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被提名,但我已经不在乎奥斯卡了

创业
2021
03/18
08:41
亚设网
分享

《少年的你》被提名,但我已经不在乎奥斯卡了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 ciweigongshe),作者王馨婉 编辑石灿,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北京时间3月15日晚,第93届奥斯卡公布入围影片名单,《少年的你》获得最佳国际影片提名。

有人很高兴,有人很愤怒,有人很不解。

前两者的反应不必赘述。一方面,作为一部商业剧情片,电影的成功有目共睹,“戏骨”周冬雨和电影新人易烊千玺的表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另一方面,网络上指责《少年的你》抄袭东野圭吾的声音始终存在,对其原创性的质疑不绝于耳。

而感到不解的人们,最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它?

这个问题,与另一部电影有关——中国台湾电影《阳光普照》。第93届奥斯卡,中国地区共送选了三部电影参赛,分别是大陆的《夺冠》、中国香港的《少年的你》、中国台湾的《阳光普照》。《夺冠》这一类的集体向叙事电影向来难以受到好莱坞青睐,而《少年的你》和《阳光普照》聚焦于个体,更符合西方个人主义的叙事哲学。

在商业性、艺术性、社会意义等方面,两部电影各有亮点,不分高下。从豆瓣评分上来看,《阳光普照》8.5分,略高于《少年的你》8.3分。而在声誉上,《阳光普照》的传播度虽不甚广,但至少未曾遭遇“抄袭”“融梗”的质疑。

由此可见,《阳光普照》落选而《少年的你》入围,势必会引发许多人的疑惑。想要解决这个疑惑,就要从奥斯卡本身讲起。

两部电影,三个关键词

众所周知,全世界有很多电影节和奖项评选,每个电影节在评选获奖影片时都有自己的侧重,例如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会更在意影片的艺术性,其中戛纳偏商业,柏林倾向政治性和社会性,威尼斯则推崇先锋。

奥斯卡的关键词是什么?工业、美国、某种派别。

工业,意味着标准化的电影制作模式,以及可习得的电影技术;而最佳国际影片(也曾叫“最佳外语片”),看名字是奥斯卡专为外国影片设计的奖项,实则中心思想还是“美国”,目的就是要增强外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沟通交流、促进美国电影工业更好地发展——这两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商业的重要性。

《少年的你》故事主线很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遭遇霸凌的男孩和女孩互相救赎的故事,主线剧情和感情线都清晰外显。在商业成绩上,《少年的你》内地票房为15.58亿元,北美票房也达到了192万美元,成为继《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后,又一部开画破百万美元的华语电影。

《阳光普照》讲的是什么呢?一个普通的家庭中,阿文和琴姐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品学兼优,小儿子阿和却捣蛋叛逆,因为一次砍人事件进了少年辅育院。父亲阿文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大儿子阿豪身上,阿豪却选择了自杀。与此同时,砍人事件中的受害者家属不断上门索赔,阿和的女友小玉怀着身孕出现在家门口。在风雨飘摇中,一家人的生活不知将走向何处。

你会发现,《阳光普照》的故事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它涉及青少年抑郁、犯罪、原生家庭等诸多社会议题,影片中父亲与长子、父亲与次子、次子与其朋友之间都有着复杂隐晦的情感——这些元素富有艺术性,但与一般观众的观影需求之间尚有距离,因此,我们很难称《阳光普照》为一部商业片。

至于“某种派别”,就不难理解了。奥斯卡偏爱关注边缘人群的电影,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近三年获得最佳影片殊荣的影片(《水形物语》《绿皮书》《寄生虫》)来看,奥斯卡并不避讳展露自己的倾向,为残疾人、黑人、穷人等弱势群体发声的参赛影片,哪怕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略逊一筹,也更容易获得评委最终的青睐。

但同时,这份“左”的情怀又是相对收敛的、克制的。关注奥斯卡的影迷不难发现,近三年来,每年都有一部或几部呼声很高、最后却未能拔得头筹的提名影片,例如与《水形无语》一起竞争的《三块广告牌》,以及与《寄生虫》同期角逐的《小丑》。前者刻画了一个女儿被奸杀、正义却始终没有得到伸张的绝望母亲,后者则展现了社会对个体的压抑和最终激进的暴动——这些情节是“左”的,也是更加反叛的、令人不安的。

于是,面对它们,主张进步的奥斯卡又轻轻往后退了一小步,选择一个相对温和的落点。

这样一来,奥斯卡提名《少年的你》而非《阳光普照》,就变得更好理解了。《少年的你》反对校园霸凌,关注边缘青少年,主题鲜明,最后的结局归于法治和真情,正确且安全;《阳光普照》的复杂则意味着发散,整体上有对父权制家庭的思考,大儿子阿豪的死体现了对教育体制和评价标准的怀疑,小儿子阿和与哥们菜头的关系,又展现了人性的幽深之处。

深度意味着主题的模糊,模糊指向去口号化,而这并不是奥斯卡想要的那种倾向。

不投缘的华语电影

92届奥斯卡以来,华语影片一直是“边缘选手”。唯一一部入围后成功获奖的华语电影,是第73届李安导演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

那还是2001年,距今已20年。

李安是携华语电影入围奥斯卡次数最多的导演,共有三次,分别是第66届提名的《喜宴》、第67届提名的《饮食男女》,以及最终圆满得奖的《卧虎藏龙》。提名次数与之相当的是张艺谋,对应的影片是第63届提名的《菊豆》、第64届提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第75届提名的《英雄》。除此之外,还有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提名第66届奥斯卡。

