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OKR管理软件坐上增长火箭

创业
2021
03/30
16:40
亚设网
分享

忽如一夜春风来,OKR管理软件坐上增长火箭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兔赛跑(ID:sv_race),作者王王,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开始研究起OKR。

这种起源于英特尔、成名于谷歌、流行于甲骨文和亚马逊等硅谷科技巨头的绩效管理工具,在最近几年突然大受关注。不仅科技公司纷纷推广OKR工作法,连地产公司、律师事务所甚至公安局等非科技类的组织都忍不住尝鲜。

这种管理理念的流行,也催生了一个火热的市场:OKR管理软件。

研究机构Report Consultant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OKR管理软件的市场规模约为6亿美元;从2019年到2027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15%。据Tech Crunch统计,过去两年中,OKR管理软件一共获得了将近3亿美元的融资。一时间,OKR管理软件百花齐放。

1 疫情催化“VUCA”时代,OKR借风起飞

说起绩效管理,打工人最熟悉的莫过于KPI。KPI全称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业绩指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制造企业走向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应运而生。这套管理方法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目标,层层下发到部门和个人,并且对每个员工的完成情况进行明确考核。OKR也并非新鲜事物。OKR的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它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至1954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目标管理)。硅谷传奇人物安迪·格鲁夫是MBO理论的拥趸。他在任英特尔CEO期间引入并调整了MBO模型,形成今天OKR的框架,并在任职期间带领英特尔转型成全球微处理器霸主。安迪·格鲁夫后来把他的管理思想写进了这本书KPI强调效率、标准,对于制造业等重视程序化、标准化生产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更注重创新突破、人员普遍高知的科技领域,KPI就显得比较尴尬,有时不仅不能有效激励员工,反而成为限制创造力的枷锁,比如闹出“要求研发人员量化每月写X行代码”这样的笑话。相反,OKR从目标管理出发,给员工更多创造和试错的空间,更符合知识密集型的科技公司管理。好比要完成“建设人类火星基地”这个史无前例的工作,在路径不清晰的时候,仅凭老板苦思冥想制定出来的KPI十有八九是不合理的,而打工人还要顶着扣钱的风险战战兢兢地冲KPI。而OKR则是在确定“建成火星基地”这个目标后,而后由大家自由地探索具体如何实现,中途可以修改、调整,直到火星基地建成。因此我们看到,OKR常常是跟科技公司及其颠覆性的产品关联在一起的,比如谷歌的搜索引擎、字节跳动的抖音。不过,仅仅是知名科技公司带头,还不至于让OKR如此“出圈”。OKR能从科技圈火到传统行业、政府机构,与新冠肺炎疫情也密不可分。一场疫情把“VUCA时代”这个词体现得淋漓尽致:上至各国政府,下到三口之家,大到龙头企业,小到创业团队,都处于“Volatile(不稳定)”、“Uncertain(不确定)”、“Complex(复杂)”和“Ambiguous(模糊)”的状态。在此环境中,企业的战略不得不随时灵活调整,部门和个人目标也要及时响应。当政策和局势瞬息万变的时候,自上向下拆解KPI的方式就风险很高,一旦倾注了大量资源的方向失败了,可能会危及企业的生命。OKR这种自下向上的反馈机制,更容易捕捉到变幻莫测中的小机会,并用较小的成本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各国企业的管理方式集中“拐弯”。由此,OKR管理工具受到投资机构追捧。

2 投资人挤破门槛,OKR管理工具炙手可热

时势造英雄,2020年以来,不少OKR管理软件的业务快速增长。

近期最为风光的可能要属Ally.io。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成立于2018年,今年2月刚刚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这样的成长速度和融资规模,对于一家B2B的SaaS企业来说相当惊人。

无独有偶,Gtmhub在今年1月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它也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年轻公司。这两家企业的投资者中,不乏老虎环球基金、Accel、CRV、Insight Partners这样的知名VC。

忽如一夜春风来,OKR管理软件坐上增长火箭

Ally.io的界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OKR管理软件坐上增长火箭

Gtmhub的界面

Ally.io和Gtmhub如此受投资机构追捧,与它们2020年的业绩爆发不无关系。

过去一年,Ally.io业务增幅超过300%;与2019年底B轮融资后相比,Ally.io新增600家客户,收入翻了5倍。同样,Gtmhub在2020年的付费用户增长了10倍,年度合同价值(Annual Contract Value)也增长了10倍。再向前追溯,Ally.io和Gtmhub在2019年的业务增速也十分迅猛。

有连续增长的底气,投资人挤破了两家公司的门。Gtmhub于2020年11月开始计划融资,12月底就筹集了3000万美元。Ally.io更“凡尔赛”了,大部分B轮融来的钱还没花,就被投资人追着又融了一轮,仅仅用了2周时间就筹集到5000万美元。

