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港澳便捷通关以来,香港保险持续火热。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近期公布了2023年首季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期内毛保费总额达到1472亿港元,相较去年同期下跌7%。但内地访客购买个人人寿产品数量飙升。数据显示,今年1-3月,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水平达96.13亿港元,大幅上升2686.4%,占据个人业务总额20.5%;新造保单数目为34506份,去年同期为1029份,增幅达3253.4%。对于内地访客新单业务保费飙涨的原因,香港保监局称,跨境人流恢复正常释放了压抑多时的需求,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低,造成数据爆发。
具体来看,内地访客购买的个人人寿产品中,终身寿险保费达76.7亿港元,增幅2827.5%,保费占比高达79.8%;储蓄寿险为9.57亿港元,增幅6735.7%,保费占比为10%。保单数量位列前三的分别是终身寿险(19198份)、危疾(11522份)和医疗(1690份),同比分别增长6474.7%、3467.2%和429.8%。
香港某大型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表示,香港保险备受欢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资产配置,香港保险是以港元或者美元计价,特别是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可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多币种配置需求。目前部分储蓄险种可提供7-9种货币投保,并且支持货币转换。此外则是海外重疾的保障需求。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对比内地保险,香港保险具有保障高、保费低、保证回报较高、免缴遗产税、医疗保障全面、危疾保障项目多、保额分红、保险理赔投诉低等优势。
据了解,在保本的基础上,港险投资风格较为进取,争取实现更高的预期收益;内地险则较为保守,以保证收益为主。以友邦、保诚、安盛、宏利四家保险公司为例,港险10年IRR回报率普遍低于2%,内地险大部分集中在2%以上;但到了第20年,港险IRR回报率升至4%-5%,内地险则集中在3%左右;到第50年,港险IRR回报率均在6%以上,内地险在3%左右。
反映在业绩上,香港险企一季度新业务价值大增,具体来看:
友邦保险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按固定汇率基准,友邦保险新业务价值增长28%,至10.46亿美元,新业务价值利润率52.3%;年化新保费同比上涨34%至19.98亿美元。其在中国内地、香港、东盟和印度的业务均取得双位数字的新业务价值增长。
保诚发布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按固定汇率基准,保费等值销售额同比增加35%至15.59亿美元,主要是受到中国内地跨境流量增加、中国香港本地需求上升,以及公司旗下多个其他业务单位取得增长的推动。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保监局近期发文提醒来自内地的潜在保单持有人注意三个事项。具体来看,包括直接向保险人支付保费,而不是向保险代理支付;不要参与香港保险在内地的任何销售活动;不要与销售保险的无牌人士接洽。
香港保监局提示,消费者向个人保险代理支付保费,可能会导致资金无法按时(或有时根本无法)转交给保险人。这可能导致保险被取消(或根本没有生效)或在保单持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保单被提取自动保费贷款。
相关概念股:
友邦保险(01299):按固定汇率基准,公司23年Q1新业务价值增长28%,至10.46亿美元,新业务价值利润率52.3%;年化新保费同比上涨34%至19.98亿美元。
保诚(02378):按固定汇率基准,公司23年Q1保费等值销售额同比增加35%至15.59亿美元。
中国人寿(02628):今年首季新业务价值增长转正,同比升7.7%,超出该行预期1.7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销售势头胜于预期。新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7%,基本符合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