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截止3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1.65万亿元

财经
2023
04/24
14:30
亚设网
分享

4月24日,人社部召开2023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人社部公布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安排。截至3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52亿人、2.37亿人、2.89亿人。1-3月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04万亿元、总支出1.7万亿元,3月底累计结余7.75万亿元。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13.7亿人,覆盖97%人口。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7.64亿人,覆盖54.1%人口;截至3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1.65万亿元。截至去年底,全国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2.11万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5.29%。


会上,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表示,今年将努力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一是强政策,全力助力企业稳岗扩岗。二是拓空间,全力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三是保重点,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四是促匹配,全力推动服务扩量提质。

原文如下:

人社部2023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卢爱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 ):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3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今天,我们邀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李金生司长,就业促进司陈勇嘉副司长,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孙晓丽副司长,职业能力建设司王晓君副司长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并一同回答大家的提问。

主持人 卢爱红:

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3月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3%,3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074万人,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截至3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52亿人、2.37亿人、2.89亿人。工资收入分配工作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稳定。系统行风建设持续强化。

具体的工作进展情况已经上传到人社部网站,大家可以进一步查阅了解。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我们都知道,人才短缺是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到,人社部门正在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请介绍一下项目相关规划和发展情况。谢谢。

李金生: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效显著,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关键都在人才。高水平数字技术工程师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加快培育高水平数字技术工程师,是加快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领域的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新职业培训教程为基础,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探索建立数字技术工程师认证制度,每年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员8万人左右。

目前,这个项目初步搭建起了项目框架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

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加强监管宣传,规范项目实施,提出了继续教育学时认定、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与职称衔接认定、领取职业培训补贴等相关支持政策。

二是《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新增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小类,发布了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等数字技术类新职业13个,并且制定颁布了国家职业标准,我们也出版了10个职业的初级培训教程35本,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挥社会机构的主体作用,遴选建立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目录,纳入各地职业技能培训“两目录一系统”进行全过程监管,坚持公平公正和质量第一,实行考培分离,开发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管理系统,为人才培训和评价搭建了平台。

四是推广天津、重庆等地的培训经验,指导各地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属于创新性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紧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把握数字技术工程师成长规律,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组织开发新职业培训教程,实施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通过培训项目的推进,吸引更多青年学习数字技术,从事数字职业,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型数字技术工程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努力闯出一条数字技术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路。

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人力资源市场能够有效促进供需对接和市场化就业,请问在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孙晓丽: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关注。人力资源市场对促进就业创业、优化人才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3万家,从业人员104万人,年营业收入达2.5万亿元,全年共为3亿人次劳动者和5268万家次的用人单位提供了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匹配供需、专业高效的优势,助力稳就业保就业,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围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能为核心,加快推进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市场法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加快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网络招聘服务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评价规范等行业标准。

二是增强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效能。持续举办国聘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专项招聘活动,引领带动更多的市场化就业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促进求职招聘信息对接,加强市场分析监测,提高供求匹配效率。

三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实施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介遴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着力加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人力资源服务支持,培育高水平猎头机构,开展市场化引才聚才行动,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出口基地建设,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行业集聚发展、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今年11月将在广东深圳举办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打造市场化就业服务品牌,培育壮大市场化就业服务力量。

四是强化市场规范管理。深化人力资源市场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建立探索人力资源市场信用管理等新型监管模式,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深入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更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招聘风险案例宣传,提升各类求职群体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谢谢。

总台央视记者:

首先要分享两个数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的就业目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调查失业率是5.5%左右。我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季度就业形势是怎么样的?对全年就业走势应该如何判断?谢谢。

陈勇嘉:

感谢您对就业工作的关心。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的有力支撑下,就业形势逐步恢复,保持总体稳定。

一是就业主要指标运行平稳。1-3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加了12万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二是线下招聘需求有所回暖。各地全面铺开了“春风行动”,累计举办招聘活动5.8万场,发布岗位3800万个、同比增加12%。

三是困难群体就业得到积极保障。3月末,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074万,超过30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分别达到118万人和40万人,同比分别增加10万人和2万人。

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我们有条件、有基础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仍然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依然较多,一些劳动者在求职就业中还面临急难愁盼问题,部分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仍在寻找合适的工作,这些都是就业工作努力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强政策、拓空间、保重点、促匹配,努力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一是强政策,全力助力企业稳岗扩岗。优化调整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实施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经营带动更多就业。推广“直补快办”模式,及时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二是拓空间,全力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聚焦劳动者创业需求,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担保手续,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加快零工市场建设,加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

三是保重点,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开展10项具体行动,着力拓展就业渠道、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强化困难兜底保障、加强观念引导。促进脱贫人口等农民工就业,组建劳务协作联盟,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劳务输出机制。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四是促匹配,全力推动服务扩量提质。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优化业务规程,加强系统协同,以信息化引领服务能力提升。接续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10+N”专项服务活动,保持劳动力市场热度。

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新八级工制度实施已经一年了,请问成效如何,下一步将如何推进落实?谢谢。

王晓君:

