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7000万的基金经理和全盘翻红的A股再一次让金融圈炸了锅。
2月2日,有媒体报道分析称诺安成长混合基金的基金经理蔡嵩松旗下管理基金规模超300亿,以管理费1.5%来算,一年的营收就是4.5亿。对于蔡嵩松这样的明星基金,年终奖能拿到管理费15%的分成,也就是近7000万。
A股翻红
尽管诺安基金随后回应称数字“太夸张”,否定了这一传闻,但是丝毫没有降低群众的吃瓜热情,也让基金这一话题再次冲上热搜。
从蔡嵩松到张坤,明星基金经理破圈已成常见现象。
张坤是易方达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从业超过8年,手下管理的5支基金总资产规模在2020年12月31日达到了1255亿元。张坤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管理资产突破千亿规模的基金经理,人称“千亿顶流”。
因为业绩突出,张坤后援会粉丝群在各个社交平台上集结,自称“ikun”。“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答应我,只买坤坤,好吗?”这些应援声音走红,一度让基金饭圈化成为一个全民讨论的话题。“基金要被饭圈女孩攻陷了”“这个世界变坏了”,诸如此类的负面评价甚嚣尘上。
蔡徐坤的ikun女孩们也许做梦都没有想到,打败自己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
1月26日,@易方达张坤全球后援会的运营者发微博回应了这件事情,表示这个ID其实是他和朋友们的一个玩笑,并没有打算真的像演艺圈的粉丝那样进行送礼物、接机之类的追星活动,不过是圈地自萌的一种行为。
虽然基金饭圈化和基金经理天价年终奖的噱头都被否定了,但是基金火爆出圈、大量新“基民”涌入却是不争的事实。锌财经找到几位投资基金的95后,聊出了这一届年轻人背后的财富焦虑和社交焦虑。
小夏:基金当理财,我想实现奶茶自由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买基金的时候,小夏的第一句话就是:“想赚钱”。
毕业两年,事业单位工作一年,95年的小夏是一名典型的“打工人”。赚的钱不少也不多,想把余钱利用起来,但是又怕承担太大的风险,又有没有太多的门路。
因为工作单位的性质限制,所以常规的副业已经被排除在小夏的选择之外,怎么“搞钱”成了她时常琢磨的问题——直到她的朋友向她推荐了基金。
小夏一下子就接受了。
小夏自诩是支付宝的弄潮儿,从高中毕业拿到智能手机开始,她就热衷于尝试支付宝上的各种新鲜的功能——她是大学寝室里第一个开通花呗的,因为每单可以便宜八毛钱;她可以每天早上设一个六点钟的闹钟爬起来偷能量。因此,作为支付宝上的一个重要板块,基金对于小夏来说并不陌生。
不过,身为投资小白,小夏在初入市场的时候也踩过坑。她的第一支基金是在在支付宝首页上的推荐榜单上看到的,一眼看去收益很高,加上评论区里的评价也很不错,小夏就入手了。结果,涨了三天之后,就一路下跌。她撑了一个月,挑时机抛掉了。所幸试水的本金不高,只亏了两百块钱。
去年火爆一时的蚂蚁配售基金,小夏也积极参与了,五家配售基金她一口气买了三家。“因为不是有噱头嘛,蚂蚁上市股份什么的,然后基金机构也都挺王牌的,经理人应该挺靠谱的,所以就买了”。结果蚂蚁暂缓上市的消息一出,很多投资者群情激愤,要求退钱。小夏坦言当时的这个念头也从她的心头闪过,但是想想买都买了。
现在小夏回过头来看,当初的自己买基金的过程跟淘宝买商品的过程没有区别:都是一样挑页面前排;都是一样看“买家秀”;都是一样买了就懒得“退货”。什么持仓比例、资金分布、风险系数统统都不了解。
小夏认为,支付宝这类平台大大地降低了新人参与的门槛,如果放在过去,动辄要去证券市场开户,她肯定就不会入局了。同时,社区化的平台使得用户的参与感更加强烈,很多人会把基金收益晒出来。当用户看看别人的1万块一年过后变成了2万块,就会想自己现在加入可能两个月以后变成了一万二,马上就心动了。
如今在经历了多番波折之后,小夏的心态逐渐放平。她开始把自己每个月的一部分工资拿来买稳定系数高的基金,这样既可以强迫自己多存钱、少花钱,又可以有一定的被动收入。“跑赢通货膨胀,实现奶茶自由就可以了,多的全部算惊喜”。
在买基金的这一年多里,她看着愈发狂热的基金市场也有点担忧:“有个说法就是当大家都去买基金的时候,大家都成为韭菜。但我觉得基金热还会延续一段稍微比较长的时间,之后的发展我也不知道,暂时的前景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O泡:基金老手,收益率被那个看小红书炒股的人超了
和小夏这个理财小白不一样,O泡是个理论上的巨人。因为父母炒股,O泡从小学开始,餐桌上的话题就是哪只股票跌了,哪只股票涨了;电视机传来背景音永远是CCTV2。在同龄人应用题都算不利索的时候,O泡在耳濡目染之下已经在看K线图了。
受父母影响,O泡的投资生涯也开启得很早。高中开始,O泡开了自己的账户,然后由母亲指挥着购买基金,亲身经历过2015年大盘从4200点跌到3000点的那段黑暗历史。高中毕业后,O泡下载了各种券商软件,每天观察自选股票的涨跌。
