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Pexels
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专栏作者投稿,来自新经济沸点,作者小新,编辑郭娟,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春节期间我有个朋友无心沾了把茅台的光,ta在电商平台上幸运地抢到一瓶53度飞天茅台,转手以2300元转卖给另一朋友,净赚800元。
茅台的出厂价在969元,1499为茅台方面的市场指导价,由于一直供不应求,导致茅台的实际市场销售价格偏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茅台价格还在逐年涨价,所以有人调侃,假如“打工人”每年购入一瓶茅台,到了退休,可以攒出一笔养老金。
茅台的质量,一直赢得大家的口碑,这些年也变身“餐桌上的面子”“中产的荣光”,由于具有保值能力,让它多了一个身份,那便是收藏品。
一个普通商品要有藏品的特质,总结起来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优质的品质;二是供不应求的市场,以此标准来衡量黑胶唱片,那么它也算得上是“硬通货”。
自从数字音乐侵蚀到我们的视听空间,黑胶唱片一度退出历史舞台。但最近几年,黑胶一直以一种更高的价值存在。
我关注到这个问题,源于一件事,去年是周杰伦出道20周年纪念,滚石音乐要给他出黑胶唱片,这个套装包括他过去发行过的14张专辑以及7首单曲。
原本11月份上市的产品,却从6月份就开始在市场上预售,这招是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饥饿营销吗?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从预售到发行,再到目前的价格,这套黑胶唱片价格一路飙升:预售价一套6399人民币,11月份上市时,套装已经涨到8000元,至截稿,市场上的价格变为1.2~1.8万一套。
周杰伦有一众的铁粉,在2020年4月时,微博平台上就证明了这个群体的力量。
事情源于饭圈的一些人,将周杰伦与自己的偶像相比,然后放言:“周杰伦无粉丝”“否则他怎么没有上过超话?”,这话几天后传到周杰伦的真粉那里,于是,一群中年人开始涌入微博,帮他打榜,周杰伦很快便上了“超话第一”,妥妥滴以实力将流量明星打得落败而逃。
在杰粉们的心中,周杰伦无可替代,宛如天皇巨星,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这样的明星让人铭记,迈克尔·杰克逊、黑豹乐队、beyond、邓丽君、王菲……都是从流行歌星成为一代人的经典。
周杰伦有这样的粉丝底子,就好比茅台酒让人一喝就赞口不绝一样,这样的口碑,是它要变成硬通货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是周杰伦专辑选用了黑胶唱片的形式,这等同于选择了一种供不应求的音乐介质,为什么这么说呢?
黑胶又称LP(long play),是黑色赛璐珞质地的密纹唱片,又称密纹唱片或LP唱片,多为不透明的黑色,也有一些呈现半透明的茶褐色。
最早的黑胶唱片为每分钟78转的单声道唱片,上世纪60年代后发展为每分钟33转的双声道立体声唱片。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于1877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之后的10年,埃米尔·玻里纳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圆形唱片,至此,唱片技术开始趋于成熟和实用。
黑胶唱片在清末就流入我国,有多家公司为以这种介质灌入声音,因此,很古老的黑胶唱片涵盖京剧、地方戏、歌曲、曲艺等内容,当然,在普罗大众连饭都吃不饱的岁月,能听唱机的人也应该是精英阶层。
黑胶唱片作为音乐的载体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直到1984年CD诞生。
中国在1992年进入CD时代,黑胶生产线大量被淘汰,黑胶唱片的价格从30元左右跌至15元左右。随着1998年中国最后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关闭,黑胶正式退出国内主流音乐消费市场。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黑胶唱片被压箱底,价格在几十元之间徘徊。
在黑胶唱片看起来退出历史舞台的岁月里,这样的淘汰出现在多个领域:数码摄影技术替换了胶卷、u盘代替了3.5存盘……
然而,当数字音乐逐渐占据主流,它却不像数码摄影那样,对于品质的提升有帮助,因为数字音乐在制作的过程中,耗损掉了原声中的高音和低音,只保留了基音。
曾有人把同一演奏家用同一把小提琴演奏的同一首曲子,在一般CD与黑胶之间反复切换,普通CD的播放中,小提琴弓和弦摩擦的质感被抹去,而在黑胶中却完美地再现出来。
因此,至今,还有很多“耳朵很严格”的人,对于黑胶唱片还保留着热爱,这群“音乐发烧友”,小众地存在。
在黑胶唱片的圈子里,为周杰伦这这样的流行音乐明星灌唱片是近年来流行音乐公司的常规操作,以滚石音乐为例,除了周杰伦,此前它还为窦唯、何勇、李宗盛、苏慧伦、辛晓琪、万芳、任贤齐、刘若英等音乐人的经典音乐进行黑胶化再版。
滚石之所以能做成这样的事,在于,1998年停产的黑胶生产线,在2015年12月又回来了,当时,一条黑胶生产线在广东番禺正式投产,并获得国家相关机构产品验收,后来,滚石以及中国唱片公司,以这个时间点以后生产出的黑胶唱片,也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
还有另一个群体,则醉心于寻找古典音乐的黑胶唱片,在西方,1965到1975这10年,是古典音乐铭刻历史的黄金岁月,这一段史无前例的年月,以后也再没出现过。
所有古典音乐的演奏大师,包括混音师,在那一段时期灌制了无数张经典唱片。当时唱片录制只能一次成功,一个话筒没摆放好,一种乐器没配好,都要重新来一次——那样高水准的混音师,在如今的音乐界,全球加起来总共不超过10个。
而恰巧,当时最重要的音乐载体就是黑胶唱片,它幸运地保留了至今为止最好的音乐。
插一句题外话,以这种方式录歌,我听别人说过天后王菲一气呵成的故事,而现在的大多数歌手,都是在数字音乐的后期合成中完成一首歌。
当黑胶不再是音乐的主流介质之时,世界上仅有少量的公司在为这些音乐发烧友生产黑胶唱片,也因此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位音乐发烧友在网上晒出他收藏的“古典音乐黑胶唱片的冠上明珠”,康斯坦丁希尔维斯特里指挥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雷奥尼德柯岗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据称,这张黑胶在2019年的成交价在9万2,它仍是音乐收藏家们的首选藏品,但至今也是“一胶难求”。
这真是一个曾经宣布“死亡”的行业,但却一直“死不掉”,反而越来越凸显它的价值,因为它是音质与听感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成为一个事实上供不应求的市场。
人民网在2016年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近年来,黑胶唱片价格以平均每年20%的幅度增长,是一只超长线的蓝筹股。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