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投稿,来源创业最前线,作者行者、蛋总。
2015年,国家提出“双创”战略,引爆了创新创业的新一轮高潮,VC开始大规模投资,各式创新赛道也借着双创浪潮而蓬勃发展,创投圈前所未有的热闹。
在《创投圈五年风云录(上):从边缘闯入主流,翻身仗怎么打?》中,我们看到了在这风起云涌的5年里,有人厚积薄发,从边缘地带闯进舞台中央;有人乘风而起,成为时代风口中的幸运者;有人惨淡离场,挥别身后依旧激烈的战场。
而创投圈永远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江湖”。回望那些创客们曾经历高光或至暗的时刻,我们又可从中汲取哪些经验与教训?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从2015年至今,涌现出不少创业新赛道,有些创业项目从边缘走到舞台中央,并获得资本及用户的认可,但也有一些曾经“超级热门”的项目从风口跌入冷门,“窗口期”不过三年左右,如今正逐渐被时代所遗忘。
共享单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2015年9月2日,一篇题为《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的帖子在北大校内疯传。这是戴威、张巳丁、薛鼎熬了两个通宵写就的单车宣言,使共享单车从北大校园走向了全国各地,直接开启了共享单车的“疯狂年代”。
彼时,ofo的第一个投资人朱啸虎不仅拿出了1000万进行投资,还陆续带来了很多资源,让ofo走向了疯狂的扩张之路。
另一个共享单车的玩家也不甘落后。
2016年4月,胡玮炜带领摩拜进入上海并开展运营,9月进入北京,年底在全国七个城市开展业务。就此,摩拜与ofo的大战在2016年年底打响。
战端一开,就复制了当年的“滴滴快的大战”,套路是常规但又十分奏效的“补贴大战”。
2017年,摩拜和ofo的用户经常能收到优惠充值促销的短信,打开各自的APP,直接弹出来的也是促销广告,充返比的优惠力度最高能超过1:2。
在此背后,是两者频繁的“融资比拼”,或者说是“资本输血”——2017 年1月摩拜单车获得了腾讯2.15亿美元D轮投资,3月ofo小黄车宣布获得 4.5亿美元融资,7月ofo再次宣布获得阿里等 7 亿美金融资。
2017年初,被资本簇拥的ofo搬入理想国际大厦,那是中关村租金最高的写字楼,办公桌椅2000块一套,甚至马桶都带电动加热。公司的钉钉群日夜响个不停,每天都有新人涌入。年会上,戴威发了一夜红包,并奖励老员工一辆牧马人越野车,所有人都对ofo的未来有极强的信心。
而获得巨额融资后,两家“烧钱补贴大战”打得更是轰轰烈烈,在用户数量上“互相紧咬着上升”。艾瑞的数据显示,2017年5月, ofo月度活跃用户增长至6272万,摩拜月度活跃用户增长至5838万。
作为ofo的投资方,朱啸虎把这一成绩单晒到朋友圈上“炫耀”,马化腾则留言回应:从微信支付看摩拜高出一倍多。紧接着,朱啸虎发了一条颇带“寓言式宣战”意味的朋友圈:90天内结束跟摩拜的战斗。
然而,都不用时间的沉淀,仅仅365天过后,这个巨大的气泡就被市场炸得支离破碎。
长期地烧钱补贴用户,加之每次一元钱、五毛钱的使用价格,这“入不敷出”的状况让摩拜和ofo的资金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这也为后来的被收购埋下了伏笔。
毕竟,互联网效应是胜者为王,弱者苟延残喘都难。但没有竞争壁垒、靠资本堆积起来的优势,最终也由资本决定谁是王者。
先是小蓝单车,这个在市场排名第三的共享单车品牌,由于资金链断裂,在2017年11月遗憾出局;其次,在2018年4月,美团突然宣布收购摩拜,当时有媒体报道称,“摩拜债务总额合计超过10亿美元,现有股东已放弃继续支持,也没有新的资本再愿意入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投资方“逼迫摩拜卖身”的重要原因。
紧接着到了2018年5月,有知情人士称,ofo对供应商欠款12亿元左右,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合计欠款15亿元,但账面可动用现金不足5亿元。
ofo和摩拜的投资人也想极力促成两家合并,但这个方案是滴滴要成为新公司的控制者,戴威不接受这个方案并在公开场合喊话:资本要尊重创业者的理想。
但在投资人眼中,戴威无疑是把自己的权益凌驾在所有投资人之上。于是,朱啸虎最先退出,并向阿里转让了持有股权。与此同时,关于ofo的收购方案进展屡次不顺,最初有意向“拉一把”ofo的滴滴和阿里,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了ofo的友商——滴滴携“青桔”加入战局,阿里选择给“哈啰”输血。
也许是年轻气盛,戴威彻底把ofo的路堵死了。2018年,曾风头无双的小黄车陷入退款泥沼,最多时退款人数达8位数。
