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时趣研究院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还记得去年11月的钟薛高水饺吗?不记得也没关系,今年钟薛高又开始力推家庭甜点了……
3月底,钟薛高发布了两款名为“杏余年”和“芝玫龙荔”的新品,不同于钟薛高擅长的雪糕类产品,这两只新品属于家庭甜点,属于糕点甜食品类,因此也被称为“钟薛高的糕”。
图片来自钟薛高品牌海报
产品细节我们不做过多赘述,根据钟薛高以往的品牌调性,两款新品都是属于消费升级的高端定位,但从新品推出可以看出,钟薛高一直在谋求品牌和产品场景的扩张,在“重新定义雪糕”之后,钟薛高如今企图将产品线延展至甜点品类。
事实上,以钟薛高为代表的新消费企业都存在类似的品牌痛点,通过垂直品类实现传播破圈之后,下一步需要寻求品牌的场景破圈,以获得进一步的商业影响力。钟薛高如此,完美日记、元气森林、三顿半、蕉内等等品牌都是如此,然而这场战役并不轻松。
钟薛高的成名之路
钟薛高的破圈之路始于爆款单品的社交化传播,当年钟薛高凭借一款只卖一天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一炮而红,在当时的市场上,这支雪糕的价格突破了天际,达到66元一支,比哈根达斯更贵。2018年双十一,仅成立一年的钟薛高便实现了天猫冰品销售类目第一名的成绩。
冰品在我国居民消费中并不属于大容量市场,长期凭借薄利多销的方式进行市场铺盖,常规冰品的价格带也常年居于5元以下,甚至不少产品在过去数十年中仅轻微涨价,明显跑不过通货膨胀。
图片来自钟薛高品牌海报
因此钟薛高推出66元雪糕时吸引了大量关注,并带动了冰品行业的消费升级。此后,咸蛋黄雪糕等冰品升级产品层出不穷。根据钟薛高的官方介绍,“钟薛高”这一怪异品牌名的含义便是“中国的雪糕”。
根据时趣洞察引擎2021年2-4月对钟薛高关键词的数据监测也不难发现,大多数的联想关键词依旧集中在“雪糕”、“冰激凌”、“冰糕”,以及各种口味关键词上,大众品牌情感倾向也比较正面。
图片来自时趣洞察引擎
可以发现,钟薛高确实找准了切入的品类,并完成了自身在冰品行业中的品牌占位,甚至于说,打开了高端冰品品类的市场容量。
雪糕成功之路能复制吗?
从长远发展来看,钟薛高显然不能仅仅死守住市场空间有限的冰品市场,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品牌品类扩张,钟薛高首先选择了“速冻水饺”这一品类。
选择这一品类的理由很简单,速冻水饺与冰淇淋雪糕同属于冷链产品,在供应链、冷链物流上有可复用的资源,并且按照钟薛高当时对外的说法,二者都属于抢占家庭冰箱的场景,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类的衍生也是顺畅的。
值得注意的是,钟薛高并没有用主品牌名进行速冻水饺的品类延伸,而是新建了一个名为“理象国”的水饺品牌,同样定位于高端消费升级产品。
图片来自理象国品牌海报
延续了钟薛高的高端定价策略,在京东旗舰店中,理象国16只猪肉白菜水饺售价42元,16只鸡丝松茸水饺售价则高达98元,平均算下来超过6元/只,这可以说再一次地突破了行业价格天花板。
但从结果来看,理象国并未取得当年钟薛高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交热度。从时趣极速洞察引擎对“理象国水饺”的分析来看,品牌在各个平台的热度逐渐走低,而其天猫官方旗舰店的粉丝数也不到40万,而钟薛高的店铺粉丝超过了180万。
图片来自时趣极速洞察引擎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在于品类场景的差异。
雪糕品类适合社交分享传播,有社交货币的属性,在晒单-关注-购买的链条中形成正循环,且能够达到品效合一的营销效果。但水饺产品更加偏向于功能实用属性,难以激活社交化的裂变传播,因此也就更难通过营销传播来撬动市场份额。
此外,水饺作为主食是一个高频产品,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因此高价会筛选掉大量潜在用户。从电商平台以及社交平台的用户反馈来看,不少用户确实认为理象国的水饺定价较高,购买更多用于尝鲜。
钟薛高甜品到底能不能成?
如今钟薛高通过主品牌拓展甜品品类,被认为是雪糕甜品化策略。从业务上来说,甜品消费一来受季节影响较小,可以补充冰品的季节波动;二来也能够常被在家庭或办公场景中,实现更多维的场景抢占。
但问题在于,钟薛高品牌的甜品化策略,到底能不能成?
当然,我们只能初步做一些预判,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品牌发展趋势。从用户的关键词联想上来看,钟薛高扩展甜品在用户认知上并无太多障碍,甚至也可以强化钟薛高的品牌印记。
根据时趣极速洞察引擎对钟薛高品牌的数据监测,钟薛高的营销关键词大量覆盖各种口味、原料,这些过往的营销投放都能被甜品品类所吸收复用。
图片来自时趣极速洞察引擎
而在甜品的用户场景中,甜品本身的可晒性、分享性并不低,不同于水饺品类的“一人食”性质,甜品可以作为下午茶场景中的社交润滑剂使用,这也给予了产品破圈的更多机会。此外,钟薛高以前积累的便利店等渠道、原材料供应链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复用。
对于钟薛高来说,甜品市场或许将是关键的一战——雪糕冰品市场已经逐渐见顶,企业需要找到第二曲线和新业务模型。这也是当下大量新消费品牌在完成从0到1之后,实现从1到100扩张的难题所在。
可以发现,尽管新消费品的赛道各不相同,但新消费品在品牌扩张、品牌发展上的困惑却非常类似,流量红利消失之后,集中开始发力品牌建设,成为新消费品牌不约而同的标准动作。其实,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若能早些开始进行品牌构建,在未来商业竞争中便就多了一分竞争优势。
本文素材和导图均来自网络
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