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2.0时代”:“烧脑”,不烧钱?

创业
2021
04/29
10:39
亚设网
分享

共享单车“2.0时代”:“烧脑”,不烧钱?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向善财经(ID:IPOxscj),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烧钱似乎成为了风口行业最主流的竞争方式,以烧钱打压对手,从而争得市场主导地位,随后通过调整客单价等手段思考盈利,从而“站起来”。

美团、滴滴皆兴于此,然而在共享单车赛道上,ofo与摩拜这两张“头牌”,却在一战过后,一家“亡国”,一家易主,前者彻底告别市场,后者则由美团收购。作为后来者哈啰在这场鹬蚌之争里,成为了最大赢家。

不过哈啰想要称霸这一赛道并非易事,有需求、有市场,深度参与这场“一战”的幕后玩家滴滴、美团没有放弃,美团单车、青桔单车迅速扩张,新的三足鼎立局面在稍事休整后立刻形成了。

巨头重拾烂摊子,抛出战略价值“烟雾弹”?

谈共享单车“二战”之前,让我们再复盘一下战事的更迭。

滴滴方面,其实从ofo的C轮开始,滴滴便成为其最大投资人,蚂蚁也曾对其有过投资,ofo创始人戴威曾多次表达,程维是他的贵人。然而,这份贵,如今看来,似乎终归是错付了,滴滴孵化了青桔,蚂蚁有着哈啰,ofo的执拗让自己成为一块烫手山芋,在情怀与利益面前,成为了历史。

美团方面,相较于“弃子”ofo,摩拜的命运好了许多,事实证明,于创业公司而言,共享单车的烧钱需求超出了玩家们的想象,巨头只得亲自下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美团于2018年4月,以2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拜,在收购摩拜后,美团的举动似乎有些耐人寻味,“小红车”统一刷黄漆,摩拜摇身变为美团单车。

共享单车“2.0时代”:“烧脑”,不烧钱?

在向善财经看来,企业拥有强战略意图业务,新业务可以当做流量业务。企业拥有强生态体系业务,新业务则可以当变现业务来做。

从滴滴的整体业务来看,其拥有网约车、专车等强战略业务,拥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共享单车业务短期内则可以放在主做流量上,其坚持要在共享单车赛道分一杯羹,也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出行业务版图,如果把出行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纳入囊中,滴滴在出行市场上,便拥有了更全面的话语权。

滴滴两轮车事业部总经理张治东在2020年8月13日青桔单车媒体开放日上称,相比于盈利,滴滴给青桔现阶段设定的目标是抢占更多用户和市场份额。这也可以看出青桔单车对滴滴而言,短期内的目标绝非盈利。

在这样的战略下,滴滴着实杀出了可观的活跃用户量。据易观《2020中国共享两轮车市场专题报告》,青桔单车以3491万活跃用户排名第一,哈啰出行以3153万排名第二,美团单车有一定差距,以2264万排在第三。

对于美团而言,王兴曾提出过“无限游戏”,在美团的本地生活版图中,用高频场景导流的业务丰富多样,尤其是上市之后,来自各种维度的压力大,因此共享单车的业务定位会更偏向变现业务。共享单车作为一个相当高频的应用,一方面对美团的战略打法颇有价值,另一方面,这是完善自己本地生活版图的必要一环。

王兴也确实曾在2019年12月表示,出行业务短期内的优先任务是减少亏损,创造战略价值,而非获得市场份额。

也许是收购了摩拜配额相对富足,美团在之后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大规模出手。不过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在哈啰、青桔的迅猛扩张下,王兴的话像是成为了一颗烟雾弹。

从2020年4月疫情稍有稳定,美团便发起了“突击战”,疯狂投车。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团曾发动了“百日大战”,欲在100天内集中投放200万辆电单车,据统计,这一数量超过了滴滴电单车前三年的投放总量。

美团的“奇袭”,滴滴的猛攻,最年长的哈啰自是按捺不住,在曾经的ofo、摩拜大战中,哈啰的烧钱能力无法与之抗衡,便更加精耕细作,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这使得哈啰的主场更加下沉,在多年沉积后也更加稳固。

继承这一打法,哈啰继续开辟下沉市场,在2020年7月,哈啰更是将网络铺到了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

硝烟再次弥漫,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曾经的1元一小时到现在普遍的1.5元半小时,共享单车“2.0时代”,确实比“1.0时代”贵了不少,这也意味着,玩家们相较于曾经的旷世之战,变得更加理性。

价格战在一定程度上回归理性,共享单车的同质化严重,市场瓜分完毕,故事似乎就要停下,为此,大家不约而同向着另一个方向发起了冲刺。

单车“插电”,下沉趋势里的新盈利模型?

据艾媒咨询,预计2025年共享电单车投放车辆将超过800万,2019年到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1.4%。2020年仅美团“百日大战”的一波迅猛攻势就把电单车推到了聚光灯下。

共享单车“2.0时代”:“烧脑”,不烧钱?

