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脉脉:在互联网公司“内幕中心”发帖还安全吗?

创业
2021
01/13
00:36
亚设网
分享

争议脉脉:在互联网公司“内幕中心”发帖还安全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极点商业(ID:jdsy2020),创业邦经授权发布,题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 | 刘珊珊

编辑 | 朱珠

作为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必须证明,它能保证用户发帖的安全性。但同时,作为一个互联网圈广泛关注的匿名社交平台,它也有责任,保证用户发帖内容的真实性,否则就成了谣言的散发地。

极点商业&天方燕谈联合首发

作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内幕中心”,脉脉可能不会想到,自己也会被席卷舆论风暴中心。

1月10日,拼多多一员工因在脉脉发布匿名消息被开除事件,引发热议,部分网友质疑脉脉是否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对此,脉脉在官方微博回应称,不会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职言区发帖用户信息,且对于个人信息进行极为严密和完备的安全保障。

争议脉脉:在互联网公司“内幕中心”发帖还安全吗?

不过,脉脉却对回应微博进行了“无法评论”的用户设置,截至目前近4000次转发中,部分用户质疑为“连评论都不敢开,谁会相信这种回应”、“信你个鬼”、“是吗?我不信”等等。

“作为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必须证明,它能保证用户发帖的安全性。但同时,作为一个互联网圈广泛关注的匿名社交平台,它也有责任,保证用户发帖内容的真实性,否则就成了谣言的散发地。”一位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对“极点商业”表示。

相关资料显示,脉脉是职场社交赛道上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艾瑞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其用户注册量突破1.1亿。另外,脉脉在2018年4月宣布完成了2亿美元D轮融资。

根据脉脉创始人林凡的计划,脉脉可能2019年寻求在美国上市,并达到100亿元的目标市值。更长远的梦想中,脉脉将是千亿美元的公司。

截至到2021年1月,在最近两年新经济公司上市浪潮下,脉脉都还未开始正式讲自己的IPO故事。背后,它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麻烦?

01

互联网世界“内幕中心”

创建于2013年的脉脉,最开始模仿国外职场交流平台领英(Linkedin),并未成功,随后以匿名社区+实名认证作为双内容引擎,吸引互联网等大型公司职场人员入驻,构建了“二度空间”人脉,一跃成为最大的职场信息交换平台之一。

相比利用心理欲望,吸引用户的其他社交平台,脉脉很好地利用了职场欲望。”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说。

匿名社区使脉脉成为大公司爆料中心,使之声名鹊起。比如王者荣耀团队年终奖100个月工资、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明星衣橱拖欠员工薪水职、美团收购摩拜、熊猫直播被卖身、陆奇从百度离职等互联网大事件,都是从脉脉爆出。

2018年8月,相关部门联合约谈脉脉,责令关闭其匿名版块。此后脉脉表示“匿名”版块升级为“职言”,主要调整在于“职言”匿名者匹配并显示独一ID——事实上,其实是继续沿用了匿名发言的几乎全部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随机生成的ID固定且不可更改。在拼多多的回应中,一员工因在脉脉发布匿名消息被开除,就是通过这一点搜索出了员工的过往匿名帖。

因为职场竞争惨烈,因为内卷,造成了大面积的职场焦虑。“职言”成为职场员工吐槽、许愿、观望、爆料的源头,此后这类信息又从脉脉“破圈”,在微博、微信、贴吧、虎扑等各大平台上不断发酵和扩散。

争议脉脉:在互联网公司“内幕中心”发帖还安全吗?