戴威在模仿谷歌装修的食堂里给员工开会,自比《至暗时刻》中丘吉尔,号召“永不放弃,保持战斗”。然而,随着退款人数缓慢跳动,ofo搬出中关村,搬出酒仙桥,慢慢下沉,最终只余泥沼上几个气泡。
如今,共享单车依然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三国杀”的战局仍在,只不过对战者换成了美团、滴滴和阿里支持的哈罗单车。
在本质上来看,这三个巨头之所以扶持共享单车,并不是因为看好其盈利的前景,反而是各有其平台的需求,都需要这一个线下入口来引流。因此,如今的共享单车“三国杀”,实际上争的是线下覆盖率。
“共享单车对于巨头之间只是竞争的工具罢了。”香港知名投行分析师林悦对「创业最前线」表示,共享项目的死亡在于“根本不经济,也没有市场前景”。
他认为:“就像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看似合理的需求,但经过市场的检验基本上都属于伪需求或者弱需求,根本不能撑起一个庞大的市场和资本表现。”
除了大起大落的共享单车之外,在2015年,还有一个赛道火得一塌糊涂,那就是只做上门生意的O2O。
不管是美甲还是洗车,只要你打一个电话或者在App上发一个单子,就会有人上门服务,100%实现你的需求,关键是平台的补贴让你觉得“一切很值”。甚至到了2016年,创投圈还有人提出“O2O就是互联网的未来”这一说法。
IT桔子的数据显示,从风口的规模/量级来看,这5年来,创投圈最大的风口是O2O。2015年,O2O领域的创投活动最为鼎盛,当年发生了1600起投资事件,以此为基准,一年后,投资数量就锐减至一半;到了 2020 年,O2O投资事件数仅是高峰期(2015 年)的5%,可见90%以上的O2O项目都不受资本待见了。
不难看出,绝大部分O2O项目的创业者都是陪跑者,被市场竞争和烧钱大战“搞垮”,而关键的是,很多O2O项目最后被证明是“伪需求”,尤其是O2O领域中的上门服务。
主打上门美甲的河狸家便是典型代表,在刚创立两年时间里,其CEO“雕爷”孟醒就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大谈河狸家对颠覆美业行业的野心,公司估值曾在2015年的时候达到近3亿美元的高峰,甚至在O2O上门美业服务平台中,也多次名列前茅。
宣称“解放手艺人”的河狸家是雕爷拿融资最多的一个项目,成立半年时估值达到10亿元,迄今完成五轮融资,其中IDG从天使轮起每一轮都追投,但融资时间集中在O2O最火的2014年和2015年。
但到了2018年初,随着河狸家新一轮的融资悄然终止,其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病逐渐被显露出来,尤其是“盈利难”的问题。雕爷曾在2017年2月发文称:“河狸家还在严重亏损,上门服务,真是个大坑,后悔死我了。”
最近雕爷还表示,到2020年底河狸家还持续在烧钱,现金流并没转正。
除了盈利问题之外,还有人质疑河狸家APP不能强绑定技师和用户,如果双方建立信任,可能会绕开平台私下成交。至此,“雕爷”大力吹捧的上门服务O2O这个赛道,也逐渐被人看作是一个伪需求。
“上门服务的商业模式很难盈利,就算现场服务一小时,但加上路上来回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技师的收入估计覆盖掉不了时间和空间的成本,再加上信息匹配、运营费用以及疯狂的补贴,这个行业盈利才很奇怪。”投资人李鑫对「创业最前线」表示。
李鑫从不看好河狸家,“他主打滴滴美甲是一个细分剥离出来的领域,所需场地、设备也没有什么门槛,我觉得支撑不起一个独立的行业。”
在发展进入瓶颈期后,河狸家沉寂了两年,终于在2020年选择投入阿里的怀抱,成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狸家又活了。
在接受了阿里投资后,由天猫牵线搭桥,欧莱雅等品牌的上门护理服务开始给河狸家来做,目前十几个大牌启用河狸家提供的售后服务,且持续签约更多品牌。
这成为河狸家转型的重要标志。“不同于上门清空调、保洁,上门美甲、美容的需求很小,现在河狸家转做to B业务,给欧莱雅等品牌商提供服务是一个好的探索。”李鑫说道,他认可现在河狸家被阿里注资之后的新转型。
另一个“曾经火得不得了,最终惨遭溃败”的上门服务项目是上门洗车。
2015年下半年,呱呱洗车完成1亿元人民币Pre-B轮融资,让外界刮目相看,原本以为获58到家加持、合并赶集易洗车后,其会成为洗车O2O行业为数不多的独角兽。
彼时,其他洗车平台的融资不到位,呱呱洗车创始人郄建军在为公司补充弹药后,颇为得意地对行业“指点江山”:“O2O上门洗车的需求真实存在,之所以发生这么多企业倒闭,是因为这是一个重资产模式,养人是很高的成本,而大部分企业主要是向市场拿钱,没有太多现金流,一旦资本遇冷,资金就会难以为继。”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郄建军曾表示这个市场只要挺过去就有很大的空间。“O2O上门洗车企业倒闭很正常,当初就曾发生过千团大战,这个市场在快速发展,大家抢夺初期用户到一定时候后,行业就会出现整合。”
