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一起拍电影,作者坦克,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16年9月,网易游戏自主研发的RPG手游《阴阳师》正式上线登陆全平台。上线之后,《阴阳师》在几个月内火爆全网,拥有超过1000万的日活用户量,“抽SSR”“非洲脸”等梗也成功融入了网络大环境中。可以说,《阴阳师》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4G时代之后的第一款出圈手游。
很快,在游戏正式上线三个月后的2016年12月,网易影业正式成立,并宣布与华谊兄弟与工夫影业联合打造《阴阳师》电影。
四年之后,这部改编自游戏《阴阳师》的电影《侍神令》也将正式与我们见面。作为网易影业第一部主出品电影,其成立的初衷也是为了打造旗下游戏IP的影游联动。近年来,游戏公司成立影业成为了新的趋势,除网易影业外,巨人网络为了筹拍《征途》也成立了巨人影业。而放眼海外,索尼、育碧、暴雪也都专门成立了针对游戏业务的影业公司,深度布局游戏改编影视领域。
游戏改编电影从近几年开始,似乎也不再是“烂片”和“赔钱货”的代名词,转而进入了一个全盛的爆发期。去年年初上映的世嘉游戏改编作《刺猬索尼克》票房大获成功,而未来包括《神秘海域》《合金装备》也在全面筹拍策划当中。
因为疫情原因,2020年成为游戏业务爆发式增长的一年,根据去年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游戏产业收入达到2786亿元,增长率超20%,达到了电影产业的10倍以上。
近日,《三国志・战略版》邀请知名导演吴宇森和张大鹏分别担任监制和导演,拍摄了长达30分钟的年度品牌“微电影”,也引导了游戏广告电影化的趋势。针对即将到来的春节档,包括《唐人街探案3》在内的多部影片也与《和平精英》等头部游戏开展了深度异业合作。游戏与电影的交集,是否会在2021年达到一个新的顶点呢?
在好莱坞,游戏改编电影早已不是新鲜事。上世纪80年代,雅达利、任天堂、世嘉等多款主机电子游戏在美国掀起浪潮,走进了大多数美国家庭,成为新兴的家庭娱乐方式。好莱坞创作者们从90年代开始,将大量主机、街机游戏进行改编创作。
然而,无论是1993年的《超级马里奥兄弟》还是1994年的《街头霸王》,好莱坞制作的游戏改编作大多都是口碑和票房双扑街的作品。虽然进入新千年之后,《生化危机》和《古墓丽影》系列开始赚钱了,但是游戏改编电影始终也摘不下“B级片”的帽子,相对比同时期漫画改编电影《蜘蛛侠》《蝙蝠侠》系列的巨大商业成功,游戏改编电影始终处于二流商业片行列。
如果把原本几千万美元成本的投资抬高到1亿+美元,会不会改变游戏改编电影的成绩呢?事实是残酷的,成本2亿的《波斯王子》、1.6亿的《魔兽》以及1.25亿的《刺客信条》,他们的票房成绩都以惨败告终,更让游戏改编电影逐渐成为了“烂片”的代名词。
不过近几年,《愤怒的小鸟》《大侦探皮卡丘》《刺猬索尼克》的相继成功,还是为游戏改编电影打开了一扇新门。分析好莱坞的诸多游戏改编电影,其类型较为丰富,既有魔幻、冒险类型,也有灾难和动作兼具的类型。再看国产游戏改编电影,则走的是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
如果说好莱坞游戏改编作大多从街机、主机游戏入手,那么中国游戏改编影视则主要聚焦在PC电脑游戏(2015年之前)和手游(2015年之后)这两大块。
因为中国家庭游戏普及时间相比美国要晚10年左右,国产游戏改编相比北美也要大概晚10年左右。2005年的《仙剑奇侠传》,成为当时国内的第一部游戏改编剧作。不同于好莱坞直接改编电影,中国游戏改编作品90%以上都是以剧集为主。从《仙剑奇侠传》到《剑侠情缘》《轩辕剑》《古剑奇谭》再到《剑网3》,古装仙侠类的游戏改编作一直层出不穷。
此外,虽然不是游戏改编,但是电竞类题材剧集也一直是这几年市场的宠儿,《亲爱的热爱的》《全职高手》《唐人街探案》《穿越火线》都是把电竞游戏当作了故事主线,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但是反观电影领域,国产游戏改编真人电影直到2018年的《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才算拉开了帷幕。
在国内,为什么游戏改编作品在电影和剧集领域拥有如此大的悬殊呢?我们认为主要还是题材原因。近20年来,在中国火热出圈的国产游戏,要么是古装仙侠、魔幻、奇幻类游戏(《古剑奇谭》《征途》以及即将上映的《侍神令》都是这个类型);要么就是历史或三国类游戏,而此类电影,尤其是古装魔幻类电影,近几年的票房体量上限都在不断缩减。