人性都是暗黑的,对很多互联网公司一线,甚至中高层员工来说,不少喜欢呆在脉脉的职言区。”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说:这些职场内幕、八卦的消息,让自己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按一位知乎网友的说法,这些职场八卦与吐槽的内容,大多可以归纳为如下情况:

某公司整天996,没有生活;

某公司成天喊关怀员工,但丝毫感受不到;

某公司老板抠门,工资低得要命;

某公司又裁员了,还不给N+1;

某公司年终奖和隔壁比少得可怜;

工作几年收入竟然还不如应届;

绩效3.25冲动离了职,找不到工作心好累;

年收入180万,为何还是想离职;

……

可以说在脉脉,从阿里、腾讯、华为、百度、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京东这些巨头,到规模相对较小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一家可以逃过抱怨、吐槽和炫耀。

这里可以说是互联网大厂的‘内幕中心’,没有被吐槽、爆料过的互联网公司,意味着在行业完全没啥地位。”一位长期泡在脉脉的科技媒体记者说,这也是自己的新闻源头之一。

他表示,特别是一些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猛料”事件,更容易发酵和扩散。无论是“称其遭受直系领导的冷暴力导致抑郁,现被HR带着5个人将其抬出了公司”的“虎牙被抬当事人”,还是“因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我被拼多多开除了”,都成为全网关注的热门话题。

或许,这是脉脉所想要的,以曝光量和吸引眼球为根本目的,成为全网关注的话题,脉脉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问题是,虽然它叫“职言”,每一个在这上面匿名发言的人背后都有实名身份认证,但匿名发帖总是真真假假——相比大家看个热闹的八卦吐槽,一些对互联网公司造成极大影响的“猛料”,是造谣还是真实,难以核实。

“我们鼓励真实用户的真实发言;同时对于恶意造谣诽谤等涉及违法行为的举措,脉脉也会在必要时配合执法机关进行处理。”真实性问题上,脉脉对此表示。

脉脉是否做到这一点值得怀疑。以被开除的拼多多员工“王太虚wray”为例,根据拼多多官方回应,王某被公司解约,并非因为其在脉脉发布了“救护车照片”,而是公司事后调查发现王某多次在这一匿名社区发布带有显著恶意的“极端言论”,诸如:“想要XXX死”,“把xxxx极兔的骨灰扬了”等。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仅明显了违背公司相关规定,而且还构成了对公司的诽谤。”一位互联网资深律师说。

显然,脉脉对这种明显极端的言论未进行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没有泄露隐私,“王太虚wray”被开除,其实也有脉脉的责任——至少作为平台,它未尽到内容的审核、筛查和管理责任。

02

在脉脉发帖还安全吗?

脉脉创始人林凡,80后,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是搜狗核心创始团队成员,跟着校友王小川工作七年。他曾如此表示:“匿名社交只是一种产品形态,匿名除了腹黑吐槽,还可以是积极正向的内容,调性的把控不完全由产品决定,而是由运营的人来决定。”

回顾脉脉发展历程,真正让脉脉声名崛起的,并不是那些“积极正向的内容”。

2014年8月B轮融资时,脉脉仅80万用户;2016年,脉脉总用户注册数约为2000万;到2018年D轮融资,脉脉用户量已经超过了8000万;到2020年6月,其用户注册量突破1.1亿。

用户数迅速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离不开匿名的抱怨、腹黑、吐槽,外界就一度认为“脉脉功能就剩职言爆料”,把它当成一个“职场八卦”平台。

赤兔创始人沈博阳在一篇回顾赤兔失败的文章中,就表示脉脉是踩中“自带流量”的匿名社交才火了起来。“脉脉讲了再多的故事,其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披着领英外衣的Secret(一个匿名社交App)”。

对脉脉来说,截至目前,从未公布匿名爆料中的消息,平台如何去辨别真伪。以及,哪些信息可以在平台留存,以及需要舍弃的标准。

这让脉脉在成为“内幕”源头,制造巨大声量的同时,争议也越来越多。

2016年,脉脉匿名社区因非法抓取使用新浪微博用户信息,被告上法庭;2017年,ofo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发起诉讼,起诉脉脉与科技讯网站涉嫌侵权。此后,又被饿了么告上法庭。

除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厂对脉脉不满,一些老用户也在“逃离脉脉”。“现在的脉脉,很多内容都是抱怨、吐槽和谣言,这些信息看多了,容易让人感觉到失落和不公,影响工作甚至生活。”一位互联网大厂员工说,自己很久不去脉脉了,“上面的内容,现在太消极了。

