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港股保险股多数走强,截至发稿,中国太保(02601)涨超4%、中国人寿(02628)、中国平安(02318)、新华保险(01336)等股拉升跟涨。国泰君安研报称,寿险重疾险基数见底,普惠型保单冲击大幅减弱,叠加旺盛的储蓄需求,预计行业NBV在23年将实现复苏;财险自主定价系数放开背景下行业仍然理性竞争,预计龙头公司马太效应凸显,维持行业“增持”。
消息面上,上市险企先后发布的一季度保费收入情况显示行业整体正在回暖。截至4月17日,5家A股上市险企陆续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保费数据,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合计总揽保费10563.19亿元,表现为“四升一降”,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85%。
具体来说,中国人寿一季度实现保费收入3272亿元,同比增长3.9%。平安人寿保费收入为1717.67亿元,同比增长5.63%。另外三家公司保费收入有些许下滑,其中,下滑速度最快的太保寿险一季度保费同比减少2.6%至969.10亿元。
海通国际研报指出,2023年2月以来保费增速显着改善,该行预计部分险企Q1
NBV实现正增长,未来在宏观经济改善趋势下,保险产品消费需求将逐步复苏。财通证券则称,23Q1寿险保费增速逐月上升,除新华外3月保费同比高增,改善趋势超预期,财险车险恢复常态增长,非车险高增长延续。该行判断,Q1资负两端向好业绩有望高增,Q2改善趋势预计将持续。
据统计,2022年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37.74亿元、320.82亿元、246.09亿元、244.06亿元以及98.22亿元。整体来看,五大上市险企2022年归母净利润合计1747亿元,平均日赚4.8亿。其中,中国平安的盈利能力在五大上市险企中最强。
而中国人保是五大上市险企中唯一归母净利润正增长的公司,这主要得益于财险的盈利能力。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指出,2022年中国人保归母净利润为244.06亿元,其中财险和投资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财险承保利润100.63亿元,同比增长456%。寿险业务方面,保险行业投资端与负债端双双承压,负债端业绩持续承压,2022年各公司新业务价值均出现负增长。
招商非银指出,各公司新单价值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均趋同,核心是由于2022年外部疫情影响代理人展业、以及居民的消费意愿持续疲软,内部代理人数量继续下滑等因素所致。产品方面,公司产品结构向储蓄型产品倾斜,新业务价值价值率下滑明显。
财通证券分析师夏昌盛预测,未来新单保费及新业务价值高增趋势有望延续,一方面,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仍维持高位,且去年超额储蓄待释放,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主的储蓄险更能承接低风险偏好下的居民储蓄迁移需求,热销势头有望持续;另一方面,个险销售队伍企稳,银行具备客户优势,有望抓住增额终身寿险热销机遇实现快速发展。
财险业务方面,招商非银指出,由于财险业务刚兑消费属性较强,2022年在经济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意愿走低下,财险行业的保费收入依旧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水平,其中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8.5%、10.4%、11.6%。从保费结构来看,车险依旧是主要的保费贡献来源,非车险的保费占比有所提升。
中信证券表示,保险股已迎来拐点,未来三年将从困境反转,走向健康发展。当前保险代理人队伍基本出清到位,活动率和产能都重回增长区间;疫情管控政策已经调整,感染人数迅速通过峰值,一线城市线下活动已经走向恢复;地产政策不断加码,信用风险大幅缓解。
相关概念股:
众安在线(06060):互联网保险龙头。该公司的提供的保险包括生活消费保险、消费金融保险、健康保险、汽车保险和航旅保险。该公司的保险产品包括退货运费险、网络支付安全险、账户安全险、手机意外险、手机碎屏险、保贝计划、马上花、个人健康险、健康团险计划、航意航延险及其他产品。
中国太保(02601):公司主要通过太保寿险为客户提供人身保险产品和服务,通过太保产险、太平洋安信农险为客户提供财产保险产品和服务,通过太平洋健康险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健康险产品及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太保资产开展保险资金运用以及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通过长江养老从事养老金管理及相关资产管理业务,还通过国联安基金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中国平安(02318):公司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通过多渠道分销网络,以统一的品牌,借助旗下平安证券、平安资产管理及平安融资租赁等子公司经营金融业务,借助汽车之家等子公司、联营及合营公司经营科技业务,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
新华保险(01336):该公司主营业务为个人寿险和团体寿险,以及财富管理业务,个人寿险产品包括传统型寿险、分红型寿险、万能寿险、投资连结型保险、健康险及意外险。其团体保险产品包括集体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