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市场低开后震荡反弹,午后半导体概念股集体大涨,MCU芯片也顺势跟随。截至收盘,MCU芯片上涨1.83%,中颖电子(3000327.SZ)、芯海科技(688595.SH)涨超6%,士兰微(600460.SH)、普冉股份(688766.SH)涨超5%。
MCU(Microcontroller
Unit)即微控制器,又称微控制单元或单片机,它是一类轻量化的计算芯片,是把微处理器的频率和规格适当缩减,并将内存、闪存、计数器、A/D转换、串口等集成到单一芯片上,形成的芯片级计算机。
在汽车应用领域,车规MCU芯片主要负责各种信息的运算处理,用于车身控制、驾驶控制、发动机控制、信息娱乐、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等领域,具有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作用。
因此,车载MCU芯片是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核心部件,是汽车ECU的运算大脑。
本轮汽车MCU芯片短缺开始于2020年,已造成海内外大量整车厂减产,包括大众、通用、福特、本田、丰田等一线厂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停产。
根据AFS统计,2021年,由于芯片短缺,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1020万辆。其中,亚洲车厂受到的影响最大,中国减产近两百万辆,亚洲其他地区减产也达174万辆。虽然全球汽车MCU芯片短缺自2021Q3开始有所缓解,但当前市场供给仍旧十分紧张,且供给紧张的程度持续超出市场预期。
目前,全球主要MCU厂商产品交期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交期继续延长的情况,部分厂商32位MCU产品交期已经达到了50周以上甚至无货,较2019年交期普遍延长2-3倍时间。
由于汽车上每个ECU单元需要搭载一个MCU芯片,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提升,单车MCU芯片用量需求可达几十至上百颗。同时L2级智能汽车是当前汽车智能化的主力,行业渗透率进入快速提升阶段,且华为、苹果、小米、百度等科技巨头均纷纷入局智能汽车行列,2022年有望成为智能汽车落地大年,将极大加速汽车智能化的行业发展进程。
此外,全球主要国家均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政策驱动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快速提升。预计至2025年,国内和海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分别达到38%、25%,由此将大幅提升车用MCU市场需求,行业驱动因素也由涨价驱动转向需求驱动,未来行业景气度持续性有保障。
据国融证券预测,2021-2025年,全球车载MCU芯片规模将从2020年的58.8亿美元提升至2025年的125.49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速为16.34%。
其中,2021-2025年,国内车载MCU芯片规模将从2020年的26.87亿美元提升至2025年46.84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速为17.01%。
从国产替代角度看,由于汽车芯片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且对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具有明显的客户认证壁垒,一旦通过下游车厂认证后,整车厂便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同一型号芯片可稳定供货长达5年以上,而新的玩家进入则相对比较困难。国内MCU芯片市场主要以海外厂商为主,CR7合计占比超80%。
国产厂商在汽车雨刷、车灯、车窗、遥控器、环境光控制、动态流水灯等与安全性能相关性较低的中低端车规MCU芯片切入,已经实现了量产突破。
而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电子车身稳定系统、防抱死刹车系统、安全气囊系统、新能源车载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等中高端车规MCU芯片领域,主要被海外大厂垄断,国产自给率较低,但部分国产厂商也逐渐实现了技术突破,在发动机控制、车联网、雷达控制芯片等方面相继通过国际认证,逐步具备国产替代的能力,未来实现国产替代可期。
投资机会上,国融证券认为,随着全球车载MCU芯片供给紧张持续超预期,国产厂商从低端车规MCU芯片开始切入,中高端也逐步实现量产突破,未来国产替代可期。建议关注已具备量产能力,且下游车厂和Tier1厂商客户导入顺利,有国产替代能力的龙头厂商,如四维图新、北京君正、国芯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