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财经无忌,作者江小桥,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曾公开表示“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的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又不开心了。
几天前,他在《Harper's》2021年3月刊中发表了一篇影评,借着鉴赏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电影作品,再次提到电影艺术正在制片厂与流媒体的竞争中消亡。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电影的焦点则是票房。
到2月18日零点,春节七天假期里的总票房累计超过80亿元,总观影人次超1.6亿,累计场次超285.8万,在创中国影史春节档累计票房、人次新纪录的同时,还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纪录。
在知乎上,一个从2019年就开始持续讨论的话题也继续更新了——春节档创下历史,国内的影视寒冬过去了么?
这两件事指向的是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始终交织在一起的两个方向,艺术和商业。但在有关电影行业的未来上,它们产生了一点有趣的呼应。
电影本身充满魔力,但要把电影组装起来送到电影院,并把观众都拉进来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魔法。电影造梦的背后,是一台巨大的机器运转,更是一场牵扯制片、发行、院线的权力的游戏。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维斯特洛大陆上七国纷争,格局风云变幻,最终还要共同面对越过冰冷的北地高墙的夜王大军。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2021,那些影响着格局的事物也同样并不简单。
今年的春节档,给在过去一年中哀鸿遍野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在知乎上有人发问:2021 春节档电影整体票房破 80 亿,从去年开始的“影视寒冬”算是过去了吗?
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确是寒冬。这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204.17亿元,而2017到2019年的电影总票房分别是559.11亿、609.76亿和642.66亿,2020年的票房比2019年缩水了68.2%,不可谓不惨。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影视寒冬其实早已开始。2018年,《手机2》意外引燃了崔老师与冯小刚的一段陈年旧怨,炮灰了范小姐,加上这一年最严限古令的出台,让影视圈跑步入冬。
某影视公司资深制片人初略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10月,全国组讯有2000个,2017年10月骤减至200-500个,2018年10月再减少至100个左右,而到2019年4月,只有大约60个组讯。
到2019年,中国影视公司关闭和注销的数量就已经高达3313家。2020年4月,“2020已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 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影视上市公司业绩报告里显示,华谊兄弟亏损1.375亿——1.425亿,万达影业亏损5.5亿-6.5亿,金逸影视亏损1.45亿——1.6亿……行业巨头尚且如此,更多影视产业链上的小公司,早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影视圈的名单里。
今年年初,多家影视上市公司陆续公布的2020年业绩预告同样不太好看。2020年,19家影视上市公司有15家亏损,只有4家盈利。其中光线传媒是目前披露了年报预告的电影公司中唯一一家盈利、且唯一一家在近几年未亏损过的电影公司。
整体来看,19家影视上市公司2020年合计净利润为亏损141.85——165.23亿元。
牛年春节档的新气象牛了一把,如果从1月1日算起到现在,总票房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一半。对于电影公司们来说,春节档补了一口血。
以今年春节档中领头的《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为例,其背后分别站着万达电影、北京文化。
春节档前这两家公司的日子都不好过。万达电影公告称,不考虑资产减值,公司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21.5亿元-24.5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1.4亿元;考虑减值后,亏损61.5亿元-69.5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47.29亿元;而曾经打造《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众多春节档爆款影视作品的北京文化,2020年年初至9月30日,北京文化营业收入仅1308万元,同比下降98.15%,归母净利润为-1.16亿元,同比暴跌192.37%,实为亏损状态,2020年北京文化股价全年跌幅超36%。
截至22日早上7点15分,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一路票房紧追《唐人街探案3》的《你好,李焕英》成功逆袭,累计票房达40.49亿元,超过《唐人街探案3》的40.32亿元,并进入影史票房前五。
北京文化虽然是《你好,李焕英》的第一出品方,但北京文化的收益却并不高,只有2%。相关机构预测,其内地总票房将可能达到52.8亿。2月18日晚间,作为投资和出品方之一的北京文化发布公告称,截至2月17日24时,《你好,李焕英》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6日,累计票房收入约27.25亿元。北京文化来源于该影片票房的营业收入约为6000万元-6500万元。尽管目前电影还在上映,最终数字还不确定。但北京文化虽然是第一出品方,《你好,李焕英》其实是委托第三方公司保底发行,保底票房达到15亿元。有消息称,保底发行公司是第二、三出品方儒意影视与猫眼,北京文化并不参与保底票房分账。
而《唐人街探案3》对万达电影意味着什么?万达电影曾发布公告称,在《唐人街探案3》投资总成本为4.48亿元,投资比例为34.5%。按照一部电影的票房是成本三倍才会赚钱的规律,《唐人街探案36》的总票房需要达到40亿,万达才会赚钱。据猫眼预测,该片的最终票房或将达到45.17亿,这可能会给万达电影一些希望。
