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云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被称为“混合云第一股”。
青云科技是一家具有广义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平台级混合云ICT厂商和服务商,以软件定义为核心,致力于为企业用户提供自主可控、中立可靠、性能卓越、灵活开放的云计算产品与服务。从2012年成立至今,青云科技已然成为混合云赛道的先行者与领跑者。
在这9年成长中,青云科技也不断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与加持。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IPO前,青云科技共获得了八轮融资,可谓是“资本宠儿”。
在青云科技背后的众多投资方中,云九资本创始合伙人曹大容一直是青云科技的坚定陪伴者与支持者。曹大容曾多次投资青云科技,甚至在代表云九资本押注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早期投资边界。
云九资本(Sky9 Capital)是一家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早期创业投资基金,四个主要的投资方向分别为互联网平台、深科技、企业服务、消费&医疗健康。
2016年成立至今,云九资本先后完成三支美元基金的募集,且在美元和人民币投资方面均保持着活跃的节奏。其团队成员亦有着资深的投资经验,创立云九资本前,曾是美团点评、今日头条、满帮集团、信也科技等多个明星公司的早期投资人。据悉,云九资本的多个项目目前已在上市进程中。
看准了,就重注
与青云科技CEO黄允松第一次见面后,曹大容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性判断——这个人值得支持,应该长期合作。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只是基于“一面之缘”的判别十分准确。前后又聊了几次,曹大容就果断投资了青云科技。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青云科技才仅仅成立不足两年。
如此快速的出手决策并非意味着是冲动抑或是不谨慎之举。实际上,在云计算与基础软件赛道,曹大容的投资意向已经十分明确。
众所周知,在2013年左右,云计算已经成为许多巨头公司的关键性战略。包括亚马逊、微软、谷歌及IBM等都在积极布局云计算业务,云计算成为了推动创新的一大利器。
“当时,Everything goes to the cloud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对于科技巨头来说,云计算可能只是一个部门的业务。但基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认为国内的创业公司可以更专注,发展速度更快。”曹大容表示。
换言之,与其说曹大容选择了青云科技,不如说在云基础设施领域,曹大容看准了黄允松。
“本身这个赛道是我们想投的,接下来就是选择选手了。”曹大容说,“从投资他(黄允松)第一天开始,我从来不会怀疑他半路走不下去了或者换方向了。这基本不可能发生。”
在曹大容眼中,黄允松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创业者——技术实力过硬、自我认知能力与方向感够强。
在创立青云科技之前,黄允松曾在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工作近十年,是IBM SmartCloud初创组成员及架构师。除了优秀的履历背景外,曹大容更看重的,是黄允松为青云科技谋定的技术方向。
据悉,在创业初期,青云科技并未选择走当时开源技术的捷径,而是决定自主研发。而且,在战略层面,青云科技始终专注在“云”上,不去“定义”客户需求,将产品完全解耦,从开始便发力软件定义的网络与存储。以至于,在2013年刚上线时,青云科技就成为国内首家交付完整企业级IaaS平台的云服务商。
是投资人,更是长期伙伴
让曹大容尤为坚信的,还有黄允松身上那种特有的真实的创业激情。
“不夸张地说,黄允松创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在中国做出一家优秀的云计算平台,服务中国乃至国际客户。”曹大容称。
而曹大容对黄允松本人与青云科技的笃定则更加体现在投资后长期以往的陪伴上。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是,在青云科技后续的D轮融资时,云九资本又毫不犹豫地押注了一轮。
