,同样连接全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已正式成立,主打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业内人士此前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我国与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的探索目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尝试引入国际资金进入试点市场,另一种是建设以国际市场为方向的交易平台。

探索碳排放权跨境交易便利机制

加快研究“碳市通”

《规划》指出,广州将发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平台功能,探索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同时,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外汇试点,允许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资格审查的境外投资者(境外机构及个人),以外汇或人民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碳排放权交易。

探索引入国际资金参与交易,显然是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探索的路径之一。去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发布的《广东省深入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中也提到,推进基于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研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港澳投资者参与广东碳市场交易,建立碳排放权跨境交易机制。

今年3月份,香港交易所宣布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的深化发展、创建适用于大湾区的自愿减排机制,同时还将发挥各自优势,就碳市场及碳金融开展交流,并积极研究国际碳市场的规则、标准和路径,以支援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化建设。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加强与港澳联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研究‘碳市通’、碳金融衍生产品,探索碳排放权跨境交易便利机制。加快设立碳金融实验室,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华权今年8月曾表示。而今年7月5日,香港交易所宣布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孟萌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并不是新增的区域碳市场,而是以广东碳市场为基础,通过扩容联通港澳这种形式,鼓励港澳企业参与进来,是将港澳融入到全国“双碳”发展大局的重要补充。

在她看来,碳市场链接是建立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全国碳市场未来深化发展面临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对标东京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三大湾区的中国湾区,不仅具有成熟的广东碳市场基础,更叠加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等有利契机,有充分的条件成为碳市场国际合作的试验田,为中长期全国碳市场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海南国际碳交易中心已成立

瞄准国际化碳市场建设

在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探索之际,同样连接全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已率先成立。

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7月25日,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排放权交易服务、交易所业务以及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等。股东包括三亚国际交易集团、大唐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有限公司、紫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东方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

根据此前筹建推进会的透露,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

这意味着,蓝碳产品或将是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主打产品之一,且采取的是市场化交易方式。

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指的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王胜曾表示,蓝碳在碳捕获与封存方面相较于绿色碳汇有明显的优势,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

与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主要探索引入国际资金参与交易不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瞄准的是建设国际化碳排放权交易平台,面向国际市场、引入国际客户、交易国际产品,利用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的优势政策,在我国本土建设国际化碳市场。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筹备组相关负责人曾透露,交易对象重点将辐射整个亚太地区,如新西兰、韩国等。同时与联合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对接,开展国际减排量指标现货产品交易及现货远期交易,努力构建中国主导的国际碳交易市场战略格局。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此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曾建议,我国应尽快抢占海洋碳汇交易的“话语权”,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交易规则的海洋碳汇交易模式,同时抢占海洋碳汇国际标准话语权,建立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同时被国际认可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引领国际海洋碳汇标准化工作。

更多与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模式在探索

全国碳市场也在关注

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在今年7月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我国愿与国际社会各有关方面开展该领域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并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相关国际谈判,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这对于我国碳市场建设来说是一个全局性的政策导向,释放了碳市场从全国层面加快统筹推进的明确信号,将打破试点碳市场的割裂分散局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市场的高度集中和统一,释放中国碳市场的规模潜力。

“未来,我们将按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相关要求,统筹协调整体与局部、国内与国际,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统一碳市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此前向记者表示。

在刘杰看来,全国统一碳市场并非一个自我封闭的市场,而是要与国际碳市场统一联接的市场,这将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低碳领域的国际化实践,推动国际与中国开展自愿减排机制的互联互通合作,加快全国碳市场走向全球。

据透露,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持续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围绕市场机制建设等领域开展研究,“部分地方正在尝试引入一些国际资金进入试点市场,也有地方正在建设以国际市场为方向的交易平台,对于上述国际交流探索,我们会持续关注。”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