即便那些看上去让人动心的“高薪招聘”内容,也被人怀疑。

一位知乎网友就表示,比如脉脉上大部分炒作薪资的都是企业招聘HR或者猎头,“他们炒作甚至胡说八道一些企业薪资水平,目的就是制造一种大家薪酬都很高而你却很低的氛围,意志薄弱的就开始想跳槽, 他们就趁机而入,给你提供职位,完成他们的KPI考核。”他举例称,原来待过的一家公司,其T4职级薪资在脉脉上炒作到40k一个月, 实际情况是就连T6职级的大多数连30K都没有。

更严重的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脉脉对内容上审核、筛查和管理的漏洞,有着随时爆炸的风险。

“在脉脉,造谣者无需任何成本,即使被造谣者举报后被删除,时间空档也足以让谣言传播。我个人就是受害者,有三次被脉脉匿名用户莫名造谣,朋友转发给我才看到,找到脉脉说要等投诉审核。”一位认证的新浪财经博主说。

根据脉脉此前消息,其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了审核团队。从一则最近的招聘信息来看,对“内容审核专员”要求并不高,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基本薪资为3K-5K/月。

另外,脉脉的对用户个人隐私的侵犯,也备受质疑——此前媒体报道,脉脉要求通讯录必须上传,利用用户通讯录不断发送骚扰短信。即便卸载了脉脉,也会不停收到短信骚扰。

争议脉脉:在互联网公司“内幕中心”发帖还安全吗?

2020年10月,工信部网站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脉脉因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通告。后来脉脉回应已“整改”,但从“极点商业”最新体验来看,仍然要求通讯录必须上传。

更何况,现在吐槽公司也存在被公司排查识别出来的可能。这一点,《Vista看天下》就表示,尽管脉脉没有对外泄露或贩卖信息,但能通过固定的外显ID、人肉搜索过往发言这一途径,就足以让不少人生畏。

因此,从最近的“你平时会在匿名社区发文吗?”投票结果来看,选择“不相信任何平台是完全匿名的”以及“顾忌平台卖了自己信息”的人数,是选择“会”人数的近3倍。

争议脉脉:在互联网公司“内幕中心”发帖还安全吗?

林凡也显然意识到了,信任感下降后的巨大风险。他为此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今天某公司员工因发布真实、公开内容而被开除,网传是脉脉泄露的信息。这么多年来,为了保护员工平等发声的权力,我们拒绝了无数投资人和CEO的删帖/查信息的请求,也因此接了无数官司。

03

千亿美元梦想故事难讲

2019年,在一次对话中,林凡提到了对脉脉未来的规划,想做一家千亿美元的公司。

彼时林凡认为,领英已经缔造了一家超过200多亿美元的公司(编者注:领英在2016年6月被微软以260亿美金收购,但在在2014年入华后,出现了很多跨国公司在华水土不服的症状),“我们还有更深的理解,不仅人和人可以连接,我们让大家真正能够去交流活跃,去达成自己成长上的目标和职业上的目标。这是比领英更大的价值。”

林凡想做的是垂直社交。“先在互联网人群形成中心效应,然后用PGC带动UGC,去打破互联网圈层,渗透到金融、地产、传媒等其他领域,最终实现全行业的覆盖。”

但对脉脉而言,如何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商业模式,是能否实现千亿美元梦想的关键所在。

相关资料显示,脉脉产品架构分为三大业务:社交业务,内容业务,商业化业务,以及个人相关模块。这带来了营收的“三驾马车”——广告、会员和招聘,分别占比40%、40%和20%。根据林凡此前透露,其在2016年就实现了盈亏平衡。

广告、招聘是B端,会员是C端,“脉脉的思路是,将职场社交中的拓展人脉、求职招聘、商业合作等等,形成从C端到B端的商业闭环。”一位财经分析师表示。

为此,在2018年D轮2亿美元融资之后,脉脉发布了“天梯计划”,预计投入10亿元,与各行业的1000个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为各行业职场人实现职业成长再度提供强力赋能。

