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虎嗅,作者:张家豪。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自打 2019 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亮相开始,鸿蒙就承载了外界太多的期待与质疑。在消费者业务受挫后,系统、生态、平台,就成为了华为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方向,而鸿蒙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你从新闻中会看到鸿蒙已经更新到了 2.0,看到鸿蒙已经和多少品牌达成了合作,看到鸿蒙手机开启内测,但时至今日,对于外界来说,鸿蒙仍像一个朦胧的影子。公布于 2019 年的鸿蒙,其实立项时间是在 2016 年就,贸易禁令加速了它面世的进程。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如果一个系统初期就没有太大起色,再翻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鸿蒙,到了该出成绩的时候。
华为此前曾明确表示,“1+8+N”战略中,华为是不做“N”的,全部交给合作伙伴,美的、九阳这样的厂商,通过接入鸿蒙系统,来加入到华为的大生态之中,从而扩大整个系统的 SKU。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第三方的产品,是加入了与鸿蒙系统打通的功能,比如通过鸿蒙系统手机操控家电,而不是搭载鸿蒙系统;后者可以实现华为过去介绍的一整套分布式体验,而前者主要实现连接功能。
尽管鸿蒙立志要在一年之内走完别人五到十年的路,但目前的落地依然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目前,对于美的这样的厂商来说,鸿蒙主要解决的是“入口”问题。基于 NFC 标签的“碰一碰”,是鸿蒙在智能家居上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体验之一,华为将其称为程序的“原子化”,搭载鸿蒙系统的手机轻轻一碰,即可调出操作卡片,由于是系统级别的集成,不需要额外安装 App,唤醒快速。
碎片化确实是困扰目前 IoT 市场的一大难题,鸿蒙要解决的,就是从系统层面,提供一个跨品牌、跨设备的操控方案。从现场的演示来看,碰一碰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对方便的操作方式,当然这也需要大量的适配工作。
一碰连也解决了智能家电的初次配对问题。传统智能家电的配对步骤大概是下载 App,寻找设备,配对,输入 Wi-Fi 密码,任何一步都有可能造成用户的流失。而“一碰连”不需要额外的 App,且 Wi-Fi 密码可以自动填写,大大减低了处理连接配置的难度,尽可能让用户买到智能家居都能连上网。九阳方面的数据是,支撑碰一碰功能以后产品的联网率从 15% 直接提升到了 40%。
美的在现场演示了用蒸烤箱做一道“蒜香腊味排骨”的过程。手机通过“碰一碰”连接蒸烤炉,即可调出操作卡片,系统自动适配了多种食谱,选择对应的菜品,即可实现预热、烤制的全过程,时间和火候由设备自行控制。当然,设备只能控制时间和温度,食材、调料、酱汁等步骤还是得人工来。
在现场的演示中,手机端与美的蒸烤炉的温度显示会有一分钟左右的延迟,美的工作人员解释是因为目前适配还不完善。
有一些场景的体验是极佳的,比如蒸烤箱仅有一个按钮的情况下,要实现复杂功能就需要手机来操作,菜谱等功能就更是完全依赖手机;而油烟机功能相对简单,本就可以用手势操控开启、关闭的情况下,再去用手机来操控反而舍近求远。
归根结底,手机操控家电仅仅是鸿蒙最基础的连接能力,正如智能家居市场都在从单品化向系统化转型一样,诸如远程操控等功能,通过美的美居同样可以实现,鸿蒙也不会满足于“入口”这一个简单的定位,其描绘的是更遥远的场景。目前确实也有一些系统联动的体验,比如九阳的破壁机,可以根据华为体脂秤内的身体数据,来推荐适合用户的食谱等;美的工作人员也介绍,未来甚至会有冰箱根据数据联动食材推荐购物的功能。
展台上还有几部已经升级鸿蒙系统的华为测试手机,UI 相比较 EMUI 没有太大变化,但上手的流畅度、完成度都还算不错,再加上兼容安卓应用,用户初期的迁移不会有太大成本,这也为鸿蒙手机快速获取用户打好了基础。当然,其他品牌的手机搭载鸿蒙,短时间内就先别想了。
鸿蒙畅想的分布式体验、能力互助、资源共享之类,依然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短期目标,还是要让更多的品牌加入,更多的手机机型适配,让更多的华为手机用户能至少体验到一两个基于鸿蒙系统的特有功能,这对于鸿蒙在用户之中的感知度会有明显的提升。
“说实话,华为公司过去没有做生态的 DNA”,杨海松说:“再说大一点,除了美国有限的几个企业之外,其他企业都没有这个DNA,因为做生态做成的就那几家。”
美的方面介绍了一个案例,“极光系列”家电产品定位于高端,打通鸿蒙系统后即便价格翻番也已经脱销。“家电的换机周期是比手机长的,适配鸿蒙更多的是为未来做准备。”美的方面解释道。
“华为目前遇到了客观的困难,转型做生态就是华为的应对策略之一。”杨海松说,但鸿蒙面临的情况要更复杂,目前相对成熟的系统,苹果的 iOS、Mac OS 都不开放,Google 和微软虽然也有自家设备,但量都很有限,仍以平台为主。而鸿蒙与它们都不同,它在拥有大量华为自有设备的情况下还需要吸收相当数量的合作伙伴。
鸿蒙目前主要发力的智能家居,平台割裂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统一平台对于消费者来说的体验绝对是最佳的,但谁甘愿被统一,而不是去统一别人呢?
就拿美的来说,“美的美居”是美的早就布局的 IoT 平台,诸如远程操控等功能,通过美的美居同样可以实现。鸿蒙只是入口之一,唤醒原子卡片后如果选择更多功能,还是要跳转到“美的美居”App。对于目前与鸿蒙的合作,美的方面表示,美的的智能化有两条路,一方面是建设自己的平台,一方面开拓生态给用户选择,鸿蒙能够给用户带来增值的体验,那么美的就会去做。换言之,短时间内美的仍会继续自己平台的建设,而这也是鸿蒙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当然,智能家居不是鸿蒙的一切,杨海松也表示,去年华为只选了一个领域就是智能家居,未来横向希望从家居扩展到消费者高频刚需的能力,比如说出行、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教育、办公等。纵向希望跟全产业链伙伴来合作,从底层芯片到模组到软硬件集成的解决方案到应用服务提供商,“入口方案提供商”绝不是鸿蒙真正的野心。
从做产品转型到做生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华为过去在业界“名声不太好”,杨海松对于这点也不避讳:“华为过去进入一个行业就像黑寡妇一样,但做生态是温和的、包容的,核心是要让合作伙伴先赚到钱。能不能给伙伴带来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有商业价值别人才会愿意用。”
合作伙伴赚到钱以后,华为也得赚钱,盈利模式方面,杨海松介绍到:目前鸿蒙是为硬件伙伴创造三个价值,做好产品、卖好产品和运营好产品。“做产品”环节,鸿蒙提供开源的免费版本,对于产品质量、技术支持要求更高的,鸿蒙也提供商业发行版模式;“卖产品”环节,华为提供线上、线下的渠道,收取渠道佣金;“运营产品”环节,鸿蒙提供联合运营模式,双方分成。
市场、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到了今年,鸿蒙必须从一个朦胧的影子,变得有血有肉,要让消费者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的合作伙伴,乃至个人开发者尝到甜头加入进来。
在参观美的创新中心时,前台的屏幕上在循环播放“美的为什么错失小家电新消费时代”的宣传片,就像那本《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样,居安思危是每一个企业的必修课,对于鸿蒙这样远远谈不上“安”的新项目来说更是如此。华为说今年是鸿蒙的生死线,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