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巨潮商业评论,作者杨旭然,编辑王方玉,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过去两年时间里,立讯精密(SZ:002475)股价累计涨幅超过了530%,截至2021年1月初市值接近4000亿元,是中国资本市场表现最优异的上市公司之一。
但外界对于立讯精密的大部分认知,还停留在“厂妹变成董事长”这样的噱头里。
一项系统、科学、复杂的创业与企业管理工程,被舆论渲染成“野史”式的财富爆发传奇。对于王来春本人,对于立讯精密这家公司的价值体现来说,都有失公允。
“厂妹”只是立讯精密故事里开篇的开篇:王来春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坐到了鸿海精密在大陆员工中最高的职位上。
由于她本人的低调,其中的绝大多数细节并不为外人所知,但我们可以从鸿海企业本身的特点,和电子代工业的特点中,窥得她在这段经历中的几个要点:
1.王来春极有可能是因为对生产细节的掌控力,而获得了郭台铭的认可,这就像一个小兵要成长为将军,首先应该体现出来的并非是战略能力,而是足够勇猛,才能被赏识;
2.1988年之后的十年,是大陆第一波电子产品大爆发的年代,也是鸿海精密在大陆大规模扩张的年代,这一时期企业发展的核心是组织的扩张。王来春登顶大陆员工权力顶端的前提,必然需要一整套招人、搭建新厂、设目标、系统性管理生产的能力;
3.管技术+管人之外,王来春作为大陆员工第一人,需要与大量来自台湾的管理层对接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会积累到丰富的代工业管理经验。不同于第二点,这是一种更科学、更适合大企业的管理经验。
依托于这些能力,王来春选择在32岁时自立门户,下车伊始就抛出了大手笔:收购香港立讯获得外商资质,表现出了不一般的眼界和前瞻性。
很多人的印象里,代工厂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但王来春却最舍得在技术上做投入,立讯精密的研发投入每年都在大幅提高。
良品率一直是电子产品制造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即便是行业内最成功的企业富士康,在这方面也很难省心。
2013年,苹果就曾因为iPhone 5的良品率不足问题,出现了传说中的“500万台手机返工”问题,据称每台返工仅人工费用就需要200元。
整体上看,在2013年之前,富士康的iPhone代工良品率也只有70%。很多人也都记得,当年iPhone5闹得很厉害的手机掉漆问题。
如果客户送来的是一些设计理念比较新锐、需要更多沟通、磨合才能做好的机型,适配良品率的问题就会更加严峻。
行业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康与罗永浩在锤子科技第一款手机Smartisan T1上的合作。这款手机设计特殊,工序复杂,富士康需要在焊接环节为其适配3台专属机器,这个环节让整个制造过程的良品率大大减少。
而良品率一旦下降,对于原本利润就像“刀锋一样薄”的代工企业来说,就是雪上加霜的打击,每个问题产品的废料成本、返工费用之高,可能会超过几十上百件代工品的利润。
整个企业的层面来看,良品率低,会直接导致企业各类盈利数据的低下,进而影响到企业业绩和股价表现。
从生产线中走出来的王来春,对于良品率之于企业的重要程度,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一直在寻求用自动化、半自动化制程,来减少对人员操作的依赖,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的良品率。
与自动化生产同样重要的是,企业想要获得更好产出效果,就必须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环节中,不断积累经验,对产线上的各个环节,做各种细致入微的调整与优化,这些动作很多甚至都无法通过文字向外界去传达。
各类报告中,这些精细化的细节,往往会被表述为诸如“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沉淀,具备了较强的精细生产工艺能力,有力地提升了公司在行业中的制造竞争力和领先地位”(语出立讯精密2013年年报)。看似简单平淡,实则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属于代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方面,相比其他没有在生产线工作过的企业家,王来春要敏锐得多。
她更能凭借经验与直觉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这最终给立讯带来了超越对手的精细化生产能力和利润水平。
2011-2015年之间,立讯精密的毛利率一直在20%以上,净利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20年三季报毛利率也有19.80%,属行业内顶尖水平。
相比之下,鸿海精密2020年半年报毛利率仅5.91%,另一家iPhone代工厂和硕,2020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仅为3.65%。
除了代工品类的不同,立讯精密的高毛利也来源于高研发投入。仅在2014年一年,王来春就投入了超过4亿元的研发投入,这些钱被用来对产品线进行设计验证,工艺、自动化的研究。
很多人的印象里,代工厂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但王来春却最舍得在技术上做投入。不仅是2014年,在此前、此后的多年,立讯精密的研发投入一直非常高。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蓬勃了多年的PC市场陷入衰落,立讯精密传统的电脑连接器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迅速下滑,手机、平板电脑、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的营收占比快速上量,2014年实现反超。