感谢您对技能人才新八级工制度实施情况的关心和关注。2022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为八级,构建“新八级工”制度,并建立起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促进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实施一年来,各地相继制定出台了配套的措施办法,广东、江苏、安徽、河南、重庆、云南等近20个省份组织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同时,中国船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兵器工业、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和徐工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2022年全年,全国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过1100万人次,较2021年增加幅度比较大,超过80%,评聘技师、首席技师近500人。

总体上看,“新八级工”制度实施对于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工资待遇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技能工作,有利于促进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工作,加大指导推动力度,加强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动人才评价服务,惠及更多的劳动者。谢谢。

总台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稳定就业。请问,在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人社部还有哪些举措?谢谢。

王晓君:

谢谢您关心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新能力,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行业性、群体性专项培训计划,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定,推动各地出台相关的实施方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链接的政策框架体系。

我们在2019年-2021年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共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8300万人次,以工代训超过3600万人次。2022年,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终身培训制度,落实“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聚焦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设计职业培训政策措施,推动职业培训提质增效。

一是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和制造业、康养等重点领域,大规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培训,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2200万人次。

二是启动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发挥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相关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能力。

三是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打造集培训、评价、竞赛、交流以及工匠精神传播等为一体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

四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度,推动学徒培养规范化、标准化,促进培训规模和质量有效提升。

五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建设规范管理,优化管理服务,促进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关要求,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一体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近年来,人社部门通过““三支一扶”计划组织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成长,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运行多年的计划得到了很多高校和毕业生的欢迎。请问,今年的计划是怎么安排的?谢谢。

孙晓丽:

感谢您对“三支一扶”计划的关心和关注。“三支一扶”计划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等10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自2006年实施以来,已累计选派5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服务等,在促进基层事业发展、优化基层人才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于引导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成才观也发挥了示范作用。

近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2023年“三支一扶”计划,共选派3.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计划实施继续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倾斜,在中央财政补助名额上,中西部地区将占到83.5%。下一步,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

一是拓展服务岗位。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围绕基层实际发展需求,积极拓展农技推广、水利建设、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基层急需紧缺岗位,不断优化人员招募结构。

二是强化培养使用。进一步健全“三支一扶”人员培养培训体系,实施好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计划,大力提升支扶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完善导师结对帮带等培养制度,立足岗位强化实践锻炼。

三是健全服务保障。落实好工作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服务等支持政策,加强对“三支一扶”人员的关心关爱,积极为“三支一扶”人员干事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扎根基层、青春报国的典型事迹,积极营造“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谢谢。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压力加大。近日,人社部印发实施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请问,在促进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打算?谢谢。

陈勇嘉:

谢谢您的提问。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个人成长成才,也关系国家发展未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开展系列服务活动,为他们就业创业提供各方面支持。当前正值求职季,许多毕业生希望得到更多的就业岗位、更精准的就业服务、更优质的培训机会和更好的权益保障。对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实施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聚焦岗位拓展、服务优化、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出了10项具体行动,千方百计促进他们就业创业。

一是实施就业政策落实行动。聚焦中小微企业,提供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培训补贴等政策支持,实施补贴政策“直补快办”,激励市场主体更多吸纳就业。

二是实施公共部门稳岗扩岗行动。协同有关部门,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招聘)规模,适当增加基层服务项目招聘人数,稳定公共部门岗位规模。

三是实施创业服务支持行动。开展多元化创业指导和交流活动,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为创业毕业生提供政策代办、跟踪扶持、咨询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支持创业创新。

四是实施“职引未来”系列招聘行动。开展百日千万、城市联合招聘等专项服务活动,重点组织线下招聘,做到月月有招聘、周周有专场,保持市场热度。

五是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行动。组织人社厅局长进校园,重点选取百所就业任务重的高校,定向送岗位、送资源、送政策、送服务。

六是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离校前,向毕业生发出公开信,提早公布服务渠道。离校后,对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实名帮扶,针对性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培训或见习机会。

七是实施青年专项技能提升行动。开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职业培训,拓展学徒培训等培训模式,确保有培训意愿的毕业生都能得到培训机会。

八是实施就业见习质量提升行动。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重点开发一批科研类、技能类、管理类岗位,推出一批示范性岗位,帮助毕业生提升实践经验。

九是实施就业困难结对帮扶行动。聚焦脱贫家庭、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对离校未就业的开展结对帮扶。

十是实施就业权益护航行动。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坚决打击各类就业侵权行为。同时,开展劳动保障普法宣传,发布求职陷阱提示,增强毕业生法律意识。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宣传引导,推出一批“实干奋斗、青春圆梦”青年就业典型,讲好毕业生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励志故事,弘扬奋斗精神。总之,我们将竭尽全力创造积极条件,助力毕业生到各领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谢谢。

主持人 卢爱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国网:

2023年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安排

(2023年4月)

一、就业

工作进展情况:1-3月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就业局势保持总体平稳。一是调整优化稳就业政策措施。总结评估稳就业阶段性政策实施成效,会同有关部门有针对性优化调整阶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预计年均为企业减负1800亿元。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推动就业补贴政策直补快办。

