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概念追踪 | 外资入局+资本纷纷涌入 万亿氢能“蓝海”有望再上风口(附概念股)

财经
2023
02/28
08:30
亚设网
分享

今年4月份,由松下研发生产的5kW纯氢燃料电池将在中国市场正式发售。而在2月24日,松下在中国的首个氢能燃料电池综合能源利用项目已正式运行。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入局国内氢能市场,有望推动国内氢能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同时增加竞争,推动国内企业更好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也能够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扩大市场规模。当前,我国多地出台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随着各方对产业发展的推动,氢能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

2月24日,松下冷热电三联供氢能示范项目启动。冷热电三联供氢能示范项目是松下集团在无锡高新区打造的全球首个纯氢燃料电池项目。作为集中提供冷、热电的氢能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该项目的启用将协同实现天冷时供热、天热时制冷,进一步丰富无锡市氢能应用生态,推动氢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专业人士表示,氢能外资巨头入场,既能带来先进技术,也能带来资金。技术和资本的加持有利于促进国内氢能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内持续增长的氢能消费大市场也是外资所感兴趣的。

氢能作为零碳的能源载体,正在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据高盛研究,在全球低碳转型过程中,氢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旦制氢技术发展成熟,氢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占比将达到可观的15%。另外研究表明,要在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在绿色氢能技术开发和运用方面的全球投资需求将多达5万亿美元。

其中,氢燃料电池被市场重点看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燃料电池行业是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性能是干电池无法达到的,特别适用于叉车、商用车和船舶等特种运输工具以及普通能源消费,既可以部分替代电网供电,同时还具备较低成本和供给可靠等优势。花旗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燃料电池电力将达到50吉瓦,市场规模为4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进一步增加至1800亿美元。

据了解,国内应用最广的制氢方法包括氯碱副产氢、电解水制氢和煤制氢。具体来看,煤制氢目前成本是最低的,电解水制氢成本最高。但煤制氢受制于环保政策,成本下行空间有限,被取代性较高;工业副产氢是最适合目前短中期内的供氢主体,受制于原产物产能,工业副产氢产能也存在上限;电解水制氢成本高的原因在于耗电量高,但随着各地电价改革,未来规模推广后成本下降空间大。

目前,我国大部分氢气的用途都属于工业领域。未来,用氢环节将会向供动能、供电能、冶金等方面转移。燃料电池将成为氢能下游最关键应用,商用车也会成为氢能产业链短期发展重点。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出货量由38.6兆瓦跃升至405.7兆瓦,复合年增长率为80.1%。同期,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由2017年的6.33亿元增至20.69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2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出货量将达813.8兆瓦,出货值将达33.3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石化、国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船舶等多家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加速布局氢能产业,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一级市场包括红杉中国、IDG资本、元禾控股、东方富海等知名投资机构也闻风而动,积极涌入氢能赛道,开始重金投入多个氢能项目。氢能产业链投资也将持续成为资本追捧的热点。

广发证券表示,碳中和政策背景下,氢能成为确定性发展方向。氢能的应用场景丰富,当前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早期,未来发展潜力较大。氢能产业链不断发展完善,未来氢能渗透率有望随能源成本下降而快速提升。从终端应用来看,氢燃料电池系统技术走向成熟,降本空间较大。

相关概念股:

潍柴动力(02338):2月17日,该公司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搭载公司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已批量投放市场。后续,公司将积极把握政策机遇,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及商业化推广等工作。

东岳集团(00189):公司控股子公司东岳未来氢作为国内唯一拥有燃料电池膜全产业链量产基础的企业,主导产品燃料电池膜技术先进,产线稳定,已获得AFCC、巴拉德、亿华通、重塑、上汽捷氢等国内外氢燃料电池领先企业的高度认可及应用合作。

京城机电股份(00187):该公司业务板块包括气体储运和智能制造两大板块。其中,气体储运又包括了氢燃料电池用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即储氢气瓶。

亿华通(02402):该公司2月22日正式发布了M180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最高效率达64%以上。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