在青云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曹大容也始终保持着与黄允松频繁的沟通互动。这种交流并不局限于公司业务,更多时候,曹大容的角色是伙伴,是朋友。
(左:曹大容 右:黄允松)
因为曹大容也是技术背景出身,所以在某些时刻,曹大容更能体会黄允松的感受。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在黄允松陷入“技术卫道士”的状态时,曹大容也能够及时提供一些第三方看法,建议其保持开放心态。
自2013年首次投资青云科技以来,曹大容不仅见证了公司在技术、市场、体量上的成长,也看到了创始人黄允松个人层面的迭代升级。在遇到他人的不理解、处理不同的意见时,适当妥协,寻求共赢,也许是更高的境界。“最近一次交流的时候,他(黄允松)自己也感慨‘(后来面对的)很多情况,要是放到几年前的我身上,我是肯定不干的。这几年我的心态就是,只要公司好,我什么都OK。’”
“人对了,一切就都对了”
从2000年正式开启投资生涯至今,曹大容一直秉持的一个投资逻辑是——投资就是投人。
从青云科技这个案子上,也可看出曹大容对于捕捉优秀CEO的超强敏锐度。而且,不只有黄允松,曹大容曾投资过许多行业内的领先创业者,包括房多多的段毅、大众点评的张涛、信也科技的顾少丰等。
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投人,不仅是曹大容较为执着的,也正是其所擅长的。“如果你问对了问题,最多20分钟,就能得到对这个人某些方面的非常清晰的判断。”曹大容称。
具体到投资层面,云九资本已经形成了一套判断“优质创业者”的底层体系。虽然人通常都是相对不确定的因素,但大多时候,这套判断逻辑基本都不会出错。
“首先,我个人比较关注创始人的思维模式是否开放,即是否adaptable(适应性强的)、是否能够接受不同的input(意见),使得他不会让情绪、ego(自我)等等去左右他的判断。做得好的公司,创始人的思维模式往往都是开放的,行事风格都是结果导向的。另外,创始人要有一定的相关经验,包括是否在这个行业里呆过、掌握突破性技术,以及是否创过业,知道创业是怎么一回事;第三点,创业者还要具有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这点其实也是源自于开放的思维模式,代表着创业者是否具备0到1的决心,是否能在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这对于创业来说非常重要。”曹大容表示。
对创业者质素的执着判断,其实映照在云九资本“探索未知、共创未来”的行动方略中。在曹大容看来,对未知的探索,比争一时的对错、拼知识量的多少更值得追求。“早期创业和早期投资,都是如此。”
“十倍回报”的圆心
在云九资本的投资组合里,青云科技算得上是一个特殊案子。
单从投资阶段上,在2017年参与青云科技D轮融资,这其实并不符合云九资本主打早期投资的逻辑。截至目前,在云九资本的所有项目中,70%的案子都集中在A轮左右。
在曹大容看来,VC基金应该致力于做出十倍的回报;而在青云科技上市前的押注,却并不意味着项目回报空间的压缩。
“就青云科技这个项目而言,我们认为,从整个公司更长远的发展维度,即使是D轮阶段,依旧还有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所以一定意义上还是早期的机会。”曹大容直言。
事实上,如同指数函数,伴随如今创新发展变得越来越快,许多技术公司的持续爆发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这意味着,一些技术公司即使在上市之后,依然还能持续地孕育创新,拥有10倍、20倍增长的空间。
换句话说,云九资本在以十倍回报这个投资圆心组合投资半径,并不拘泥于某些投资轮次。“我们为什么叫‘云九’?云创万物,而‘九’在中国古代是极大之数的象征。我们对具备增长潜力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和嗅觉,而我们看待增长,是放在一个长期的框架下的。”
为了实现对优秀公司的投资全覆盖,2019年,云九资本正式完成其成长期基金Sky9 Capital MVP Fund, L.P.的募集,专注于投资高潜力高成长的领跑项目。“早期的很多好公司,到了成长期也依旧有十倍增长空间。如果这时候我们没有投资,就等于错过了。由于盘子不大,我们成长期基金一个案子的投资额度基本在1500万到2500万美元之间。”曹大容表示。
毋庸置疑,对于一家机构来说,捕获到好案子往往是竞争关键与核心发力点。而在这件事情上,当前的创投圈更是呈现了一波“抢项目”风潮。
对此,曹大容似乎并不关心。“外在的热闹不影响我们。”曹大容说,云九资本的投资是偏创新的,追求的是长远利益。“如何帮到CEO才是我们更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