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资界,作者:张继文。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今天,混合云第一股正式诞生。
投资界获悉,3月16日,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云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此次发行价63.7元,开盘76元,最新市值超40亿元。
青云科技的掌舵者黄允松,对云计算有着极深的执念。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黄允松便进入到IBM工作。2012年,离职后的黄允松拉着曾经的同事甘泉、林源创办了青云科技。成立9年,青云科技在激烈的云服务市场杀出重围,开拓了混合云市场。
青云科技身后,出现了一众VC/PE机构的身影,包括蓝驰创投、九合创投、国科投资、光速中国、经纬中国、吉富创投、中金佳成、招商致远资本、云九资本等。这些VC/PE机构押注的,是未来高达千亿的混合云市场。
北京北苑一间民宅,便是青云科技的起点。
1978年出生的黄允松,自小酷爱编程,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学写代码。后来,他考入了南京工业大学。大学毕业后,黄允松进入了IBM做基础设施的Tivoli事业部。期间,他带领一支全球团队从0研发了IBM的云计算平台:SmartCloud。
“在IBM整整十年,我连跳槽的欲望都没产生过,就是想做好IT基础管理服务。”但后来,黄允松团队被边缘化,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而让黄允松下定决心出来创业的,是一位好友——甘泉,他比黄允松大两岁,也曾在IBM任职过。在甘泉的鼓舞下,黄允松找来了曾经在IBM带过的实习生林源。从此,三人在北京北苑的一间民宅里,开启了创业之旅。
2012年4月,北京优帆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便是青云科技的前身。
一开始,黄允松三人打算做一个PaaS(平台即服务),但没有找到合适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做一个完整的IaaS。由于IaaS是云计算的基础层,需要机房、带宽、服务器等一系列投入,技术难度很大。直至2013年7月,他们才正式发布青云的公有云平台。
但很快,他们发现青云的公有云很难与阿里巴巴、亚马逊、微软等巨头硬碰硬。2014年左右,青云科技核心技术从公有云服务中解耦并产品化,形成可独立交付的 云产品,包括 QingCloud 企业云,青立方®超融合系统和 QingStor®企业级分布式存储,进入私有云市场。从此,公私一体的混合云业态形成。
在选择客户上,黄允松认为对IT极其敏感的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第一突破口。恰好,招商银行总行有一个私有云项目,当时业内巨头公司已经介入到该项目,但巨头公司的方案迟迟无法上线测试,而银行又很着急。于是,黄允松得到了一个与巨头竞争的机会。
为了避免出现纰漏,他干脆把家搬到深圳。此后的八个月时间里,他跟底层员工谈技术、跟主管谈项目,一直到最后系统搭建施工,搬服务器、插网线,所有事情都是黄允松亲力亲为。
功夫不负有心人,青云科技最终成功拿下这一单。此后,青云的客户涉及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制造、能源、交通等工业领域,以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中院校等,标杆客户包括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泰康、阳光保险等。
创立9年,青云科技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广义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平台级混合云ICT 厂商和服务商。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青云QingCloud的营收分别为2.39亿元、2.82亿元和3.77亿元。
但云服务是一个前期需要大规模投入的行业。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067.42万元、6426.93万元、6954.25万元及3653.0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2.82%、22.81%、18.45%及25.34%,呈较快上涨趋势。
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也让青云科技难逃亏损的窘境。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青云科技净亏损分别为0.96亿元、1.49亿元和1.91亿元,三年亏损超4亿元。或许,此次上市或将是青云科技新的起点。
今天,青云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云第一股”,首日开盘76元,市值超36亿元。
一路走来,青云科技离不开背后一众VC/PE的支持。
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青云科技共完成四轮融资和两次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蓝驰创投、九合创投、融沛资本、国科投资、光速中国、经纬中国、吉富创投、中金佳成、融汇资本、招商致远资本、招商证券、云九资本等。
其中,蓝驰创投是青云科技最早的机构投资方,也是上市前最大的外部股东。招股书显示,外部投资方中,蓝驰创投总计持有14.15%的股份。
在回忆投资青云科技的过程时,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告诉投资界:“9年前,我刚从美国回来不久,跟我们的团队说要关注云计算了,因为美国的亚马逊已经跑起来。所以,当我们听到黄允松、甘泉和林源几个人在做云计算的时候就立马约着见面了。”
那时,青云科技甚至连公司都还没有注册。第一次见面时,黄允松一条一条代码地和陈维广解释,并且向陈维广拍胸脯道:“我这个代码的稳定性能做到99.99%,您把那根线拔了,都不影响照常运行。”陈维广不由得觉得“他如果不是个天才就是个大骗子!”
