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过蝈,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01 边际效用递减下的“内卷”
内卷,是当下的热词,伴随各种焦虑甚至抑郁。关于内卷,有一个学术说法:
1963年,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印度尼西亚做田野调查时发现,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岛,人口没有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而是不断地投入到有限的水稻生产,导致农业生产内部精细化。
格尔茨将这种现象称之为involuton,即内卷化。
1985年,中国社会学家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引入了“边际效用”一词来界定内卷化——边际效用持续递减的过程,即“没有发展的增长”。
当各行各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长就开始缓慢,开始存量博弈,甚至零和博弈。博弈中把不少公司、个人锁死在某个低水平的固定环界上,周而复始。这就是内卷。
若仔细研究,还会发现内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02 内卷的“五部曲”
第一步——求规模求速度,高周转换高增长
高周转不仅仅是房地产业的专有名词,它几乎适合各行各业。尤其是TMT行业,也就是电信、媒体和科技行业(Telecommunication, Media&Technology),这些公司的节奏都很快,薪酬高,但淘汰率也很高,更适合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在这种新型行业的主导下,我们的经济开始变成一台永动机,每个人也要成为永动机。用尤瓦尔·赫拉利的话说——“如果想解决问题,可能就需要拥有更多;为了拥有更多,就要生产更多。”高科技、互联网正符合更多、大规模的垄断特征。哪怕传统行业,多少也会和TMT合作对接。因此各行各业的速度都在加快。
第二步——人员大扩张,分工再度细化
伴随行业高发展,是各大企业的人力扩张。有一些本来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种需要几个人完成,大家分工再度细化。
分工的过度精细化,又导致部门、岗位之间壁垒加重,而且有些岗位是“为细分而细分”。以笔者熟悉的房地产案场策划岗为例,十年前,一个案场只需要一名策划,负责对接广告、制作、活动等等相关企划推广事务。现在要求5~10人不等,各自有不同分工,有对接制作印刷岗位,有活动组织岗位,甚至还有专门的费用、流程岗,市场营销本身就是跨界性的工作,如此细分虽然短期提高了效率,但其实并没有长期价值。并且岗位越细分也越容易被取代,后续很难转型。
第三步——增长遭遇瓶颈,企业内卷
当行业规模一旦壮大,门槛也随之降低,行业的竞争开始加剧。企业之间开始比拼PK,好的企业,拼产品、拼创新、拼服务,但大部分公司拼的还是价格,比谁点数低,成本低。大部分的竞标,商务都比技术重要,最后都是价低者胜。在这轮内卷中,活下去的公司,不是创新的公司,不是有品质的公司,往往是最能控制成本的公司。
第四步——成本控制极致,人员内卷
公司要控制成本,放缓晋升,停止加薪,甚至出现裁员。就像前文说的TMT行业,高节奏、速度快。这时员工与员工之间陷入内卷,中层领导年龄偏大、性价比较低,如坐针毡岌岌可危,他们只能压制下面的初生牛犊,要么少招人,要么少给机会。底层的新进员工自然不满,但工作不好找,也只能忍气吞声,然后每个人都在996,但很多只是“装出很努力的样子”。
第五步——勇敢者出走,行业重塑
内卷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些勇敢走出来的人和企业。去创新、转型去提供一些新产品、新服务,这就是不破不立。有些企业增加了新的业务板块,有的则去别的城市开拓新机会。
个人也是如此,笔者身边不少“房产营销人”也纷纷转型,有些去做了媒体、有些去开活动公司,还有人干起了新零售。凭借多年在职场上的积累和人脉,也开拓出自己的天地。
所以这个“内卷”过程就是如此五步:高增长、高扩张——分化精细化——增长瓶颈、企业内卷——成本控制、人员内卷——勇敢者出走,行业重塑,迎来新机遇。
03 如何面对内卷
对整体经济而言,无所谓卷不卷,因为增长还在持续。但是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可能就身心疲惫、“亚历山大”了。我们该如何面对内卷呢?
1、需要极其清醒的认知,了解自己,了解行业
认知让我们迫切且及时地了解行业趋势变化,对所在行业里的环境和地位有清晰的定位,更要对手上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有一些人自认为很了解行业走向,说起来头头是道,也紧随趋势选择性跳槽,去一些所谓“风口”上大扩张的公司。但往往因为不了解自己,和企业文化并不合拍。两三年跳一跳,结果一路走低。
也有一些人很了解自己,但缺乏大局观。无法走出舒适区,重复性劳动了很多年。好几年前,笔者有一个做楼盘策划的下属,去某房产公司作了“费用专员”,理由是“从乙方进了甲方”。她在意的是“甲方”这个“身份”。自然也有道理。
但这个“甲方费用专员”是干嘛的呢?其实是一个介于营销、财务之间的角色,大部分工作和时间是在上报和走流程。这样的工作太过末端精细,后面很难转型。每家企业的流程又都不一样,一旦换工作,前面的经验也很难用上,职业道路非常狭窄。
但对于一个新人而言,虽然是“乙方策划”,只要多干几年多做几个项目积累经验,反而转型机会多,前途广阔。
还有一些精细化的末端岗位,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有公司因为PPT排版不好看,特地招了个“PPT专员”——专门负责排版设计、配色、动画。PPT好看是好看了,但这样的工作内容真的需要一个特定的人来干吗?
