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苗弋,编辑:吾人。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不久的将来,资本市场或将迎来又一家相关概念的人造肉巨头。
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人造肉巨头Impossible Foods计划在未来12个月通过IPO或与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的方式寻求上市。
据融中财经了解,Impossible Foods迄今已在一级市场融资15亿美元,在Impossible Foods背后,站着比尔·盖茨、网球明星塞雷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和说唱歌手Jay-Z等名人,及淡马锡、李嘉诚的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s)、美国科技风头Khosla Ventures等知名投资机构。
Impossible Foods最新估值可能在100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655亿元)甚至更高,远高于其在2020年最新一轮融资时的40亿美元估值。
在较为成熟的美国市场,目前有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及Memphis Meat、Mosa Meat、Modern Meadow等多家人造肉企业。Impossible Foods的主要竞争对手Beyond Meat于2019年5月2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是首家上市的美国人造肉巨头,目前BeyondMeat股价较当初发行价高出4倍有余。
在国内,也有星期零STARFIELD、新素食、珍肉、珍子未来等几家初创公司。
而在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几乎主流的VC机构也都在关注这个档口。高瓴曾投资了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经纬中国领投了本土植物肉品牌星期零的天使轮投资,又在A轮持续加码。拼多多黄峥辞任董事长后,与创始团队设立的繁星基金,向浙江大学捐赠 1 亿美金用于脑认知、人造鱼肉等的研发……
若Impossible Foods成功上市,势必引爆又一波人造肉关注高峰。
Impossible Foods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红木城的食品公司,严格来说,Impossible Foods也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Impossible Foods创始人Patrick O.Brown学术背景出身,先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医学学士和博士学位,也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在博士后期间,Brown与同僚一起发现了逆转病毒机制,2001年,为了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解决科研信息不平衡的问题,Brown还参与创立了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为科技人员和医学人员提供免费的文献存取平台。
2011年,Brown招募了一小队科学家,希望寻找一种方法,能够人工制造出在口感和外观上都与真实肉类无异的素食肉。
为了赋予素食肉真实肉类的味道,Impossible Foods采用了含有丰富血红素的大豆根作为原料。通过大豆根、小麦、椰子油等植物原料制作出“肉类”和乳制品,制作过程中不需要用到任何动物制品,为了制造出以假乱真的“假肉”,Impossible Foods的科学家们同样再现了动物肌肉中一些关键的特征,如脂肪、结缔组织等。
2016年到2017年间,ImpossibleFoods都只在加尼佛尼亚和新泽西州小范围的供应产品,并且不对零售店供货。
小试牛刀后,Impossible Foods决定扩大产能。2017年9月,在获得淡马锡控股领投的新一轮融资后,Impossible Foods在加尼佛尼亚奥克兰启动建立第一个大型工厂,以期将月产能提高到100万磅。
近年来,Impossible Foods生产的人造肉走进了普通大众的餐桌,近年来,与汉堡王、迪士尼等公司均建立了合作。
2018年-2020年,淡马锡基本每年一轮继续押注。同时还新进长和系创办人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Horizon Ventures)、Coatue、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 、XN等机构。
2020年3月,Impossible Foods获得5亿美元F轮融资,8月又获得新一轮2亿美元G轮融资。自2011年成立以来,公司融资总额已达15亿美元。
其实早在去年8月Impossible Foods完成最近一轮融资时,Impossible Foods时任首席财务官David Lee曾对彭博社透露过IPO计划,表示不会放弃任何战略选择。
此次上市途径可能是通过传统IPO,也可能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的途径,在收到超高估值的报价后,Impossible Foods已与财务顾问开始与SPACs公司的谈判。
另外,消息称,Impossible Foods不排除会进行另一轮私募融资。Impossible Foods 方面目前对此拒绝置评。
不管直接上市,还是进行Pro-IPO融资,都说明Impossible Foods上市进程已箭在弦上。
Impossible Foods表示,2020年,其植物肉汉堡的零售点已经从150家增至逾2万家。
为了加大产品在零售渠道的推广力度,今年2月,Impossible Foods将产品在美国食品杂货店的建议零售价下调了20%,以期与真正的牛肉展开竞争。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都希望能够在2024年之前,让价格下降到与真牛肉持平。
