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股价反弹近50%,年亏超11亿的微创机器人-B(02252)也有春天?

财经
2023
07/01
18:30
亚设网
分享

6月29日晚,微创机器人-B(02252)发布了一则公告,其自主研发的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通过英国标准协会BSI的审核,获得欧盟CE认证。而就在当天,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正是这两个信息引爆了微创机器人次日的股价。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6月30日,微创机器人股价高开高走,早盘股价涨幅最高达到17.66%。

半月股价反弹近50%,年亏超11亿的微创机器人-B(02252)也有春天?

从整体股价走势来看,近半个月微创机器人股价反弹明显。虽然年初至今,微创机器人股价区间最大跌幅达到54.64%,但在6月15日盘中触底17.06港元后,公司股价迅速反弹,半个月内股价最高反弹幅度达到44.49%。

实际上,从今年3月份国内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证政策调整开始,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边际利好便已开始不断积累。作为国产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微创机器人虽然面对的市场环境波动不断,但随着行业发展整体趋势向好,公司后续反弹增长值得投资者关注。

亏损超11亿元何以未来可期?

提及手术机器人有一家绕不开的巨头——美国直观医疗。作为全球腹腔手术机器人的鼻祖,直观医疗在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就市占率而言,2022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85亿美元,其中直观医疗公司收入62.22亿美元,按照收入计算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73%;就专利数而言,直观医疗在全球共拥有7015项专利,这些专利属于1484个不同的专利系列。根据直观医疗最新财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有4300多项有效专利,同时还有2100多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正是因此,直观医疗旗下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即使2020年之后专利陆续到期,但其专业壁垒及先发优势依然存在。这也是阻碍国产手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原因。

加之近年主要受配置证延迟发放及疫情影响,包括微创机器人在内的多数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业绩均不及预期。

以微创机器人为例,其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期内实现收入2160.3万元,同比增长904.79%;毛利656.2亿元,同比增长614.04%。但与此同时,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年内亏损11.40亿元,同比扩大95.53%。期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由约19.4亿元减少至约7.5亿元。虽然收入大幅增长,但其年内亏损超11亿元的表现依然逊于市场预期。

从具体业务来看,2022年是微创机器人的产品商业化初年。去年1月,公司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一代获批;4月,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获得NMPA认证,并于同年7月于FDA获12月CE于获批。

从2022年的费用端表现来看,公司主要以商业化推广为主。数据显示,公司当期销售费用1.84亿元,同比增长132%;管理费用1.71亿元,同比增长59%。公司销售和管理费用大幅增长,主要为销售团队拓展带来的员工成本增加、以及医生培训和临床教育的材料消耗增长。

但费用端的增长表现在业务上则是微创机器人初步验证了自己的商业化能力。根据财报,2022年下半年,图迈实现首台商业化销售,成为首个实现商业化装机的国产腹腔手术机器人。同时,图迈、鸿鹄也于国内实现了多台中标,并于美国多家医院/诊所实现装机。

另一方面,财报显示,2022年,微创机器人的存货货值由1.10亿元提升至到2.50亿元,合约负债由0提升至约850万元。而这对应的是公司在年报中指出的存货大部分为适合销售的移动商品,存货提升主要由于商业化规模生产;另外,合约负债的增长则体现了其销售储备,形成的一定的销售规模。

从年报反映的内在因素来看,微创机器人的商业化能力正逐步形成。但对于公司来说,就目前阶段,国产替代的政策利好和国内市场持续扩容的外因对其后续发展的正面影响更大。

手术机器人国产替代加速价值几何?

正如上文提到的,从今年3月份国内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证政策调整开始,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边际利好便已开始不断积累。在当前国外产品市占率过高的背景下,政策的利好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助推作用。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今年3月21日,新版《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正式公布。与2018年版目录相比,管理品目由10个调整为6个,且将甲、乙类兜底价格分别调升至5000万和3000-500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3000万元以下的64排及以上CT和1.5T及以上磁共振等医疗设备都不再需要配置许可证。

另外,腔镜手术机器人虽仍按乙类设备管理,但政策整体呈限制放宽态势,后续配置证数量增幅值得期待。而6月29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了“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这也是引爆微创机器人股价的原因之一。

这项规划明确了国内“十四五”期间大型医用设备规划配置数量和准入标准。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3645台,其中:甲类设备合计117台,其中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共41台、高端放射治疗类设备共76台;乙类设备合计3528台,其PET/MR共141台、PET/CT共860台、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共559台、常规放射治疗类设备共1968台(伽马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共95台)。与“十三五”相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数量显著提升。

近三年来,由于疫情的因素挤压了此前的市场需求,因此市场普遍预计手术机器人的配置规划或在今年得以集中释放。

除了政策利好外,国内市场的持续扩容已是微创机器人等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发展的重大利好。

从市场层面来看,尽管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凭籍中国患者人数众多、以及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旺盛,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将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快速增长空间。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将于2025年达到174.7亿元,2021年至2025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42.9%;而至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将达到709.5亿元,2025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32.3%。

不过市场的扩容并不意味着微创机器人可以高枕无忧。今年6月14日,合资生产的国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批“国械注准”,意味着本土化生产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获批上市。从总量来看,此前中国市场达芬奇装机量已超330台,侧面反映出直观医疗在国内较高的商业化程度。如今,本土达芬奇上市,显然会对尚处于商业化初期的国产品牌带来新的一轮冲击。而微创机器人能否抵住冲击,快速实现商业化上的铺开销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后续股价的走势。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