无论是买基金还是炒股票,O泡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喜欢买科技股,消费股涉及得比较少,煤炭、军工更是碰都不碰。她调侃自己属于典型的“年少不知白酒香,误把科技加满仓”。
这种类型的投资喜好,导致在去年一年的消费热潮中,她的收益率并没有很乐观。据她回忆,2020年1月23号买了2万块钱,共计4支基金,二月份总体上涨,2月25日的时候她主动加了仓的,结果恰巧加在了最高点,之后就一直狂跌,现在还没有涨回去年2月份的高点。
她还尝试做过定投实验。去年六月份,O泡在逛豆瓣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叫做“用利息生钱组”。看到有人实验每天定投,观察收益率。当时的O泡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以前她的定投的话基本上是周为单位,每日定投的效果怎么样她也想试试看。
于是她专门去券商那里新开了一个账户,选了几支科技的基金,每天投10块钱。结果到现在持仓还是负的,亏损率达到了4.73%。
比屡战屡败还要令O泡郁闷的是,她亲眼见证了身边朋友靠着小红书买基金,赚得还比她好。起初看到朋友看小红书买基金的时候,O泡满脑门的无语,完全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是朋友很执着,从9月份开始重仓消费,结果去年一年的收益率比她好得多。
O泡只能感慨行情来了,什么都挡不住。在她看来,去年的行情好是这一波基金热潮的主要原因,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赚钱的诱惑力。像她朋友那种看着小红书都能达到年收益百分之五十,小白的财富梦很容易被唤起。
至于大家都在讨论的基金饭圈化她则表示可以理解。作为一个接触股票基金比较久的投资者,她看到的同花顺、雪球等社区平台上从不缺少各种“追星文化”。
去年三四月份的时候O泡买了一只基金叫广发小盘,基金经理叫刘阁松。她在搜关键词的时候,看到各种吹基金经理,甚至看到更奇葩的,还有喊着“我想给你当亲戚”。只不过以前可能更多的是以段子的方式呈现,比如说此前蔡嵩淞就说过希望大家“不要赚了钱就叫我蔡总,亏了钱就叫我菜狗”。
基金经理崇拜在A股一直存在,这是一种对“术业有专攻”的正向表达。一名基金经理的见识和手段的确可以帮助投资者省去不少时间和精力。此次张坤出圈也是因为他的个人管理成绩在大盘走低的背景下被凸显出来了。
所以,O泡觉得,所谓饭圈化不过是年轻人入场之后用自己惯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替代了原本存在的段子,引起了圈外人的围观而已。
小微:1月份入场,我是被社交焦虑坑了的韭菜
相比于前面两个例子,小微是“基”龄最短的一个,满打满算没有超过20天。没错,他就是在1月12日买了白酒的那颗最新鲜的韭菜。
小微表示,买基金完全来自于社交焦虑:“朋友圈、办公室全部都在讨论基金,感觉不买个基金真的会没有朋友。”
小微回忆了过去的一年,他错过了三次赚钱的机会,最后在山顶被精准收割。
从去年年初开始,理财投资这个话题就开始不停地出现在他的社交圈里。当时受疫情影响,隔离在家的朋友们都开始关注工资之外的收入。他的微信群里有一个在银行工作多年的好友,时不时会提供一点投资建议。
小微记得第一次正式开始讨论是在美股第三次熔断的那天晚上。朋友建议小微可以去买点黄金。当时黄金价格刚跌过一波,他判定作为最常见的避险资产,黄金在疫情影响下会有上涨空间,并且表示当传出欧洲疫情得到控制的时候及时抛掉。
尽管小微听过“乱世黄金盛世钻”的说法,但是他没有选择入手。结果,世界疫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受到美元疲软和低利率的推动,去年一年黄金的累计涨幅达到了25%,创下了十年以来的最佳年回报率。
第二次是在夏天,茅台的股价又上了一个高峰,朋友圈里白酒的神话又在刷屏,朋友晒出了自己收益率100%的基金收益图。小微当时觉得很离谱,一瓶酒而已,为什么能这么高,不是泡沫是什么。于是,他再次选择忽视。
第三次是去年年末的时候,基金开始屡屡登上热搜,那个时候基金的热浪已经很明显了。铺天盖地的讨论仿佛都带着叮铃咣啷当的金币声音,朋友圈里全部是晒收益图的。这个时候,来自社交的焦虑完全压过了自己对于投资风险的焦虑。
“当我的王者荣耀群里都开始讨论白酒股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小微在白酒股达到顶峰的时候申购了招商的白酒指数基金,结果买完了就遭遇大跌,他傻眼了。
有一种被狙击的感觉。小微苦笑:“我扛了一年,它涨了一年,我入场了,它跌了”。白酒跌了之后,他每次刷抖音都会刷到分析白酒的解说,发现所有大V都开始说白酒有泡沫时忿忿不平:都是马后炮,早干嘛去了!
如今的小微每次点进支付宝,看到屏幕上提示的那句“价格低于历史1%”,就觉得自己是一盘绿油油的韭菜,于是他更加焦虑了。
归根到底,明星基金经理的火爆出圈是源于股市的持续走牛。当基金成为年轻人的赚钱工具、社交工具的同时,暴露出来的是这一届年轻人背后的财富焦虑、社交焦虑。
基金的饭圈化或许不需要太当真,但是年轻人盲目投资、缺乏基本的理财知识正在成为一个大问题。不要让牛市的乱花迷了投资者的眼睛,别等到泡沫炸了才想起那句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