但对于剧集来说,则不存在这个顾虑。仙侠类游戏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曲折离奇的情节走向,都更适合在时间跨度更长的剧集领域进行展开。这也是游戏改编的剧集作品只要口碑尚佳都能频频出圈的重要因素。
国产游戏改编真人电影虽然屈指可数,但是游戏改编动画电影,却有大量的案例。近年来,《龙之谷》《赛尔号》《我是MT》《洛克王国》《摩尔庄园》等动画都取得了相对不错的市场表现,这也是游戏和动画圈层相对更近的原因。通过相关数据机构统计,相对比游戏受众和院线真人电影受众,目前国内的游戏受众和动画电影受众更相近。同属于ACG圈的动画和游戏联系紧密,也让资本逐利在游戏改编动画剧集、动画电影领域更进了一步。
影游联动是相互的。
相对比游戏改编电影的崎岖之路,电影改编游戏,尤其是中国的电影改编游戏,目前成功案例接近于零。
1984年,改编自斯皮尔伯格《ET外星人》的游戏失败,这一次失利让美国本土的游戏巨头雅达利濒临破产,也正式葬送了曾经的两大游戏巨头公司雅达利与任天堂正面交锋的机会,导致美国本土游戏直到很多年之后微软开发的XBOX才重新起势。
而在中国,2019年备受期待的《大圣归来》游戏更是让当时期待已久的众多玩家们大失所望。游戏与电影之间的生态壁垒让互通有无的希望变得困难重重,这也导致电影改编游戏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一直只能被诟病为“骗钱行为”。
这背后的原理也很简单,游戏和电影的生命周期天差地别。一个正常健康的游戏至少要有3-8年的寿命,但是一部电影正常情况下最多也只有1-2个月的热度,这也意味着游戏在上线1-2个月后便影响甚微,希望靠着蹭电影热度来给游戏引流,那无疑是自断后路。
也正因此,国产电影改编游戏,在几年前大多以页游为主。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长城OL》、到《西游伏妖篇》,再到《怒魂悟空传》,可以说,在中国如果你拍了一个玄幻题材的电影,但不改编个页游出来,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相对比端游和手游,页游的开发成本极低,有些页游甚至可以只靠一个资深程序员就完成开发。由于租赁服务器数量少,开发周期短,最终的成本也不过二三十万,基本上1个月左右就能做完,然后上线以后各种套路骗氪金,最后在1-2月后下线。
相比游戏行业,电影行业的平均薪酬和变现能力,明显处于下游,这也导致电影特效公司、动画公司的骨干力量,都逐渐被游戏公司挖走。
可以说,游戏公司拥有着电影行业可望而不可及的市值与变现能力。而目前很多游戏公司开始布局电影,并不是单纯是为了开辟另一个赛道赚观众的电影票钱,而是为了更好地卖自家游戏以及提升其品牌价值。
正如国内的《崩坏3》《阴阳师》《王者荣耀》甚至国外的《赛博朋克2077》都是拍摄一些CG、真人短片,用于丰富游戏世界观的同时,也能在互联网平台上更广泛的传播,向潜在的玩家安利游戏。而院线电影,则是游戏广告的终极大招。
对于不少游戏来说,电影也能够让游戏长期富有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游戏+电影,也就是产品+品牌营销组合的套路。除此之外,还可以促进IP的增值,持续丰富游戏世界内涵。但是这意味着游戏改编电影或许票房可以失败,但是口碑一定得立住,否则就是对自身IP的一种消耗。到底是忠于游戏本身的架构还是尊重电影的叙事逻辑,也导致了不少游戏改编电影呈现出一种拧巴的状态,最终既没有讨好游戏玩家,也没有取悦观众。
为什么是电影呢?相对比剧集,电影拥有着大众传播媒介的特质,也可以拉动游戏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也有助于游戏的进一步出圈。法国老牌游戏大厂育碧成立了育碧影业,而即便已经拥有了哥伦比亚影业的索尼也不满足,旗下索尼互动娱乐成立全新PlayStation Productions工作室,计划将游戏作品内容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进而创造更多可增加营收的内容。出于同样的目的,中国巨人网络成立了巨人影业,网易成立了网易影业,相信未来国产的影游联动也能迈入2.0阶段。
游戏和电影一样,都是内容、创意驱动的核心产业。游戏与电影的结合,在未来还有N种可能。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