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晚,小分子CMDO龙头凯莱英(002821)公告,由于监管原因,导致公司与Snapdragon围绕未来发展规划和对应措施尚无法达成一致,双方本着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则,决定终止本次并购交易,并继续保持业务上的战略合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则传闻让CXO板块受到重挫,其中凯莱英四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超过15%,最新报收142元每股,总市值526亿元,股价创2年多以来的新低。
从传闻看,9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一项行政令,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以降低美国对国外的依赖,确保美国能够把所有发明创造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以回应中国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挑战,这或许就是凯莱英本次放弃收购的一大背景。
不过,凯莱英亦表示,公司将继续与Snapdragon保持业务上的战略合作,持续探索贯穿药物开发及生产全过程的综合解決方案,积极寻求其他战略收购及投资机会,以丰富服务产品线,扩大全球布局。
收购未能如愿
回溯来看,今年2月,凯莱英抛出一纸收购公告,公司拟通过合并方式以自有资金约5794万美元收购Snapdragon公司除凯莱英已持有的股权外其他49名股东所持有的股权。此次收购完成后,凯莱英将持有Snapdragon公司100%股权。收购事项完成,Snapdragon公司将成为本公司的海外研发平台,进一步加强本公司在小分子CDMO领域的研发实力。
资料显示,Snapdragon为一家美国私营化学技术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设计及开发医药应用的高效及可持续生产流程,尤其是在创新药物及API生产中应用连续生产技术。
财务数据方面,2020年和2021年前三个月,Snapdragon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06万美元和928万美元,净利润分别为49万美元和129万美元,可谓业绩实现高速增长。
谈及本次收购,凯莱英彼时表示,Snapdragon公司拥有尖端科研人才,丰富的海外客户网络及在创新药物及API生产中应用连续性技术的尖端技术,收购事项完成,Snapdragon公司将成为公司的海外研发平台,进一步加强公司在小分子CDMO领域的研发实力。
同时,Snapdragon公司也将与公司美国波士顿研发中心形成协同,进一步缩短海外Biotech客户服务半径,显著提升覆盖包括大制药公司和Biotech公司在内的服务能力,早期绑定创新药临床项目并助推更多有价值的创新药上市。
另一方面,不少券商对当时的收购十分看好。国盛证券彼时表示,2020年8月,公司曾以700万美元认购Snapdragon公司18.18%股份,在连续性反应技术开发和业务协同方面展开全面战略合作,深化连续性反应技术的研究与原料药生产中的应用拓展。本次扩大并购后,Snapdragon将成为公司海外又一研发平台,夯实公司在小分子CDMO领域龙头地位。
华西证券彼时认为,收购完成后,Snapdragon公司将成为公司的海外研发平台,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小分子领域的研发实力(尤其是连续性生产技术),且与美国波士顿研发中心形成协同,加速拓展海外Biotech企业的广度、显著加快海外长尾客户的开拓,增添未来几年业务增长的确定性。
如今看来,由于监管原因,凯莱英的收购计划未能如愿。不过,该公司亦表示,本次股权收购事项的终止不会对公司整体业务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公司将继续与Snapdragon保持业务上的战略合作,持续探索贯穿药物开发及生产全过程的综合解決方案,积极寻求其他战略收购及投资机会,以丰富服务产品线,扩大全球布局。
近期股价下跌明显
近期一则传闻让CXO板块出现大跌行情,其中凯莱英在传闻发布后的四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超过15%。
9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一项行政令,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以降低美国对国外的依赖,确保美国能够把所有发明创造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以回应中国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挑战,这或许就是本次凯莱英放弃收购的一大背景。
CXO俗称医药外包,主要分为CRO、CMO/CDMO、CSO三个环节,分别服务于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三大环节,即研发外包、生产外包、销售外包。
针对上述消息,多家CXO概念股也进行了回应。其中,凯莱英对外表示,公司在美国没有生物制药方面的合作,公司在美国只有小分子化药方面的合作,生物制药在国内有业务,公司业务和运营一切正常。
若把时间拉长,今年以来,凯莱英已经累计下跌超过54%,总市值蒸发超过550亿元。不过,从经营层面看,凯莱英的业绩并不差。
8月25日晚间,凯莱英披露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41亿元,同比增长186.40%;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305.31%;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2.41亿元,同比增长351.17%。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14.7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的8月3日,凯莱英抛出一纸回购公告称,拟不低于4亿元、不超过8亿元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290元/股,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后续实施股权激励及注销减少注册资本。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