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暴跌近30%,百心安-B又凭借着不那么让人心安的走势霸屏市场。
12月3日,百心安-B(02185)股价盘中突变,由红转绿再至大跌33%,最终收跌27%。而在此之前,其股价还分别与11月18日、12月1日录得约55%、30%的较大跌幅。拉长时间线来看,11月份以来,其股价已经累跌超80%。
事实上,自2021年12月底上市以来,凭借两款核心产品的发展前景,百心安也经历过一波上市后股价不断拉升的“蜜月期”——上市至2022年8月中旬,近9个月的时间,其股价累涨近3倍,最高见75.55港元,较招股价21.25港元涨幅高达256%,市值也逼近200亿港元。
但谁曾想,这一走势自8月中旬后便戛然而止,甚至最近其股价下跌之势还愈演愈烈。目前其股价为9.49港元,已经较最高点下跌超87%,达到了“脚踝斩”的地步。
(行情来源:智通财经APP)
有意思的是,百心安股价大起大落的背后,也暴露了其“杀猪盘”的特质。
据相关数据披露,百心安股权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第一大股东汪立持股逾43%,多个个人持股超5%,比如秦杰持股11.46%,杨旭持股6.85%。另外,知名投资机构TPG持股8.51%,联想控股持股逾4%。总的算下来,该公司前20大股东持股超96%。
股权高度集中后,则意味着该公司二级市场流通货源非常少,公司存有较大的庄家控盘的可能性,这也无疑放大了该公司暴涨暴跌的风险。
举例来说,华泰金融作为百心安持股比例最大的经纪商,截至12月2日,华泰金融持股716.64万股,持股比例为11.63%。虽持股比例最大,但近60日华泰金融已经出货了约395.72万股。但就在今年2月华泰证券还高呼买入百心安,目标价为42.36港元。如此操作,也不免让人心生控盘出货的疑窦。
当然,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心安股价暴跌背后与自身原因也脱不了关系。
累亏超8亿 全靠外部“输血”活下去
据悉,成立于2014年的百心安,是一家创新介入式心血管装置公司。该公司专注于全降解支架((BRS)和肾神经阻断(RDN)两种疗法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用于治疗冠状、外周动脉疾病和高血压。
2021年12月23日,百心安成功在登陆港股挂牌交易。不过,该公司的上市之路可谓十分曲折:早在2021年2月,百心安就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后因不明原因过期失效;同年9月该公司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通过聆讯,但在11月又延迟了全球发售。而对于百心安的延迟动作,外界普遍猜测其原因是缺少基石投资者。
事实上,百心安曲折上市的背后,亦暴露了该公司不尽人意的基本面。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截止目前,百心安还未实现营收,该公司的收入主要源于政府补助、银行利息收入、咨询收入等。更有甚者的是,政府补助还是百心安2019年和2020年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19、2020两年,百心安的其他收入分别约为165万元、342万元,其中政府分别补助157万元、303万元,占收入比约95%和89%。不过,从2021年起,这一依赖政府补助的情况才有所转变——截至2022年上半年,百心安营收仍然为零,其他收入项中增加的约1000万元主要来自于外汇汇率上升及银行利息。
自我“造血能力”羸弱加之研发、行政等费用的大幅支出下,百心安近些年录得大额亏损。
据财报数据数据披露,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录得亏损为1.16亿元,2019-2021年间亏损分别为2371.9万元、3.4亿元和4.1万元,三年半时间累计亏损约8.8亿元。
支出方面,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研发费用分别达到0.22亿元、2.46亿元、2.14亿元、0.71亿元;同期行政费用则分别为0.04亿元、0.82亿元、1.95亿元、0.54亿元。
而在这种尚未产生盈利、“只出不进”的发展模式下,百心安的现金流自然也处于“十分紧缺”状态。
据财报数据披露,截至2022年6月30日,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5.1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09亿元减少26.8%。以目前的花钱速度来看,公司账上的现金只够支持到2023上半年,很快就要面临“无米下锅”的地步。
要知道,2021年末百心安还上市募资了约5.09亿港元,这么快就要面临“无米下锅”的底部,如此烧钱的能力也的确让投资者“汗颜”。另外,此次上市前,百心安已完成5轮融资,融资总额约6.8亿元,并引入辰德资本、元生创投、奥博资本、君联资本、前海基金、张江科投等机构股东。
由此,不难看到,尚未实现营收且一直处于大幅亏损的百心安,目前能够成功活下去的原因外界“输血”所致。
手握九款在研产品 商业化亟待“破局”
当然,要想真正的衡量一家尚未形成盈利的医疗企业的投资价值,企业的研发产品管线才是衡量关键。
从产品管线来看,目前百心安虽然手握九款在研产品,但由于大部分均处于临床阶段,所以如何尽早实现商业化也成了投资者眼下最为关注的问题。
据智通财经APP观察,目前支撑该公司业绩前景的主要是两款重要产品——即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Bioheart全降解支架系统和第二代肾神经阻断系统Iberis。
具体而言,Bioheart全降解支架系统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在中国已完成可行性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确认性临床试验(患者入组已完成),预期将成为全球首个基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获批准商业化的第二代全降解支架系统,将在2023年第三季度商业化。
而第二代肾神经阻断系统Iberis在中国正进行确认性临床试验(患者入组已完成),在日本则已完成可行性临床试验,待开展确认性临床试验。预期将成为中国首个获批准商业化的多电极肾神经阻断产品,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商业化,日本方面则要等到2025年。
(图片来源:百心安财报)
可以看到,上述重要产品最快能够实现商业化的也要到2023年第二季度。而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时间点之前,百心安仍旧处于“零营收”的状态。
除此之外,即便上述两大重要产品能够在已披露的时间节点实现商业化,其还将面临着集采“大山”和来自强劲对手的竞争压力。
据了解,百心安生物计划Bioheart商业化后,每个定价3万元到4万元之间,一旦集采,该价格会不会受到压缩影响公司的盈利空间,这仍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在目前国内全降解支架产品市场中,乐普医疗的NeoVas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可降解支架早在2019年就已获批上市,微创医疗、阿迈特和先健科技目前也拥有了临床阶段第二代全降解支架,这也就意味着百心安的Bioheart全降解支架系统后续将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压力,尤其是来自乐普医疗的“先机优势”碾压。
综上种种来看,基本面不够理想再加之“杀猪盘”特征萦绕,百心安现如今的表现的确很难让投资者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