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投稿,来源BT财经,作者HAN。
华尔街追逐资本的狼性、智慧与疯狂,再次通过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展现在世人面前。
2020年SPAC在资本市场上大放异彩,皮特·蒂尔(PayPal联合创始人和Facebook的天使投资人)、孙正义、李泽楷等大佬纷纷入场。美股市场2020年全年约1600亿美元的IPO募资总额,SPAC占了半壁江山,在2021年初这样的井喷之势愈演愈烈。
那SPAC究竟是何方神圣?在大佬的光环之下和狂热气氛里,有哪些真相和风险容易被忽略?
CNBC形容SPAC是登陆二级市场最短的梯子
“我上市募资了,但是我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就是SPAC模式,听起来疯狂,但是它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简而言之,SPAC就是在还没有任何实业基础的情况下上市筹资,形成一个空壳公司,募得资金将放入信托封闭两年。
让投资者“盲选”这些空壳股票,需要SPAC发起人的“个人魅力”,这是入场的唯一参考因素。利用的就是“跟着大佬有肉吃”的心理。反之,缺乏知名人士背书的SPAC有可能乏人问津。
说回到上市募得的这些巨量资金。
两年内,如果SPAC发起人搜寻到了投资标的,就将对这家目标公司进行投资,而被收购注资的公司相当于“借壳上市”,成功后就会以崭新的股票代码和翻天覆地的股价登陆二级市场。这样的模式较传统IPO快了很多,通常两三个月就能完成整个流程,但应有的合规审查相对传统IPO也没有那么完备。
如果SPAC发起人在两年内没有完成收购,投资者的资金将会被“原路退回”,相当于付出的是2年的时间成本和托管费用,不考虑通胀的情况下接近“稳赚不赔”。
2003年就已经有通过SPAC上市的案例,2016年全年美股市场仅有13只SPAC上市,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激增到248只。2021年愈演愈烈,前两个月就有189只SPAC上市,吸金近600亿美元。
这一模式有着强烈的示范效应,除了美股的纳斯达克、纽交所,据说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也有可能放开SPAC。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心动了呢?
不可否认的是,SPAC现阶段确实是一门不错的买卖,但天上不会掉馅饼,资本市场更不会。如果你想要投身其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SPAC的风险和操作模式。
虽然不少名流都是SPAC的忠实拥趸,但也有投资大佬旗帜鲜明地反对SPAC,其中最著名的是价值投资大神查理·芒格。
芒格不仅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参与过SPAC,更直言“世界上没有SPACs会更好”,认为这是一种疯狂的投机行为,预测它会以一种惨淡的方式收场。
传统融资上市之路是“公司找钱”,SPAC却是“钱找公司”。
这是因为现阶段市场上的钱太多了吗?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2020年在全球主要央行的政策调控下,市场上确实不缺资金,但不至于钱多到如此“泛滥”。
对于SPAC的钱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巴伦》撰稿人本·列文森给出了一种可能性:SPACs爆发或许是一种泡沫,是2020年独有的一种泡沫。当投资者无法在债市获得合理的回报,他们就不得不把钱投进SPAC。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曾经直接向公众警告不要仅仅因为追随名人,就轻易投资SPAC。毕竟,SPAC绕过了传统IPO严格的审查,在信息公开、财务情况等很多核心合规指标方面,对散户都很不友好。
虽然目前还没有SPAC模式上市的公司出现严重问题,但信息不透明终究是不容忽视的风险点。而SEC也表示正在认真研究SPAC的结构性问题。
另外,SPAC本身的泡沫也已经真实地出现在市场。
比如因为运用SPAC模式操作了维珍银河上市、带领散户在几个月内大赚一笔的Chamath Palihapitiya,在声名鹊起后,又一口气成立了六七个SPAC空壳,而散户更像抱紧财神爷大腿一样,买入并炒作这些空壳的股价,将这些没有任何对应资产和业务的10美元的股价炒作到15美元。倘若2年后这些空壳没有找到合适的收购标的,那么这些15美元的股票将只能兑回10美元的资金。
Chamath Palihapitiya的一只SPAC在传出将并购的消息后,股价开始异动
SPAC股票已经完全无法用常规的二级市场知识去分析,可以说是疯狂的“畸态”了。用“买盲盒”的心态去投资,不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吗。
如果SPAC接盘某些劣质资产,那车上的投资者是跑也跑不掉的。
另外SPAC的操作技术门槛很高,投资者购买的不仅有股权,还有warrant(认股权证)。如何在购入后妥善行权来保证到达理想的收益,更是需要投资者深入钻研。
通过SPAC,在二级市场就能体会到一级半市场甚至一级市场的“刺激”,对于大众投资者来说无疑是新奇的体验。
但将一级半、一级市场的风险传导至信息更透明、合规度更高的二级市场,监管真的会袖手旁观么?SPAC的“变天”,或许就在不远的转角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