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作者:马慕杰。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又一千亿龙头的大手笔定增落地。
2021年4月1日晚,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方雨虹”)发布了《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下称“报告书”)。根据报告书,东方雨虹确定本次发行价格为45.50元/股,发行股数约为1.76亿股,募集资金总额约为80亿元。
翻看东方雨虹的定增名单,本次发行对象阵容十分豪华,高瓴、瑞银、摩根大通、睿远基金、德弘资本等均赫然在列,可谓是明星云集。
让一众大佬青睐的东方雨虹究竟什么来头?
公开资料显示,东方雨虹成立于1998年,2008年在A股上市。目前,东方雨虹已发展成为一家集防水材料研发、制造、销售及施工服务于一体的中国防水行业龙头企业,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并且,按照市场的普遍定义,东方雨虹可以称得上是妥妥的白马股——不仅业绩优良,股价表现也相对可观。
此次定增消息一出,东方雨虹的股价应声大涨。截止2021年4月2日收盘,东方雨虹市值达1239亿元。
根据报告书,东方雨虹本次非公开发行启动时,联席主承销商共向402家机构及个人送达认购邀请文件。
最终,本次发行对象确定为13家,均在402名发送《认购邀请书》特定对象名单内。这13家认购方主要包括JPMorgan、UBS AG、大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WT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睿远基金、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富达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山东驼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珠海煦远鼎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德弘美元基金管理公司等。
其中,珠海煦远鼎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均为高瓴系,两者合计获配金额共约为16亿元。德弘美元基金管理公司背后为有着“中国PE教父”之称的刘海峰创建的德弘资本,此次获配金额约为20亿元,相比出资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认购对象中还包括两名个人投资者马英与马云根,两者获配金额分别约为4亿元及3.2亿元。公开资料中,双方的具体身份并不可知,只显示两人都来自江苏省吴江市。
定增完成后,东方雨虹的公司控制权不会发生变化,李卫国仍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但德弘资本、高瓴(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JPMorgan将成为公司的前十大股东,持股分别为1.74%、1.21%及1.06%。
据悉,东方雨虹此次非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将用于生产线建设、产品产能扩充、新材料装备研发总部基地和补充流动资金,公司的业务结构不会因本次发行而发生变化。
而引入高瓴、德弘资本等一线PE也势必会助力公司进一步扩张产能。众所周知,高瓴、德弘资本等PE机构均擅长价值投资,在投后方面更是主张与被投企业共同创造价值。
在新基建与新能源产业链上,高瓴早已悄然布局了上下游多家企业。比如重仓国内太阳能多晶硅龙头企业隆基股份,也投资了太阳能电站营运商信义能源,以及硅料、太阳能电池龙头通威股份等。
“优秀的PE投资人必须能为被投企业带来资金以外的增值服务,从供应链提升、数字化管理,到优化管理流程、优化激励机制、协助兼并收购项目,这些都是PE投资者要花精力做的。”德弘资本董事长刘海峰曾表示。
东方雨虹被市场称为“雨中茅台”。
显然,这个标签背后的所指是东方雨虹股价走向的强势。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上市以来,东方雨虹的市值便持续走高。2013年,东方雨虹总市值首次突破百亿,8年之后即2021年,东方雨虹的总市值冲破了千亿大关。
此外,东方雨虹的业绩也在同时持续高增。2008年,东方雨虹的营收为7.12亿元,净利润为4412.39万元;2020年,东方雨虹的营收为217.75亿元,净利润达33.98亿元。这意味着,在12年时间里,东方雨虹的净利润翻了84倍。
在整个防水材料市场,东方雨虹也处于行业龙头地位。根据智研咨询数据,中国建筑防水行业企业呈现四级梯队特征,第一梯队企业为东方雨虹;第二梯队企业为广东科顺、辽宁大禹、山东宏源、深圳卓宝。整个行业形成了以东方雨虹一超,广东科顺、辽宁大禹、山东宏源、深圳卓宝四强的市场格局。
不过,虽然目前东方雨虹的市占率领先,但按照2019年的市占率来看,这个数字只有12%。换句话说,国内的防水行业依然正处于一个产业集中度较低且市场竞争不规范的欠成熟阶段,呈现“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
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尽管政策约束不断规范以及环保治理趋严压缩了小企业生存空间,但中国防水材料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我们认为,我国防水行业市场规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朱冬青也曾指出,希望有更多的规范运作、有技术装备实力的企业能够进入防水行业,来进一步改善行业生态,提升行业的集中度。
“防水企业应充分认识后疫情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充分把握政策和市场的有利机遇,继续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那些大中型企业应关注智能制造、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两化融合趋势,推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持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朱冬青表示,到“十四五”末期,行业还会增加五到八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