当时,他还兴致勃勃地分析起呱呱洗车融资的原因:一、业务发展很快,很快在这一市场占据市场前列;二、呱呱洗车每天有几万单,有几千人的团队;三、呱呱洗车现在减少了对洗车上门服务的补贴,客单价已经调到25到30元一单,财务数据还不错。
然后,就没然后了。
融资的钱烧光后,由于“自我造血”能力差以及用户需求不强烈,导致呱呱洗车迅速走向下坡路。
2017年的下半年,据新京报报道,呱呱洗车面临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大量用户退款等问题;2018年5月,呱呱洗车全国20余家分公司多数处于注销状态,呱呱洗车App已无法使用,工商部门表示呱呱洗车已在进行破产申请,其没有强制要求其执行退款,只是把呱呱洗车列入黑名单。
根据当时很多媒体的分析和对车主的调查,可以看出,上门洗车听着很新鲜,但受制于场地和技术,一个是车辆清洗并不完善,曾发生过因洗车毁容的事件;另一个是在节水的环境下上门洗车的技术,不能保证对于车辆进行一个彻底的清洁,达不到车主心目中对于洗车完成的标准。
关键是,上门洗车依然要约定时间,车主也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这让很多车主认为“还不如选择去洗车店洗车,这样还能获得更好的服务”。因此,这个上门洗车项目并不似“想象中那么美好”,变成了“鸡肋”般的存在。
虽然目前每次车展都有上门洗车的设备厂商参展,但生意是越来越难做,设备的销量也越来越低。甚至,有媒体在报道时用上“创投圈活化石”这样的标题。
事实上,O2O是一个大市场,但创业者必须区分什么是“用户真正的需求”,只有针对真正的需求进行创新,才有可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如目前O2O领域成功跑出来的模式是生鲜 O2O、外卖(网上订餐)和网约车,这些模式真正符合了人们“吃”和“行”的刚需。
这也是无数个已经告别了这个“创业战场”的前辈们,以自身经历告诉后来者的经验教训——看到真实需求,切中真正痛点,找对创新方向,用心赢得市场,方能基业长青,否则一切成空。
1995年夏天,美国网景公司上市,公司只有一个产品,就是网页浏览器。开盘后,股价在23美元略作徘徊,便一飞冲天,直至74美元。
华尔街日报惊呼:通用公司达到27亿美元市值,用了43年,而网景只花1分钟。隔年,网景公司24岁创始人,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他穿黑T恤牛仔裤,光脚翘着二郎腿,告知众生:人人都可成为主角。
这样的先贤伟业,确实让很多人血液沸腾,也让人敢于跳进创投圈去经历一番风雨。但回望创投圈这5年来的风云变幻,让人们得知一个真理:
创业者盲目追风口的行为并不可取,“疯狂补贴”的烧钱大战也并不能带来有效增长,有些赛道不能靠钱堆出来,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在那里。创业者若单纯地想通过培养用户习惯而造出一个新市场,这是不经济也是不合理的事件。
毕竟,在投资领域中,经济规律依然存在,所有违反经济规律的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同时市场是永恒的,但市场永远都会发生新的变化,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项目不可能成功。
就像O2O上门服务、共享单车、二手交易平台等赛道“崛起-爆发-衰亡”的这一发展路径,基本上都是由市场所驱动的,却未能真正形成商业意义上的可持续盈利的健康模式。因此,这些由狂热的资本和追风的创业者共同缔造出的风口,正被时代淘汰,消逝在风中。
回想起任正非在华为跨入新世纪第1个10年时,搞出了一份《华为基本法》,其中写道:“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
后来,任正非对此解释说:“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只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不被各种所谓的风口所左右,只走自己的路。”
实际上,很多人都认为,“对一个领域长期的坚守和坚持”才是华为这家公司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同理,对创投圈来说,遵循商业发展的规律以及在一个领域深耕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绝不是追寻风口或制造需求。
而马克·吐温亦曾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在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