在国内,OKR管理软件同样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

名声最响的应数飞书。关于飞书诞生的故事,已经传为一段佳话:字节跳动遍寻合适的OKR管理工具不着,于是自己研发,经过2年内部使用后,将其商业化推入市场。再向前看,还有Teambition

这家2011年成立的企业一直在小圈子里颇受好评,直到2019年宣布以1亿美元价格被阿里收购,让不少路人惊掉下巴。

不过,国内尚未出现Ally.io、Gtmhub这样被投资人追着跑的明日之星。飞书靠字节自造血,在钉钉和企业微信的夹缝中艰难挺进;Teambition被阿里收购之后比较低调,大多数吃瓜群众最关心的还是网盘功能。至于北森旗下的Tita、快手旗下的轻雀都没有什么大动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OKR管理软件坐上增长火箭

Teambition原本是在研发管理领域受欢迎的小众产品

3 大同小异?

正在风口浪尖上的OKR管理软件,不仅在资本市场上有相似的命运,产品也大同小异。

从基础功能上看,OKR管理软件必备自定义OKR、关联任务和人员、权限分配、可视化目标关系树、量化进度和结果、可视化看板等功能。各家产品在基础的OKR管理之外,都增添了一些“小心机”。例如,Ally.io的仪表盘功能可以帮助使用者节约做PPT的时间,直接生成美观的汇报图表;Gtmhub则植入了敏捷开发中的常用工具Kanban,方便团队成员了解当前任务的现状。

OKR管理软件的另一道护城河就是整合第三方工作平台的能力。如果员工每天要专门花时间更新自己的各项工作进度,那么大家一定会疏于维护,OKR管理软件也就形同虚设。

因此,各家产品纷纷集成工作中常用的软件,包括Slack、Microsoft Teams等通讯工具,Jira、GitHub等开发管理工具,Hubspot、Salesforce等营销工具。

忽如一夜春风来,OKR管理软件坐上增长火箭

事实上,在整合其他工具方面,这些OKR管理软件也大同小异。Ally.io和Workboard的官方网站上列出了约30种集成的工具,Gtmhub自称集成了超过150种,都覆盖了通讯、会议、项目管理等主流办公软件。当然,每个产品还是有一些独特之处。

例如Gtmhub可以接入Twitter数据,用于关联新媒体编辑的OKR;Workboard接入了高科技制造企业霍尼韦尔的Honeywell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System(MIIS),对工业生产类人员的OKR有针对性解决方案。

产品价格方面,它们都提供订阅制产品和企业版产品两种购买方式。就订阅制来看,Ally.io和Gtmhub的价格差别不大,Gtmhub可选择的价格梯度更多。

从两家企业的标杆客户上,倒是能看出一点发展方向的差异。Ally.io把集成的办公工具平台变成了自己的客户(或者相反),包括Slack、bambooHR、Dropbox、SAP等。除了科技公司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始祖鸟、sherpa这样的服装品牌。Gtmhub则四面开花,客户除了Adobe这样的科技公司职位,还包括法国兴业银行、药企葛兰素史克、家具零售商宜家、传媒公司阳狮等。

目前,市面上的OKR管理工具呈现出比较高的同质化倾向,从功能到界面,并无本质的区别。

因此,我们又看到了“内卷”打价格战的老戏码。仅从官方公布的个人版、小型团队版产品价格来看,Ally.io最低价折合每人每月2.9美元,Gtmhub把最低价定为每人每月1美元;德国公司Perdoo为了抢占市场,宣布对10人以下团队免费;当然还是飞书/Lark最狠,直接全部免费(当然免费版的功能和权益比企业版略少一些)。

4 坐上火箭了,然后呢?

某种角度上,OKR的流行和OKR管理软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用KPI,多数时候只需要知道自己和部门的KPI,几乎不比理会其他部门、其他同事在干什么。

而OKR强调“上下文”、“透明”、“协作”,需要生产和沉淀大量的文档。在协同办公软件不够好用的情况下,企业全员更新和查看OKR非常麻烦。有了数字化办公的基础工具之后,OKR才得以施展它的效力。

当前,OKR管理工具既有市场需求,又有资本助推,看似前方一片坦途,也有诸多尴尬之处。企业改用OKR,是管理和组织模式的调整,涉及到从高管团队到一线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心智的改变,不仅仅是采购一个软件的问题。做OKR管理软件的公司,经常举办关于OKR工作法的研讨会、撰写案例和白皮书,甚至是开设OKR管理培训课、向企业派驻OKR教练,不仅是为了让客户更好地使用自家产品,也是教育市场,把蛋糕做大。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谨慎观望,有些企业带着一头雾水先撸袖子扎进去,有些企业尝试过又退回来,对于做OKR管理工具的企业来说,是无限的机会,也是难啃的骨头。在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这条赛道谁能跑到最后,还尚未分晓。

或许一个思路是带着自己的故事上场。上一个讲出振奋人心的好故事的,是飞书。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