事实证明,青云产品的稳定性确实非常高。“不少创业者会为了拿到融资,去把自己的产品夸张到自己做不到的程度。但是Richard(黄允松)不同,他是那种可以说到就能真的做到的人。”陈维广评价。
那次见面过后,蓝驰创投很快就决定投资,成为了青云科技的第一个机构投资方。此后,蓝驰创投还连续参与了B轮、C轮、D轮,一直陪伴着青云科技。可以说,蓝驰创投完成参与了青云科技9年的发展历程。
青云科技的早期融资并非易事。当时行业内做云计算的企业很少,初创公司更少。云计算是一个重技术研发,重投入的行业,巨头林立,在中国初创企业要做纯技术其实很不容易,所以当时不少投资机构对纯技术的公司持观望的态度,觉得回报周期太长。
随着A轮融资完成,青云科技开始引起其他投资机构的注意。
2013年,光速中国通过cold call(陌生电访)的方式找到了黄允松。“当时团队10个人不到,在北京北苑一个民宅里办公,条件非常简陋。黄允松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云计算的概念,我们也跟他分享了谷歌在云计算领域的经验,最早的数据中心系统是如何设计和建立的。当时黄允松和我们聊high了,竟不自觉地把双腿盘坐在了圆凳子上。”光速中国创始合伙人宓群回忆。
“我们与青云科技的创始团队沟通后发现,他们都是技术的狂热分子。”宓群透露,2013年底青云科技启动B轮融资,最终光速中国主导了对青云科技B轮的投资,当时当时公司也就只有7个人。
同为B轮投资方,经纬中国合伙人左凌烨告诉投资界:“我们在投资青云的时候,它们的产品也刚刚上线。之后,青云的产品是进一步迭代。公司选择混合云的战略方向,其实不是避开竞争,而是客户需求驱动。对于金融、政府这个类型的客户,它们的业务都对于数据安全、自主可控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上云时更倾向于混合云。”
云九资本创始合伙人曹大容也在2013年首次投资青云科技,并在后续轮次持续加注。在曹大容眼中,黄允松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创业者——技术实力过硬、自我认知能力与方向感够强。
投资青云科技前,曹大容几乎见了这个领域里的每一家公司。“Richard是我见过最满意的CEO。第一、他非常有激情,以做出优秀的国产云为初心;第二、他对事物的理解很长远,在创业初期就坚定秉持的技术路径,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第三、他的技术背景非常强,曾在IBM工作近10年。
随后,青云科技于2016年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为吉富创投、嘉铭浩春、蓝驰创投;2017年,青云科技获10.8亿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招商证券国际、招商致远资本、阳光融汇资本、中金佳泰、泛海投资、云九资本、蓝驰创投、光速中国等多家机构。
回顾青云科技的历程,吉富创投高新科技投资负责人李健全总结了几点经验:“第一、国内很难遇到有这么一个团队,从创立之日始至今对技术充满100%纯粹信仰和激情,永不满足,以占领国际技术高地为己任;第二、前瞻和非凡的创新力下,青云在云计算这个快速迭代的行业环境中,一路踏浪前行越走越快;第三、开发透明包容自由的工程师文化渗透到内外部管理之中,极低客户负面反馈和极高客户黏性构成青云坚固堡垒。”
青云科技成功上市,让混合云市场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其实早在几年前,全球的混合云市场便开始发展壮大。2014年,微软开始布局混合云市场,研发私有云产品 Azure Stack,与其公有云 Azure 统一架构,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去年10月8日,IBM宣布将传统技术服务业务剥离出去,更专注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彻底将未来压在混合云上。
放眼国内,虽然中国混合云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巨头们早已苏醒,意识到混合云将是云计算行业发展演变的重要趋势。比如阿里云一方面拥有自研 Apsara Stack 的私有云产品,另一方面与VMware合作共同提供混合云解决方案;华为于 2020 年整合公有云、私有云部门,统一技术路线,并推出统一架构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华为云 Stack。此外,深信服、新华三、金山云等公司纷纷提出混合云解决方案。
“在我们看来,混合云的实现需要很高的技术壁垒,不是简单的组合拼装,要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数据通路,实现跨云、跨地域的自由迁移。”宓群告诉投资界。
而陈维广坦言,虽然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企业采用混合云,但比例依然偏低。在中国,由于以央企、国企、政府为主的大型客户,对自主运维、数据安全的要求更高,将更倾向于使用混合云。互联网、车联网等IoT设施的存量大,迭代增速快,有更大量的、更多元的需求,这会给混合云市场带来新的增长,而且是指数级的增长。
“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催生一个比海外市场更有潜力的混合云市场,中国市场对混合云的需求可能比美国更大。”陈维广判断。
经纬中国合伙人左凌烨也认为,金融、政府、制造业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上云是大趋势,这些客户在云的投入上也非常大,上云后每年都会有持续的维护工作和扩展的需求,“市场规模是非常巨大并且不断增长的”。
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调查显示,2019年混合云市场规模为197.5亿元。预计在未来几年,混合云市场将快速扩张,成为云计算的重要的一极,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3%。
眼下,这场云之战才刚刚拉开帷幕。正如黄允松所言:“未来,如果青云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我相信云服务行业不会是几个巨头的天下,而会呈现一个百花齐放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