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为产品经理招魂

创业
2021
02/05
08:36
亚设网
分享

Clubhouse为产品经理招魂

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在互联网圈子,若不跟人聊两句Clubhouse,会显得非常out。

为了丰富各位的谈资库存,这边特地整理了前因后果,以及对该产品的行业观察。

即《Clubhouse的互联网冲浪指南》。

Q:什么是Clubhouse?

A:美国的一款音频社交软件,2020年4月正式上线。

表现形式其实就是语音聊天室,角色分为上麦嘉宾和旁听者。不同房间可容纳的人数也有所不同,大约从几个到几千不等。

目前采用的是邀请制,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Clubhouse为产品经理招魂

创始人有两个。

硅谷的创业明星保罗·戴维斯,其早年创立的Highlight被Pinterest 收购。

另一人赛斯则在谷歌Android和地图团队工作多年,创办过自己的移动软件开发公司 Memry Labs,曾获得苹果最佳App。

Q:这玩意儿怎么火的?

A:第一波来自资本。

A轮融资就让美国两大重量级VC(Benchmark、A16Z)打破了头。上线一个月,内测用户约五千人时,估值就已经到了1亿美元。

第二波来自日本。

2021年1月,Clubhouse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消息又一次引爆了VC圈子。随后,日本娱乐圈开始使用这款产品,使得一时间Clubhouse成为当地潮物,最终在28日,这样一款仅靠邀请制进行用户增长的App登上了日本APPstore榜首。

第三波来自马斯克。

2月1日,马斯克在Twitter宣布自己将在Clubhouse创建聊天室,邀请商圈大佬们一起谈笑风生,并聊了不少行业“内幕”。

由于马斯克在国内的声量,叠加上聊天室中的“增量信息”,这一次,Clubhouse彻底出圈。

Q:这不都是YY玩剩下的?跟YY有什么区别?

A:这是该产品出圈后部分网友的吐槽。

技术层面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依照此逻辑,百度贴吧,猫扑,虎扑,天涯,知乎,豆瓣,果壳等产品也没有区别,都是一个打字交流的论坛。

北京和铁岭也没有区别,无非是人和建筑。

中国和美国同样也没有区别,无非是一群人和一群建筑。

但文化层面,差异巨大。

传统互联网产品,尤其是社区类产品,核心因素早就不是技术了。

“人”才是关键。

Clubhouse为产品经理招魂

圈内都特别喜欢分析文字、音频、视频等内容载体的产品区别,但这一维度的影响力,还是要弱于社区氛围和内容质量。

豪华的创始人圈层背景决定了这一产品种子用户的高端性,而基于通讯录的邀请制,也在最大限度上控制了用户质量的下滑速度。

Q:来一个装逼的知识点?

A:中国的社区类产品太多了,从最早的北大未名BBS,到天涯、猫扑、校内网,到WOW吧李毅吧的盛况,再到知乎的崛起。

他们都辉煌过,也都依次熄灭了。

早在2012年左右,坊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理论。

一个社区,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极少数的精英内心有表达欲望,找寻同类,终于在一个隐秘的地方,形成了小圈层的社区雏形;

2、基于对精英的向往,围观者越来越多,形成社区的第一个高峰期,称之为小而美;

3、随着围观者的增多,社区的水平的中位数开始急剧下滑。

直到某一个临界点时,大多数社区用户开始不喜欢过往的内容基调,社区审美开始逐渐向下偏移。

该阶段主要表现为新老用户话语权的冲突,标准句式是“xx变了”和“你们装什么装?”

Clubhouse为产品经理招魂

4、民众取得胜利。

第二批KOL开始形成,根据历史经验,这一批KOL往往都是阶段二中的围观者。

第一批KOL开始感到不适并逐渐沉默,社区将产出大量的符合大众审美的经典内容,甚至形成文化现象对整个社会输出(如李毅吧的“屌丝”),整个社区来到了黄金时代;

5、社区吸引力空前强大,大量的低素质民众涌入,社区质量进一步下滑,无意义讨论和辱骂内容增多。

第二批KOL开始感到不适并渐次退出,另一边,极少数精英再次找到隐秘的角落形成小圈层,循环进入阶段一;

6、民众逐渐意识到社区内容质量跌入谷底,社区品牌吸引力急速下降,活跃用户数断崖式下跌,剩余的留存用户进入漫长的长尾;

Clubhouse为产品经理招魂

眼下,Clubhouse的盛况让人不由得想起2010年的知乎。上线之初,知乎实行的同样也是邀请制。

在知乎最早的200名种子用户中,既有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企业家,也有一批我们虽然没听过名字,但在各自领域中极为优秀的知识开拓者。

如今,这些人在知乎基本已经不再发声。

Q:Clubhouse的未来会是怎样?

