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低代码:诱人的故事,危险的豪赌

创业
2021
05/10
18:52
亚设网
分享

低代码已然是2021年企业服务领域最火的细分赛道。


在维格表、轻流等拿到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后,百特云享和伙伴云也在近期披露了数千万元A轮融资的消息。短短几年时间里,国内低代码市场已经出现了数十家创业者,其中不少企业已经拿到上千万元的融资。


然而舆论上等待低代码的却并非只有褒奖之词。


包括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内的大佬纷纷为低代码站台,不乏颠覆行业、取代码农等激进观点;同时也出现了抨击低代码是行业毒瘤、无用玩具等唱衰的声音。原本作为小众话题的技术概念,俨然有了在骂声中出圈的迹象。


一面是资本的热捧,一面是不休的争议,在某种程度上被疫情“催熟”的低代码,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底色?


理想的故事


低代码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彼时美国正在流行“第四代编程语言”,目的在于打造让开发者实现“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的编程语言,并在21世纪初诞生了可视化编程语言。


到了2012年,Gartner正式提出了“Citizen Developer”的概念,即全民开发,即便是不懂编程语言、缺少编程技能的“小白”,也可以借助一些组件化、可视化的平台,参与软件的开发工作。


2014年的时候,Forrester提出了低代码 (low-code)一词,作为一种开放的编程模式,开发者可以拼接、组装那些通用且可重复使用的代码组成模块,然后通过简单的拖、拉、拽操作,快速搭建相应的软件。


从2018年开始,低代码赛道逐渐被资本市场所青睐,OutSystems获得KKR和高盛的3.6亿美元融资,一跃成为低代码赛道的独角兽;另一家低代码创业公司Mendix,被西门子以7亿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正是这两起大手笔的注资,让低代码概念迅速在全球市场风靡,陆续出现了一大批拥趸。


可能许多人对低代码的技术逻辑不太熟悉,却不难从这样一种表述中洞悉低代码模式的潜在价值:


软件行业流行了几十年,新的语言、框架、工具等层出不穷,但软件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下且质量不可控。但低代码摆脱了对优秀开发者的深度依赖,可以像搭积木那样快速打造需要的产品,正在将软件开发从手工业时代推向更先进的流水线时代。


试想会计、销售等业务岗的员工,都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动手编写程序,业务需求和软件开发之间的壁垒被彻底打破,产生的影响注定是颠覆性的,整个软件开发服务生态都可能被推到重构。


但凡是和生产力变革有关的领域,从来都不缺少关注的目光,致力于消除编程门槛的低代码自然也不例外。


诱人的市场


嗅觉敏锐的资本机构早早意识到,倘若低代码能够在软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无酝酿出新巨头的可能。


何况Gartner和Forrester代表的研究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为低代码背书:按照Forrester在2015年给出的预测报告,低代码市场将从2015年的17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50亿美元。同时在2016年的调研报告中坦陈,大部分公司反馈低代码平台帮助他们把开发效率提升了5-10倍,随着低代码技术、产品和行业的不断成熟,这个提升倍数还可能继续上涨。

Gartner也曾预测称,2021年市场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五倍于IT公司的产能。对于如此大的市场缺口,假如没有一种革命性的“新生产力”体系,恐怕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而低代码技术提供了新的应用开发生产力。

相较于国外市场的乐观精神,国内似乎要务实许多。尽管低代码的概念在国内愈演愈热,但对低代码市场的争夺却始于2020年。一个不应忽略的背景在于:新冠疫情加速了在线办公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低代码不再只是诱人的概念,还有了实实在在的落地土壤。


不否认低代码可能产生的行业革命,可就现阶段而言,低代码的适用范围仍然极其有限,主要集中在表单类的应用,比如HR、财务、销售等场景中的应用,定位在定制化软件和SaaS服务的“中间需求”,挑战的还只是传统软件外包公司的蛋糕。


国内对低代码的追逐仍然在理性范围内,低代码的使命绝非是取代程序员,践行人人皆可编程的理想,而是满足特定场景中的开发需求。比如企业可以通过低代码平台对现有的系统“打补丁”,或者通过低代码开发一些新应用,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行一行写代码,有了更加高效的选择。


即使只将矛头指向表单类的应用场景,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就像Salesforce旗下开发CRM系统的Force.com,外界估值已经超过200亿美元。

危险的赌注

虽然低代码现阶段的应用比较局限,但一些创业者并不甘于画地为牢。当低代码的风口吹来时,市场上出现了两类派系。


一是根植应用场景的现实派。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ERP市场,陆续有不少SaaS服务商加入低代码阵营,目的是通过低代码的方式构建表单类轻应用,弥补SaaS类产品灵活性不足的短板,满足客户二次开发的需求。


