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强监管仍在持续。
8月IPO市场多达38家企业终止上市路,创下年内新高,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创业板当月终止家数就有25家,这当中逾三成的终止IPO项目曾经历过现场督导。
近期,券商中国记者从投行人士处获得最新一期《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对于前期9家被现场督导的企业,深交所披露重点关注的四大要点,包括收入利润真实性、成本费用完整性、业务合规性等。
有券商人士指出,交易所披露问题企业的审核关注点,对业内而言既是参考也是警醒,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要摒弃闯关心理。
就在9月初,深交所公告对创业板发行上市中履职尽责不到位的8家保荐机构的投行、质控、内核负责人以及保荐代表人实施谈话提醒,指出这些机构发行上市准备不到位,对发行人的突出问题未整改规范到位就“带病申报”,勤勉尽责不到位,核查把关不主动、不深入。
9家被督导企业审核重点
据券商中国记者近日获悉的《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此前被深交所提起问题导向现场督导的IPO项目中,有8家在8月申请撤回,其中5家是在进场前撤回;另有1家在现场督导完成后上市委审议不通过。这意味着,上述企业在8月创业板IPO终止家数(25家)中占比达到36%。
9家项目被监管关注哪些事项?为此,深交所重点总结出四大类:收入利润真实性、成本费用完整性、业务合规性、其他事项。
收入利润真实性方面,有IPO企业主要产品的用户数量、用户活跃度持续下降,但相关业务收入持续上升。
毛利率依然是监管审核的切入点。比如有IPO企业不同品种产品的毛利率差异较大,个别年度存在常规品种的毛利率下滑较多,但特殊品种销量大幅增长的情形。另有发行人业务收入变动趋势与同行业差异较大甚至相悖,可比公司业绩下滑但发行人仍逆市上升,发行人同类产品的毛利率或综合毛利率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此外,有发行人在申报前向个体和合作社类客户销售规模大,客户众多且分散,申报时已由直销模式转为向大型集团客户经销模式,深交所关注销售模式转换下收入的真实性和中介机构核查的充分性。
而在成本费用完整性方面,深交所关注到多个异常事项,涉及人员薪酬、采购成本、推广费用等。比如有IPO企业员工未大幅变动的情况下,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职工薪酬的员工人数减少近半;有IPO企业报的研发人员数量和费用规模在报告期内异常上涨。又如,有的IPO企业虽为制造企业,但设备类资产规模较小,生产人员薪酬显著低于同行业公司。
在业务合规性方面,深交所注意到,有IPO企业在未取得网络传播视频许可证的情况下向公众提供视听节目,存在超出许可范围开展业务的合规风险。另有IPO企业董事长在报告期内被判处刑罚,但发行人认定无实际控制人或共同实际控制人,深交所关注是否涉嫌规避规则限制。
上半年A股IPO真实通过率为六成
尽管目前IPO市场发行常态化,但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门槛。数据显示,监管持续把好入口质量关,为未来全面实行注册制夯实基础。
据头部券商内部统计今年上半年IPO申报企业审核通过情况,A股整体审核通过率为91.20%。但考虑到暂缓表决、取消审查与撤回申请等情况,以“过会家数/(过会家数+被否家数+暂缓表决+终止审查家数)”的统计口径计算真实通过率的话,A股整体真实通过率仅为60.80%。
其中,科创板审核真实通过率最高,为74.73%;沪深主板真实通过率排名第二,为59.52%;紧跟其后的是北交所,真实通过率为59.09%。
由于创业板今年上半年多达65家IPO企业撤回,因此创业板上半年真实通过率较低,为53.85%。
不过即使如此,创业板因其板块包容性、流动性等优势,仍然颇受IPO企业青睐。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今年7月至今,创业板新受理IPO家数有9家,北交所有7家,科创板3家,沪深主板2家。
一直以来,深交所坚持把好上市入口质量关,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第一,坚守创业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定位,严格把关企业是否符合“三创四新”标准。
第二,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不断提升审核问询的重大性、针对性、有效性,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把关责任,督促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第三,加大现场督导把关力度。针对审核发现的重大疑点,坚持常态化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督导,探索建立IPO项目随机督导机制,督促发行人“说清楚”、中介机构“核清楚”,与日常审核工作形成“组合拳”,进一步提升审核质效,阻止企业“带病闯关”。
第四,加大日常审核处罚力度。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来,深交所共出具《监管工作函》158份、谈话提醒10次,采取口头警示、书面警示的监管措施47次,实施公开谴责、通报批评、一定期限不受理文件等纪律处分13次。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