这一年,如愿进入苹果产业链的立讯精密,成为了iPhone/iPad的Lightning接口的核心供应商。随之而来的,就是收入利润的快速上涨。其2014年年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09.64%,达到6.02亿元。
2015年,立讯的通讯互联和精密组件产品营收同比增长67.31%、消费电子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6.56%,仍在快速上涨。
同年,立讯精密成为了苹果手表iWatch无线充电模组的独家供应商,在苹果供应商体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PC向移动互联网、消费电子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代工企业都衰落了。但立讯精密抓住了几次收购所带来的机会,业绩快速提升,股价也随之大涨。2013-2015年三年的时间里,其市值累计翻了三倍。
立讯精密股价表现(2013年-2015年)
扶持多个有能力的代工企业,对库克来说是供应链管理的刚需。
2016年,熟稔收购与整合的王来春,收购了台湾美律的子公司苏州美特51%的股权,进入到声学领域,在此之前,国内这块市场主要由歌尔股份(SZ:002241)、瑞声科技(HK:02018)等企业所把持。
通过对这家企业的收购与改造,立讯抓住了TWS耳机市场爆发的机遇。为苹果公司代工AirPods,让王来春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关于这次TWS耳机的代工,网络上已经有非常多的内容流传,在此就不再赘述。这款产品给立讯带来了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34.06%、77.67%、73.69%的大幅增长,立讯精密凭此市值大涨,超过3000亿,正式进入两市科技企业的第一梯队。
立讯精密股价表现(2016年1月-2021年1月)
立讯精密在财务上体现出了对苹果的依赖。2015年开始,其第一大客户(虽然年报中没有写明是谁)所占营收的比重不断增加,2018年中报达到44.85%,2019年年报提升至55.43%。
看到这样的数字,很多投资者都在担心,第一大客户已经占到立讯精密营业收入太高的比重,是否会出现单一大客户的风险?
第一大客户依赖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如果是像苹果这样的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企业作为大客户,就不仅是“与苹果做生意”这么简单了:与苹果的深度合作意味着立讯有能力满足行业内最苛刻、规模最大的代工需求。
如果苹果出现了所谓“大客户风险”,市场上必然会有大量企业瓜分苹果在立讯这里空出来的产能。高技术含量、高良品率的代工能力,绝不是某一家企业的附庸,而是所有消费电子企业都需要的稀缺资源。
另外,苹果这个第一大客户的潜力仍然有待挖掘,值得密切关注。
富士康一直是苹果最大的代工厂。财报数据显示,富士康2019年的营收达到1.24万亿元,其中为苹果代工的收入占比按照大约40%计算,富士康一年要从苹果公司获得5000亿元左右的营业收入。
这些才是苹果这个大客户的“基本盘”,其中包括了规模最大的iPhone手机组装业务。相比之下,立讯正在操作的包括连接线、iWatch、AirPods在内的一些代工业务,都是手机主体之外的配件。
立讯精密2019年的总收入625.2亿元,其中55.43%为苹果业务,苹果业务贡献的年收入是346.55亿元,相比富士康5000亿元级的收入,只能说还是“边角料”。
如今的立讯已经是大陆第一大代工企业,并且通过AirPods的代工,已经与苹果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
站在苹果的角度,将所有iPhone手机绝大部分都交给富士康来代工,显然不利于对生产端的“制衡”。扶持多个有能力的代工企业,对库克来说是供应链管理的刚需。因此在立讯达到苹果工艺要求的基础上,iPhone订单的倾斜将是大概率事件。
王来春已经在行动。2020年7月,立讯以3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纬创投资(江苏)有限公司和玮新资通(昆山)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获得了iPhone的生产资质。有业内人士爆料,苹果对于此次时候给予了大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立讯精密在这次收购中的出资为6亿元,对目标公司不构成控股。
而被收购方纬创拿到33亿之后,直接拿出30亿元,以53.2元/股的成本,在二级市场直接买入了立讯精密的股票。同时,另外一家具备iPhone代工资质的企业台湾和硕也以同样的价格,买入了价值6亿元立讯精密的股票。
同行的肯定与入股,让立讯成功切入iPhone生产的确定性,看起来更大了一些。
从电脑连接器的代工生产,到苹果电脑、手机的连接器、充电线,对于立讯精密来说是第一次突破,立讯成功从PC时代突破到了消费电子时代,站稳脚跟;
从充电线到AirPods耳机,是立讯精密的第二次突破。立讯不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匠”,更像是一家成熟的技术型代工企业,能够帮苹果公司解决新品研发、良品率的大问题;
从AirPods到iPhone,将是立讯精密所面临的第三次突破,这也将是整个公司历史上、王立春创业历程中最大的一次飞跃。
而未来切入iPhone代工的头等大事一旦确定,千亿级的订单将让企业发生质变,立讯精密的价值必然将会被市场所重估。
注:文中K线、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于东方财富。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