其实共享电单车并非新话题,早在2017年,摩拜、哈啰就先后推出电单车产品,滴滴也推出过“街兔”电单车,发展被搁置的原因大抵两方面。

一方面,在当时监管仍有空缺,较于共享单车,电单车资产模式更重,运维更加复杂,综合风险更高,另一方面,当时摩拜、ofo的共享单车大战正在巅峰时刻,精力无法更多分散。

庆幸的是,2019年4月,被称为电单车“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然而,一二线城市在此方面的监管仍不松口,下沉市场则实实在在热闹了起来。据艾媒咨询,2020年三线及以下城市共享电单车用户占比达到了70.8%。

共享单车“2.0时代”:“烧脑”,不烧钱?

青桔单车曾表示,“在未来的规划上,在低线城市,考虑到当地的公共交通体系不是很发达,我们会采取相对大电池、高续航的电单车来解决点到点的通行问题。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我们还会投放一些小电池的电助力车,来作为公交接驳和中短距离出行的补充。”

在单车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电单车作为其优质补充产品,势必成为下一阶段玩家们的香饽饽。

在向善财经看来,电单车的直接优势在于拥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虽然单车的单用户成本低于电单车,但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以车均单为3计算,每辆共享单车日毛利约为9毛,共享电单车约为2块,是前者两倍以上。综合考虑到下沉市场的使用场景,3-10公里的需求下,起步价+时长费,盈利模型也的确优于单车。

对市场来说,电单车市场竞争力同样是强于单车的,毕竟是在代步工具这一场景下,“插电”和“不插电”,用户体验差别不言而喻,如果价格方面在后期能够控制出色,对品牌的引流竞争力也会是一个质的提升。

共享单车目前从生产到投放再到运营,普遍存在着同质化严重,难创新,没有护城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三巨头并进,烧钱似乎成了伪命题,反正谁都烧不死谁,场面一度尴尬。

电单车走到聚光灯下,也许能够给玩家们带来一份相应的思考。

共享单车的“二战”,“烧”点什么呢?

就目前来看,往后会是哈啰、美团、青桔长期并存的局面,为什么这样说呢?

滴滴、美团家底夯实,共享单车业务仅是一环,值得重视但远达不到要去为之拼家底儿的地步,哈啰同样深谙这样的局势,目前其正在发力布局顺风车和本地生活领域,从而寻求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自然没谁希望走共享单车曾经的老路。

这其实某种程度上,正像如今的国际形势,大国都有核,想要抗衡对手,能做的不是外扩,而是内修,这对于共享单车三巨头一样适用。

因此,在向善财经看来,对于烧钱失灵的共享单车赛道玩家们,修筑护城河尤为重要。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可以从产品、运维等方面入手,摆在面前的一个趋势正是智能化。

就产品的智能化而言,可以从安全性,便利化,高效化等方面入手,比如哈啰针对单车和电单车分别推出的新车型“白鹿”、“云骑”,形成自己的智能产品矩阵是一方面,在拥有了技术加持后,哈啰更是乘风进军新赛道,开始自己制造电动单车。

以智能化赋能行业,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解决行业痛点,这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端,要知道共享单车这种重资产模型,产品成本,运营维护成本都相当高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运维,在产品更具竞争力的同时,也能给到重资产模型一个减负。

2020年8月,青桔正式对外公布“青桔智控中心”,通过青桔单车与电单车上配备的北斗+GPS双模式高精度导航定位,不但可以实现“定点还车、入栏结算”,并且可以结合大数据管理,实现日常的智能调度运营和优化车辆调派的功能。

青桔的相关业务负责人为此对外透露,“青桔智控中心”依托于滴滴出行数据和AI计算平台,构建出青桔在城市中短途出行需求的智能预测能力。

举个例子,在曾经,大家都盯上了“最后一公里”,各大品牌云集地铁口,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另一方面,其他区域在共享单车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长尾效应,尤其是建筑工地、居民楼等地,用户不如地铁口集中,但基数大,有需求。就比如共享单车用户中,农民工是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却往往被最后一公里的惯性思维忽视。

据一些媒体报道,部分农民工为了随时有车,曾出现过把共享单车搬进工地,另外上锁等现象,这无疑是对其他用户不公平,在App端地图找到单车,到实地却发现车被上锁扑个空。其实客观来看,于农民工而言,这也实属无奈之举,需求大,供给却不足够,只得出此下策。

若是共享单车企业能够以智能数字化赋能运维,精准投放,能够大大优化诸如此类的资源分配问题。

由此看来,共享单车2.0时代,让“烧脑”取代曾经的无脑烧钱模式,行业也能够趋于一个良性发展态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不能够背离初衷走向“智障”。一位某市交通执法人员曾对向善财经表示,在某指定停车点,大量某品牌共享电单车还车用户把车停在马路中央扬长而去,问及原因得知用户还车时手机显示未到指定区域,将车挪到路中间才能避免因此扣费。

划分区域让用户精确还车本意是让用户停车规范,既能够提高运营效率,同时也让城市管理更方便,但实际结果却本末倒置。

类似问题在知乎也有人提出,如果说这仅是个例,但若是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相关投诉,投诉量并不少,足以说明这样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不单单是此问题,无法还车、误扣费等诸多由智能引发的问题同样存在。

可见目前电单车痛点还是很多,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一场时间争夺战,谁能够更快地打磨出综合性最优良的产品,摸索出效率成本最优的运维模式,谁便最有可能打破现在的尴尬局面,提前笼络用户心智,站到龙头位置。

中国共享单车曾给世人带来了一份教科书级的泡沫经济案例,在这样的教训面前,玩家们回归了理性,接下来的故事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