其计划,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财力、精力和专业能力来打造内部员工的职业成长体系,脉脉则可以帮助企业弥补这个短板——某种程度上,这是要与企业微信、钉钉,知识付费平台、问答平台以及其他SAAS平台竞争。

从目前脉脉的营收构成来看,其挑战相当大。开屏广告、Feed 流广告等广告业务,竞争对手太多,且成长空间有限,加上“职言”匿名爆料区的存在,脉脉始终面临内容真实和客户利益之间的选择题。

招聘业务来看,虽然脉脉推出了“企业号2.0“、“可以聊”等功能,但目前只占脉脉整个营收的20%,且面临BOSS直聘、拉勾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甚至58同城等的威胁。“脉脉针对公司的负面太多,用户反馈也很慢。我们不会把它当成主要的招聘渠道。”一家互联网公司的PR就说。

在此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林凡也承认了上面两点:以前每次开会时候,广告、招聘的负责人跟职言的负责人都要打架,广告部门会认为,“因为职言这个负面,广告主都因此不投预算了!”招聘业务负责人也会抱怨,“那边公司HR在招人,但这边还有这么多负面,他们怎么招?”

从黏性上来说,脉脉也不如领英。2015 年的一份互联网分析师报告中,领英主要为企业提供发布职位、搜索全球人才库的征才解决方案,就超过总营收的 60%,但目前脉脉才20%。

“领英用户群体相比脉脉更为精英,质量更高。”有分析人士如此表示。

会员方面,脉脉有脉脉会员与脉课堂2种盈利模式。脉脉会员类似领英会员,可以查看特定人群联系方式,C端会员费用从每个月58元到每年1880元不等,企业家会员年费为16800元。

脉脉商业战略联合创始人王倩曾如此解释:“58元和1880元的会员体系是为销售、HR这种刚性找人需求来构建。普通用户在平台上每天可以加六个人,只能看到有限的信息。但是成为会员,就可以更好地触达目标人群,也可以看到更完整的信息。”

从“极点商业”观察来看,脉脉C端会员体系也颇受争议——目前在黑猫投诉上,关于脉脉的投诉一共615条,大部分围绕“无提醒自动扣款”、“自动续费”等问题。

争议脉脉:在互联网公司“内幕中心”发帖还安全吗?

付费找人效果也不算好。“脉脉声称开通会员之后可提供极速联系人脉,但我联系过后快一周仍然毫无反馈,并没有达到联系到对方的功能。而且对方已长时间未使用这个软件。”另一位用户也在1月12日投诉称,极速联系劵从1元1个,涨到了8元1个,“感觉不但不公平而且完全是虚假宣传。”

对脉脉来说,即便抛开这些争议,也几乎难以逾越两座大山:职场C端社交有微信,职场B端功能有钉钉。“通过脉脉,也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但最终我们都是通过微信聊天。”一位脉脉用户就说。

实际上,如果社交软件无法融入用户工作、生活,那么基本上就是昙花一现,在火爆也只是为其他软件引流。脉脉之前,就有Secret、无秘同样两款主打匿名社交迅速爆红,但最终很快寂寂无名的产品。

对于脉脉而言,如何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商业模式?目前没有明确答案。

与此同时,2019年美国上市计划落空后,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脉脉经历了一系列高层人事动荡:人力资源副总裁凌隽、政府合作负责人李臻儿、联合创始人兼商务副总裁张伟、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市场官胡琛、首席技术官姚金毅、联合创始人原CTO蒋又新、内容广告高级总监崔尧等先后离开。

“为每位职场人的才能建立信用背书,从而令个人与企业获得更加高效且持续的发展。”2019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林凡在演讲中如此表示。

现在,当用户不敢在“互联网内幕中心”发帖之后,脉脉的“千亿美元”梦想,还有机会实现吗?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