PPT好看与否跟接到项目之间,远隔千山万水。如此“锦上添花”的岗位在企业寒冬期,危机也是最大的。
所以,我们要清晰认知自己手上的工作——我们做的是“锦上添花”,还是“不可或缺”?
在房地产领域,建筑工程是“不可或缺”,投资融资是“不可或缺”,楼盘营销只是“锦上添花”。如果你从事的是“不可或缺”的工作,那么重要的是把专业做精做深;如果你从事的是“锦上添花”的工作,也无法转型去“不可或缺”的岗位,那么就要做一朵奇葩,有专业更要有特色,因为同质化分分钟就被取代!
在三产服务业主导的现代经济下,大部分服务工作都是“锦上添花”。服务业,本身就是品质、特色重于规模的行业。
所以,如果你从事服务业,如何面对内卷?就是做一朵有“特色”的“奇葩”!——也就是与众不同,有专长,有特色。
很多人会对“有特色的奇葩”感觉刺耳,因为东亚的教育一直让我们恪守纪律,做好孩子,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精做深做到顶流与头部。
我们把小孩送去985、211就读热门流行的专业,期待他们长大后去大厂或者考公务员。这种教育的本质,其实强调了一种“同质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前提——大家的分工、专业技能都差不多,在相似重复的岗位上努力做到最好,就是所谓“领导者策略”。
但笔者要说的是另一项策略,就是“差异化策略”,就是有自己的特色,和别人不一样。“领导者策略”是人有我优,“差异化策略”是人无我有。前者是在已有的领域里做到最好,后者是在红海里杀出蓝海。
但什么是“人无我有”,又要有什么呢?这就是笔者要说的以下第二点。
2、复合相关的能力,抵抗过分精细化分工
复合相关的能力——要有和专业横向纵向相关的技能、能力,来抵抗过分精细化的分工。比如前文讲述的费用岗、PPT专员岗之类过分精细、末端的工作。
复合相关的能力,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你的特长正好补强了团队的不足!比如你是做销售的,团队里没人会写作,你擅长写作,就是你的复合优势;你是做自媒体运营的,大家多多少少都会写点,但你不光会写还擅长讲,擅长上镜表演,也是你的复合优势。
拥有复合相关能力的前提还是要有清醒独立的认知。因为你要看见团队的缺失,然后去补强,再去打磨。光是“看见”就很不易。因为社会化大分工,让很多人大部分的职业时间,都锁定在某个行业的某项环节里。他们既无法看到行业的全貌,也不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意义,更无法培养、提升自己上下游环界之间的能力。
这种过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一方面极大提升了经济效率,但另一方面也让人们陷入了异化。异化,才是内卷的真正根源!
04 和“内卷”的抗争
西方著名的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用“单向度的人”来评价后工业化系统中的人们。他的哲学思想里提到了,在一种“技术集权”式的社会,社会是一台大机器,人与人之间很少是有血有肉、丰富情感的关系,而是机器内互相配合的零件与齿轮。
人们在其中工作、生活,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成为机器中的螺丝钉。而这台机器是自动运转的,甚至不受任何一个企业、行业、城市乃至国家的控制。让人要逃离都无处可去。只能在这台机器上奔跑、运作。
生活上被很多商品堆砌,精神上被很多影视、流行文化所填满。人越来越失去真实的自己,人和人的关系也愈发表面虚假。马尔库塞称之为“单向度的人”,马克思则称之为“人的异化”。
在这样发达的后工业时代里,我们把生活、教育、社交甚至自己等方方面面都在商品化、工具化。工作生活中,我们要营销一个“人设”——这是对自我的商品化;学区房、补习班、兴趣班就是对教育的商品化;天价彩礼、有房有车是对婚姻的商品化。
哪怕像艺术、音乐、体育人们天然会感兴趣的美好事物,要么成为孩子考试加分项,要么是未来的技能工具储备,而不再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逸情志趣的手段。
这也是马尔库塞所谓的“工具理性”——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到目的的理性,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作为生存的目标。如果说“人的异化”是内卷的根源,那么“工具理性”则是为内卷提供了一套心安理得、逻辑自洽的价值观体系。
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所以,
真正抵抗内卷的,不是人和人的竞争。而是警惕、避免我们把自我、生活、工作都沦为商品和工具。
真正抵抗内卷的,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兴趣、热爱和探索欲。
这些都要远远大于工具和技能。而且过分强调工具技能,更可能让人丧失了兴趣,难以坚持。
笔者曾在一篇关于考古爱好的文章中写到:“是爱好,而不是金钱,才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财富,抵抗生命的无常、孤独和起伏。尤其在境遇不佳的时候,是兴趣爱好重新滋养、修复我们干涸受创的心灵,给我们再出发的能量和勇气。”
在内卷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热爱和勇气,需要真实温暖的人际关系,需要一颗时刻在路上的“勇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