二是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推出十项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中央企业专场招聘等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截至4月中旬,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春季专场提供岗位420万人次,活动主会场推出197场各类特色服务活动,重点推出16场跨区域巡回招聘会。

三是加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兜底帮扶。联合10部门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实施稳岗政策、开展招聘服务、密集组织劳务输出,集中帮扶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劳动者就业创业,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5.8万场,发布岗位3800万个。组织开展2023年春节期间“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全国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202.5万人次返岗复工。进一步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全力稳定脱贫人口就业,截至3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074万人。

四是做实做细就业服务。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季度发放职业培训券超过261万张,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50万人次。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推动各地建设规范化零工市场,建立“即时快招”服务模式,更好促进劳动者灵活就业和创业。印发加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的通知,加强专员联系常态化服务,一季度累计帮助3.4万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需求52万人次。启动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第二批城市申报,发布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名单。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出台优化调整后的稳就业阶段性政策,倾斜支持创造岗位多的行业企业。二是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启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打包推出“职引未来”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三是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组建一批劳务协作联盟,举办第二届劳务品牌发展大会,稳定脱贫人口和农民工外出规模,拓展返乡留乡空间。

四是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分类分档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工程。五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企业用工服务,接续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百日千万招聘等就业服务活动。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组织第四届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评选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提升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水平。

二、社会保障

工作进展情况:截至3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52亿人、2.37亿人、2.89亿人。1-3月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04万亿元、总支出1.7万亿元,3月底累计结余7.75万亿元。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13.7亿人,覆盖97%人口。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7.64亿人,覆盖54.1%人口。

一是稳步推进制度改革。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进一步规范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2023年全国统筹调剂资金缴拨计划,支持基金困难省份养老金发放。稳妥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平稳有序运行,截至3月底参加人数3324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稳步推进。

二是持续推动重点群体参加养老保险。各地落实代缴政策,一季度为840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17.2万符合条件的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制定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四是推动基金投资运营。截至3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1.65万亿元。截至去年底,全国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2.11万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5.29%。五是提升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持续完善,截至3月底,平台已开通83项全国性统一服务,累计访问量超过47亿人次。各地基本实现人社领域社保卡应用,长三角、川渝、海南等地积极推进区域内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电子社保卡已开通87项全国服务、1000余项属地服务,累计访问量31亿次。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稳妥推进相关改革。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规范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二是抓好参保扩面。推动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三是加强基金监督管理。部署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持续推动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四是优化经办服务。推广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试点经验,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三、人才人事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贯彻落实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指导各地和企业落实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推进技能评价工作。深化技工教育改革,推进72个专业工学一体化课标开发,指导50家培训基地开展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积极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开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系列活动。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积极推进。部署开展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重点项目申报,启动实施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计划、博士后科技服务团等。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等,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推进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会同有关部门颁布4个国家职业标准。贯彻落实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完善防疫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倾斜政策,持续推进职称信息化建设,优化职称评审查验服务。扎实开展新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在技能人才工作方面,启动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推进“技能中国行动”。召开高技能人才座谈会和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推进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遴选培训基地。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

二是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方面,组织开展新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推荐。加强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筹办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全国博士后揭榜领题对接活动。印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称评价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工作规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各地各部门推进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遴选确定重点示范团项目和专家服务基地。

四、劳动关系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持续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意见,推动全国各类企业及企业集聚区开展创建活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指导,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用工,积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指导各地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组织开展2023年企业薪酬调查。

二是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提升。加大协商调解力度,强化争议源头治理。常态化长效化开展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企业活动,助力企业规范用工。加强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普及劳动法律政策,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守法意识。创新仲裁办案机制,提升仲裁办案质效。

三是劳动保障监察和根治欠薪扎实推进。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各地加大力度,强化执法协同,采取集中接访、领导包案、提级办理、行裁审联动等举措,快速处理欠薪案件线索,农民工工资发放得到有效保障。强化失信惩戒,向社会集中公布一批欠薪失信企业名单。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积极推进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指导和监管。组织开展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加强和改进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控,指导各地科学评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做好企业薪酬调查信息发布工作。

二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完善劳动争议协商调解机制,培育第三批金牌调解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建设专项行动,提高仲裁专业化建设水平。发布第三批劳动人事争议(新就业形态)典型案例。

三是持续深化根治欠薪。推进各项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覆盖在建项目和工资支付各环节。优化运行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畅通维权渠道。组织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五、便民服务

工作进展情况:基本完成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开通76项“一网通办”服务,其中40项为“跨省通办”事项,实现了全国业务联网协同办理。印发人社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办事指南,修订第一批18个事项办事指南,新增12个办事指南,为企业群众提供清晰办事指引。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开通118项全国性服务、389项各地属地化特色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总数超过3077万人,累计访问量近32亿人次。

下一步工作安排:

深入实施行风建设提升行动,巩固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总结推广优质服务“样板间”,深入实施人社服务“一件事打包办”,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围绕个人办理失业登记、申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推进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防失业政策落实等10个重点高频事项,开展人社“厅局长走流程”。组织开展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日日学、周周练、月月比”,以比促练、以练促用,不断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本文编选自“中国网”;智通财经编辑:严文才。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