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归创通桥(02190)发布了其2022年全年业绩公告。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8%达到3.34亿元;与此同时,公司实现净亏损同比缩窄43.13%。
不过,二级市场对归创通桥的这一业绩并没有多大反应。此时恰逢整个港股药械板块年后集体走低,归创通桥的股价也从2月初最高的16.98港元,降至财报发布日的11.64港元,降幅达到31.45%。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虽有波动但也基本稳定在12港元附近。
不过其中的4月11日,归创通桥股价收涨7.87%,一度将其股价拉回至3月初水平,原因在于前一日,郑大一附属医院发布了《关于第二批河南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联盟采购拟中选结果的公示》。
此次集采对象主要是外周介入类、神经介入类两大类医用耗材,预示着此前被市场认为是“豁免集采”的创新医疗器械正式进入集采范围,医用耗材正式来到全品种集采时代。而这两大品类正是归创通桥进行国产替代突围的主营方向。集采的推进,神经介入渗透率迅速提升将成为必然趋势。但由于红海竞争、大幅降价等因素的存在,归创通桥或也面临着不小风险。
财报中体现的优势和风险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此次河南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联盟采购由全省81家三级公立医院共同参与,分两轮进行。
其内容主要是河南省135家三级医院,神经介入类6种,外周介入类19种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结果。在第一批价格谈判中,两类医用耗材共计2323个品规最终拿到53.6%的平均降幅。这一降幅相比此前吉林21省联盟集采中,弹簧圈最高降幅80.07%的水平,可谓“相对温和”。
这也验证了业内的一个观点:“国产替代率越低的领域,降幅往往更温和。”所以从这一角度,归创通桥还是此次集采的一个受益者,其披露的财报中也能从侧面反映这一点。
从关键财务数据来看,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8%达到3.34亿元。其中,神经血管介入业务收入达到2.33亿元,同比增长107.9%;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为1.01亿元,同比增长53.4%。
2022年公司毛利率继续攀升至75.6%;全年实现毛利润2.53亿元,同比增长91.6%,净亏损同比缩窄43.1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金储备为26.9亿元。
研发及商业化进展方面,目前归创通桥拥有57款产品及在研产品组合,其中25款产品已获NMPA批准上市,较2021年底新增加11款产品。
而通过参与集中带量采购招标,归创通桥已实现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超过3300家医院的覆盖。同时,公司已在欧洲正式建立海外营销团队,2022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5.2%。
不过从财务数据来说,虽然归创通桥在2022年取得了营收的大幅增长,但仍不足以弥补其亏损,而问题主要出在费用端。
数据显示,2022年,归创通桥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7.09%至1.40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8.88%,在市场推广和研发这两个“烧钱”项目带动下,归创通桥当期经营亏损达到2.0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略低,但这是公司营收大幅增长87.8%基础上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归创通桥面临的市场推广和研发的压力。
整体而言,外周介入和神经介入赛道,还远未达到国产替代的沸点,超九成的市场份额属于跨国器械巨头。
以神经介入市场为例,尽管2022年百余款神经介入器械获批,本土企业也在弹簧圈、抽吸导管、取栓支架等部分品类上实现突破,但从全品类来看,仍是外资主导。
具体来看,我国神经介入国产化率较低且正处于快速提升期。数据显示,2020年,以出厂价计,我国神经介入国产化率仅7%。而导致国产化率相对较低的原因,首先是国产企业产品线不完善,海外龙头如美敦力、Microvention、史赛克等,在出血、缺血产品上均有多款产品上市,而国产企业产品品类较少,产品线完善度较低。例如,归创通桥注册证主要集中在急性缺血和通路类领域。
其次,临床教育不足,手术渗透率较低,神经介入手术以头部医院为主,对海外龙头产品接受度更高。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仅有2200家医院、5000名医生可以进行神经介入手术;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渗透率仅为9.1%、1.0%、2.7%。
以上市场现状意味着,归创通桥需要在出血、缺血产品等品类上实现突围外,还要承担整个器械市场分摊出的市场教育成本和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产生的额外的竞争成本。
因此,归创通桥要想在国内市场实现长足进步,不仅需要与国产企业“内卷”,更需要打破外资企业的市场主导格局。但目前来看,市场局面对于归创通桥来说,显然是任重道远。
“走出去”是顺势而为还是无奈之举?
财报中,除了披露国内产品研发和商业化的进度,归创通桥也披露了其在海外市场的开发进度。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归创通桥的广泛产品组合包括中国及海外的合共12款获批产品,其中包括6款用于治疗神经血管疾病的获批产品及6款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获批产品。
海外业务方面,2022年公司继续深耕欧洲市场。去年三季度,公司在欧洲建立了营销团队,同时公司弹簧圈产品已进入FDA 510K及欧盟CE
MDR认证注册阶段。收入方面,2022年归创通桥的海外地区收入同比增长125.2%,但仅有779万元,占其当期总收入的2.3%。
除了集采,产品出海一直是市场认定的国内神经介入厂商拿到超额利润的一个重要布局方向。但从国内企业的布局进度来看,“出海”同样不乐观。
目前,国内神经介入企业国际化仍处于早期阶段,甚至头部企业都几乎没有多少实质性商业化进展。
例如,目前归创通桥开拓欧洲市场,虽然有产品在法国、西班牙、阿根廷等11个国家实现商业化,但多以外周介入产品为主。而即便是背靠微创医疗的微创脑科学,其2022年海外销售额也仅有2190万元,海外收入占比约4%。
虽说市场大多数观点认为“出海”是国产厂商“国产替代”之后的又一选择,但事实来看,“出海”或许是国产厂商对冲风险的无奈之举。
目前占据中国神经介入市场超70%份额的跨国械企(美敦力、强生、史赛克)正在中国建设研发中心及生产制造基地。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22年11月,美敦力医疗科技产业基地在临港启动,预今年正式投入运营;2022年6月,强生旗下在华全资子公司投资1.5亿元升级扩产;史赛克中国创新中心正在上海筹备建设,预计2023年上半年会正式投入使用。
随着跨国械企的本土化战略及市场推广能力持续加深,国产厂商或在“国产替代”领域迎来更大的挑战,但提前布局产品出海的对冲效果尚未在财报中得到明显体现。
总的来说,市场不应忽视其在神经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市场的开发能力,作为唯一一家正在开发主要神经血管类别全套产品以及在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拥有最全面产品组合的国产厂商,其在“国产替代”大趋势下的未来价值值得关注,然而目前的归创通桥仍处在“量变”阶段,何时产生“质变”还要看其后续具体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