今年的春节档票房创下历史,究其原因,首先是“贵”。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平均票价超过49元,相比2019年春节档的44.7元,上涨近10%。其中一二线城市的观众感受尤其明显,拓普数据显示,今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平均票价分别为60.07、49.08、48.3和46.89元,一线城市较去年同期涨幅高达20.6%。
从供求关系上讲,春节观影是刚性需求。过年看电影已经成为新年味之一,需求的增加造成价格上涨完全可以理解。而今年的就地过年,减少了一二线城市人口向三四线城市流动,一二线城市的人群常常会被认定为对高票价承担能力较高,因此涨价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另一方面,去年的疫情使得影院生存艰难,179天的停摆让很多小影城倒闭,坚持下来的影城自然不会放过春节档的赚钱好机会。
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票补的消失。早年各个互联网售票平台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抢夺购票用户而推出大量特惠低价电影票,但随着烧钱结束,猫眼和淘票票两家大头牢牢占据市场份额,线上购票率高达90%后,靠票补“拉动消费场景转换”的任务已经完成,票务平台的票补已经基本淡出。
当春节档的刚需过去之后,还会有这么多的人愿意花钱走进电影院吗?即使观众们愿意,但可能也面临无片可看的情形。根据国家电影局公示,2020年已备案影片共计2333部,相比2019年同期的3310部,骤降近1/3。《2021年院线电影前瞻报告》显示,目前有262部电影待映,尽管这一数字还会增长,但2019全年的1263部相比,还有相当大的缺口。尤其是接下来到五一档的近三个月内,除了一部《猫和老鼠》堪称大片,只有《第十一回》《我的姐姐》等少量影片定档。
2021年的排片减少,与疫情放慢了电影拍摄制作周期有关。考虑到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疫情仍然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不免让人对2021的电影市场有点担心。
今年春节,走进电影院的人次达到了1.6亿,但事实上,中国的电影消费者们也并没有那么热爱看电影。有统计表明,中国的电影消费者在电影购票APP上年平均购票频次只有3.5次,也就意味着带上那些不被算成常态电影用户的消费者,中国大多数看电影的人一整年只是偶尔进一两次电影院。
中国电影市场真正的回暖,需要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以及更多爱看电影的人。
如果把视线拉得再宽阔一些,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个逐渐清晰可见的格局变化,传统的电影商业体系正在因为流媒体而发生改变。
在电影诞生后的百年内,电影、影院、观众构成了电影的商业体系,电影作为内容产品通过发行与放映的销售体系卖给观众消费者,完成一个闭环。
在这个商业体系里,围绕着票房、排片,少不了“权力的游戏”的故事。
在票房层面,从院线占据主导地位的偷票房时代,如《赵氏孤儿》、《盲探》、《风暴》;到发行勾结院线“买票房”,如《魁拔3》被曝购买影院至少8%的场次,《英雄之战》自掏腰包狂买了上映前三日的电影票以提高影院上座率、制造数据进行口碑营销;再后来则是类似《后来的我们》这样的制片、发行联合票务平台偷梁换柱,这时院线又成了弱势方。
而排片,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争夺。今年的春节档,豆瓣评分不低却排片率过低的《人潮汹涌》,在宣传的因素之外,也引来了有关资本影响排片的一些讨论。而几年前《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冯小刚突然在微博“转发一封潘金莲写给王健林先生的公开信”,矛头指向万达排片问题的同时,也把万达和华谊两大公司的矛盾公诸于众。
但现在,这场游戏里有了新的玩家——2020年的疫情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电影人张小北看来,“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电影在流媒体平台上会开始成规模发行。”
去年年底华纳传媒的一个宣布是一个信号——2021年华纳将在所有新电影上映的同时,直接通过HBO Max同步播出。目前,华纳公布的2021年电影名单中,则包括了备受外界期待的《黑客帝国4》、《沙丘》、《真人快打:毁灭》、《哥斯拉大战金刚》、《X特遣队2》、以及动画真人版《猫和老鼠》等。
在国内,如果说去年的《囧妈》上线流媒体还是疫情期间的无奈举措,那么今年的两部电影则完全可以说是上述观点的另一个佐证。在今年线下春节档热热闹闹的同时,唐季礼导演、王宝强主演的《少林寺之得宝传奇》,和宋小宝执导,宋小宝、马丽、沙溢主演,《发财日记》就另辟蹊径“院转网”,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截止 17 日 22 时,这两部电影在流媒体上的累计播放量分别为 6771.93 万与 7350.28 万,目前互联网春节档电影的付费方式为会员 6 元/部,非会员 12 元/部,以此计算今年互联网春节档票房在 8.47——19.94 亿之间,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但电影院不会因此消亡,在可见的未来,电影的销售方式和渠道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流媒体平台会成为一个和院线一样的主流渠道,两者并不互相取代,而是相互补充和拓展。
流媒体的消费习惯和碎片化观影模式,决定了并非所有电影都适合流媒体。依赖视觉效果的特效电影,时长超过2小时的电影,以及有一定观影门槛的艺术类型片,永远最适合的还是电影院,这也给电影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线下观影体验的提升。
无疑,流媒体在满足这个时代下家庭线上观影人群需求的同时,也对电影行业是一个挑战。
电影《信条》剧照
回到开头的马丁·斯科塞斯这里,他对流媒体的不满,不仅仅是对影院的侵轧,而是电影艺术正被流媒体系统性贬低,并被概念化成“内容”。
在他的笔下,“那些掌控媒体公司的人那里,‘内容’成了动态影像的商业术语:一部大卫·里恩的电影、一个猫咪视频、一条超级碗广告、一部超英续集……当然,它们与影院体验无关,而是与家庭观影有关。在流媒体平台上,内容已经超越了观影体验,如果‘下一部看什么’是由‘根据计算你已看过的内容’来进行建议的,而且这些建议只是基于主题或者类型,这将对电影艺术产生什么影响?”
最后,他自己做了回答:所以我们这些了解电影以及它的历史的人,一定要把我们的热爱和知识分享给尽可能多的人。我们必须让这些电影的合法拥有者们清楚地认识到,电影不仅仅是被利用然后束之高阁的财产,它们是我们文化中最伟大的宝藏之一,必须得到相应的礼遇。
但在这场庞大的游戏中,一个老艺术家的话语权恐怕也只是微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