A:根据上一条理论,该社区发展的轨迹将很有可能逐渐滑向平庸。

在产品形态上,国内有一款名为“递爪”的音频社交产品与Clubhouse几乎一模一样。

但在产品调性上,该产品试图直接从阶段四开始入手,社区内容中充斥着小资意味的“朗读”、“K歌”、“两性情感”、“都市解压”等题材。

Clubhouse为产品经理招魂

当Clubhouse失去名人效应后,递爪很有可能就是它的归宿。

事实上,Clubhouse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名人本身。

回顾其第二波和第三波爆发式增长,背后的动力均来自于普通人想要近距离贴近名人的欲望。

一款能旁听周杰伦跟林俊杰闲聊的App,和一款跟陌生人聊人生的App,这压根是两个物种。

眼下对Clubhouse来说,对C端的吸引完全不需要费力。

但如何保持对名人的激励,这依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Q:Clubhouse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A:如前所述,名人。

在原有的模式上,Clubhouse又向前迈进了两步。

第一,名人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侧面了,但他们在朋友面前,在私下里放松的样子,目前尚且没有一个好的途径向大众展示。

这一点对大众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而名人也乐于通过这一途径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第二,极低的优质内容制作门槛——“闲聊”。

相比文字或正式的综艺节目/采访,闲聊的成本更低。

相比“直播卖货”,朋友间的闲聊质量更高。

Q:Clubhouse的隐患在哪里?

A:新鲜感过后,名人不再有如此高的参与热情。

参与热情退却后,时间的成本,彼此时间的匹配,闲谈的隐私诉求,表演压力,都会对名人的持续参与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大众聊天室也会对名人聊天室造成稀释,倾轧。

Q:音频社交会对微信形成挑战吗?

A: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

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大家就会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遍。

不过这两年少了,自从“马桶、多闪、聊天宝”三英战微信被秒杀后,聊起这个事儿,大家多少都觉得有些悻悻,而Clubhouse,又一次燃起了各位心中的战火。

Clubhouse为产品经理招魂

但我认为Clubhouse不会对微信形成本质威胁。

不要一看见社交就觉得是腾讯的敌人。

社交可粗分为两大类:社区,即时通讯。

这两类的用途和黏性是有着巨大差别的。

目前来看,语音社交这一类型的产品依然还更多地停留在社区的范畴内,标签是“半熟人社交”也好,“非荷尔蒙社交”也罢,他本身更大的价值还是在消遣时间,拓宽人脉,认识更多的陌生人这一维度。

而微信作为即时通讯产品,他是有着基本的工具性的。类似于早期的短信,电气时代的电话,封建社会的信件,蚂蚁世界的碰触角。

这是个基础设施,天然具有垄断场景。

因此,唯有当人机交互的方式再一次发生巨变的时候,微信的地位才有可能被动摇。

比如,物联网带来的多屏时代。

智能语音带来的私人AI时代。

脑机接口带来的心电感应时代。

Q:如何评价Clubhouse的爆火?

A:一次产品为王的古典狂欢。

互联网的发展阶段有着非常明显的工种主导迭代。

1999年~2007年,技术为王,你造出来个啥玩意儿都有人用,个人英雄,草莽辈出,代表人物王欣;

2008年~2012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程序的艺术,匠人思维,以人为本,探寻人文与科技的交汇,大伙都想当乔布斯;

Clubhouse为产品经理招魂

2013年~2018年,流量时代,运营为王。要敢烧钱,要会烧钱。代表人物没有了,钱的力量和组织的力量更大了,代表企业滴滴、拼多多;

2019年至今,大资本时代。战略,矩阵,投资版图,政策变化,财技操作,还得提防新技术的冲击。

关于人的英雄故事少了,关于产品的浪漫情怀少了。

整个市场从增量变存量,精算和权衡成了这两年的主旋律,大家都开始卷。

事实上,我都习惯了。

但就在这个老谋深算的白银时代里,Clubhouse居然使出了十年前大伙儿用的招:挖掘场景,极简主义,用户体验,人性探究。

突兀。鲜亮。惊鸿一瞥。

那是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时的样子。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