而《少年的你》提名,距离上一次华语电影入围奥斯卡,已经过去了18年。

从近年来国内选送奥斯卡的电影质量来看,并不能代表国内电影的最高水平。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虽在国内名利双收,但还无法达到媲美迪士尼和皮克斯的高度。而在各方看来有“奥斯卡面相”的其他优秀国产电影,比如《嘉年华》《我不是药神》等等,却受限于参选电影数量限制,没有获得选送资格。

18年无缘奥斯卡,国产电影质量尚欠火候是一方面,影片选送的诸多限制和权衡是另一方面。但一部好电影即便能够突破这些重围,获奖也绝非易事。让观众最觉得可惜的是陈凯歌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不仅在国内影史上占据着难以撼动的地位,也在国际电影节抱回金棕榈和金球奖两个重磅奖项。

但它最终依然没有被奥斯卡青睐。

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颁给了一部名为《四千金的情人》的巴西电影。据传,陈凯歌当年还去问过奥斯卡评委,为什么《霸王别姬》落选了?评委回复说,《霸王别姬》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但在奥斯卡之前它已经获得过许多大奖,且评委在奥斯卡开始前并没有见到这部电影的宣传,他们认为《霸王别姬》已经不需要奥斯卡来证明自己了,因此最后决定没有颁奖给《霸王别姬》。

即便没有这段小插曲,奥斯卡对华语电影始终兴趣平平,这也一直是不争的事实。西方对东方元素、中国武侠固然有欣赏与好奇,但到了颁奖的时候,往往踌躇不前。由此,最终获奖的《卧虎藏龙》便尤显珍贵。

2001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历史性地获得了最佳外语片的殊荣。这是华语片、也是亚洲电影首次获此奖项。除此之外,《卧虎藏龙》还揽获了当年的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原创配乐。

“这部叙说复仇、荣誉及武功的影片中,李安将两个并行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各有情趣、余味无尽,影片颂扬了诗歌一般的武侠精神,使人在欣赏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体味到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色彩”,对《卧虎藏龙》,《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曾给出这样的高评价。

但不能忽视的是,李安曾接受过多年的好莱坞训练,不少评论家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是李安运用好莱坞工业模式打造出来的。它更像是披着东方文化外衣的好莱坞商业电影。

好在,我们并不需要为华语电影始终难以“讨好”奥斯卡而失落。近年来,许多国内导演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表现大放异彩,例如国内第六代导演娄烨、贾樟柯就颇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欢迎,《地久天长》《大象席地而坐》等优秀华语电影也在柏林电影节获奖,吸引了许多国际目光。

毕竟,在各类电影节百花齐放的今天,优秀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很难被埋没,“只要有实力,哪里都是舞台”。

更需要担心的,似乎是奥斯卡自己。

奥斯卡:当盛事成往事

在创始之初,奥斯卡就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议创立奥斯卡奖的人名叫路易斯·梅耶,他是米高梅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被称为“好莱坞之王”。

因此,以好莱坞为土壤成长起来的奥斯卡,体现的并不是电影艺术的高峰,而是作为世界电影工业高地的好莱坞正在如何发生变化。即便制片人中心制度于20世纪中叶逐步瓦解,好莱坞也没有摆脱浓厚的商业传统,最终形成了与欧洲的导演中心制相似、又兼顾艺术创作与资本运行的导演资本制。

随着大众媒介的崛起,好莱坞扶摇直上,不仅创作了许多优质的商业电影,也打造了一批享誉世界的导演和演员。

这也是为何奥斯卡作为一个美国本土的电影奖项,能让全世界瞩目,甚至成为一年一度娱乐盛会的原因。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模式、美国先进的电影工业、以及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天然优势,几乎人人都看过好莱坞电影,人人都或多或少认识几个好莱坞明星。普通观众不需要懂电影理论、专业技术或产业发展,他们只要在电视上看见众星云集,或是茶余饭后与家人讨论哪部电影会获奖,奥斯卡对于他们的意义就已经完成了。

讲到电视直播,就不能不提及奥斯卡的盈利模式。除了广告合作,奥斯卡的一大收入途径就是出售直播权,价格高达七千万美元,平均每年有将近五十个国家转播。

这意味着:奥斯卡绝不会忽视收视率的重要性。然而,有数据表明,近三届奥斯卡(即第90届、第91届、第92届)是有史以来收视率最低的三届,数据都跌破了3000万。尤其是最近一届,也就是《寄生虫》摘得最佳影片的第92届,收视率仅有2300万——是《泰坦尼克号》那届5700万的一半不到。

收视率的下降,不仅事关电视媒体的衰落,还与美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2016年后,美国社会的裂痕难以弥合,怀有不同立场民众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作为某种派别电影人的集中地,奥斯卡评委们难免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体现在影片评选上,因此在近三届,许多人都很明显地感受到——让一部派别正确的影片获奖,成为了一种抗议,奥斯卡越来越成为学院派电影人发表宣言的阵地。

但有一部分曾经贡献了收视率的电视观众,并不与奥斯卡站在同一战线上。美国保守派的观众,很难再花三个小时坐在电视前,去关注对立派别的狂欢。

到了这一步,奥斯卡的尴尬境况已经显而易见。这一通过商业崛起的电影盛会,却因为社会开始步入没落,这或许是电影人们没有预料到的。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