目前市场上人造肉的技术主要分为植物基和动物基两种,技术比较成熟的是植物基路线,不使用动物原料,主要以大豆、豌豆等植物为原料,从中分离出植物蛋白和纤维,再以加热加压冷冻等方式,将植物蛋白重新凝聚成类似肉类纤维结构的物质,然后再辅以植物油、香精、色素等,制成具有不同营养价值和口味的植物肉产品。相比中国传统素肉制品工艺更为复杂,与真肉口感相似度更高。
Impossible Foods及Beyond Meat都是基于这个路线。两家公司1磅人造肉的价格均在12美元左右,仅略高于真肉。
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的核心技术在于,其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动物产品,然后从植物中选择特定的蛋白质和营养素,以再现特定肉类产品的体验和营养。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酵母生产豆血红蛋白,模仿肉类的血液元素,让肉很红且有血腥味,使产品具备动物肌肉中脂肪、结缔组织的关键特征,口味和形态与真肉更加相似。
2019年,Impossible Foods创始人兼CEO帕特里克·布朗(Patrick O.Brown)曾提到,希望与潜在合作伙伴在中国内地种植、生产、销售植物型人造肉产品。
2020年9月,ImpossibleFoods生产的人造猪肉柳汉堡开始在香港星巴克销售,这也是该产品首次在美国以外的地区销售。
但因Impossible Food生产人造肉的血红蛋白,有转基因成分,目前还无法进入大陆市场。
与植物基人造肉相比,动物基人造肉本质上是肉而非植物,先从动物真肉中提取出少量全能干细胞,然后以细胞增殖的方式获得肉类的技术,但技术难度较高,成本也更高。
而制约动物基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就是血清成本,血清为肌肉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可促进细胞的自然复制,但目前的血清成本还远高于鲜肉价值,导致动物基人造肉缺乏价格竞争力,无法量产。
此类动物基的代表公司有Memphis Meat、Mosa Meat、Modern Meadow、Eat Just 等。
2020年12月,美国食品技术初创公司Eat Just 基于细胞培养而成的 “人造鸡肉” 获得新加坡监管机构的批准,成功进入新加坡市场,成为全球首个对于动物细胞直接生产的、可安全食用的、真实的、高质量肉类的监管批准。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光宏此前曾指出,让细胞培养肉的成本从每克300元降到3元甚至是三毛,才有可能走上餐桌,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到10年。
人造肉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有出于宗教文化、爱护动物考虑,也与环境保护与追求更健康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真肉的良好替代产品。
畜牧业释放的温室气体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据联合国统计,饲养牛羊等家畜释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排放量的15%。与动物制品相比,制造同样数量的人造肉产品要环保的多。
2019 年,Impossible Foods 与可持续发展咨询公司Quantis 合作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与同样规格、最环保的牛肉产品相比,其首个产品Impossible Burger 的供应链能减少87%的用水、96%的土地使用以及89%的温室气体排放。
此前,Beyond Meat 在招股书中介绍,与饲养动物的能耗相比,批量制造人造肉排放的温室气体可降低90%,同时土地使用量减少了93%,水资源消耗减少了99%,能耗减少了46%。
有研究表明,人造肉的另一个好处是,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将更有益处。肉类替代品原料来自于植物,可以通过配比使其含有较低的脂肪、胆固醇、饱和脂肪酸,避免动物在饲养、屠宰过程中的添加剂滥用、病菌感染等,如常见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疾病的产生。
此前,牛津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到2050年,含有较少肉类的健康饮食可以预防全球每年510万人的死亡,无肉蛋白质产品不再局限于相对狭窄的消费群体或素食主义者。无论是植物肉还是培养肉,其发展潜力很强。
目前国内植物基市场的玩家有三类,一是如星期零等创业公司,二是如金字火腿等传统食品类制造商,三是以beyond meat为代表的国际巨头。
Beyond Meat 上市后,人造肉”概念在二级市场已被爆炒过一波。而在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几乎主流的VC机构都在看这个行业。
在中国内地,植物肉创业公司“星期零”在2020年即完成了三轮融资,融资总额上亿元,投资方包括光速中国、经纬中国、愉悦资本、云九资本等,成为目前国内融资金额最高的“人造肉”初创企业;2020年年初,珍肉接受了来自纽约专注替代蛋白的BIV(Big Idea Ventures)的种子轮+融资,BIV的出资方包括在造领域持续布局的泰森风投,淡马锡和布勒集团等;2020年12月,国内第一家“细胞培养肉”生产研发平台南京周子未来获得经纬创投2000万元投资。
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每年将以1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而中国2019年植物基人造肉市场规模为70亿元,增幅22.6%,预计2023年将达到130亿美元。
多重因素正推动人造肉这一新兴市场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