二是打造独立平台的未来派。往往采用基于aPaaS平台的模式,技术涵盖模型驱动、代码生成、可视化编程等等,普遍通过“烧钱”的形式把平台造出来,吸引ISV在平台上进行原生应用开发,进而形成稳定的营收。


两种模式都不乏一定的可行性,可想要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独立的aPaaS平台似乎是更好的选项,毕竟应用场景、开发效率和能力天花板,直接左右了低代码平台的想象空间。诸如宜创科技、明道云、简道云、轻流等被资本市场青睐的创业者无不选择了aPaaS平台。即便是一些布局低代码的SaaS平台,也开始向aPaaS延伸,试图以开放的方式扩张自身的业务范围。


也就是说,“生态故事”几乎已经是低代码平台的标配,也是这场赌注中最危险的地方。


毕竟低代码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开发理念,即便搭积木的比喻已经深入人心,仍然存在一定的进入门槛。就像拼装积木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每块积木的形状,理解积木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对于缺少编程思维的HR、销售、财务等人员,利用低代码编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阶段的低代码平台只是程序员手中的工具,选择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权利仍然在数量庞大的程序员手中。


对低代码的唱衰声,何尝不是值得警惕的信号。在越来越多程序员面临35岁焦虑,并且行业鄙视链越来越严酷的局面下,一味高喊“消灭程序员”的口号,绝非是最佳的营销方式。何况平台和生态本就有排他性,在冲向低代码“巴比塔”的过程中,大多数创业者注定只是陪跑的角色。


巨头的进入


低代码的技术壁垒并不高,一旦市场有了壮大的迹象,原本伺机而动的野蛮人不无成为市场新变量的可能。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定义了“颠覆式创新”,即比市场上现有产品更为便宜、更为方便的替代品,它服务于低端消费者或新消费群体,步步蚕食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最终取代传统产品的统治地位。


沿循“颠覆式创新”的理论,低代码平台或许存在首先颠覆企服行业的可能,但云计算巨头的进入为市场增加了新的变量。


截止到目前,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均自研了低代码产品,就连字节跳动也向低代码插了一脚。在IaaS层面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局面下,云厂商向PaaS层面加码似乎是可以预见的结果,布局低代码也在预料之中。


要知道云计算巨头一直是一些低代码平台背靠的大树。比如在钉钉6.0发布会上,氚云和简道云被列入钉钉的金牌合作伙伴,氚云甚至将钉钉作为唯一的登录入口,所筹谋的无疑正是钉钉的流量和客户。只是钉钉在2020年底的时候,就已推出了自家的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钉钉宜搭”,阿里内部还有iceluna、乐高、云凤蝶等尚未对外开放的低代码产品,不排除会出现亲儿子和干儿子做选择的可能。


近乎可以断定的趋势是,在云计算已经是一种基础设施的时候,任何一家云计算大厂都不会局限在兜售基础资源的生意,为了防止自身被“管道化”,入局低代码等有钱景的领域可以说是战略上的必然。

风口上的低代码:诱人的故事,危险的豪赌

目前简道云、氚云、明道云、iVX等低代码平台均采用了年订阅付费的商业模式,价格往往在三千元以上,而钉钉为宜搭制定了远低于其他产品的价格。在低代码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巨头们即便只发动价格战就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市场格局。毕竟低代码平台服务的客户越多,相应的边际成本就越低,云计算巨头们有着创业者无可比拟的优势。


至少一些平台已经从低代码进一步向零代码转型,开始寻求和巨头的差异化竞争,所谓的机会窗口已经越来越窄。


写在最后


低代码的生存空间不应被小觑,可大多数低代码玩家的前景似乎不太明朗。


和许多被推上风口的行业一样,低代码并不缺少可观的商业故事,却不应忽略企业服务的特殊性,不像消费市场那样有太多差异化的空间。仅仅是2020年初的在线办公争夺战,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字节跳动等势力的进入,迅速将市场从蓝海变成了红海,不少创业公司被迫转型或离场。


当然创业者并非没有机会,正如杰弗里·摩尔在《跨越鸿沟》中提到产品诺曼底登陆策略,在无法和巨头正面较量的局势下,可以先垂直深耕某个领域,与巨头形成差异化的优势,然后再借机扩张市场。


在资本机构还愿意为低代码投钱的时候,深处高光时刻的创业者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除了市场红利带来的光环,还需要深入思考怎么走的更远。低代码本身并不是壁垒,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价值出口,把“低代码”的利器转化为可观的商业价值,而非一味鼓吹低代码的技术革命。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