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IPO捕手,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说起分期乐,用过线上分期贷款的朋友,一定有了解过它。
5月10日,据路透社旗下IFR报道,分期乐品牌主体公司乐信计划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最快于今年下半年于香港挂牌上市,初步计划集资约2亿至3亿美元。
随后,乐信有关负责人表示,“会积极考虑任何有利于公司发展和投资者利益的选项,如有需要公开的信息,我们会按规则及时、全面的披露。”
虽然乐信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但对此消息也没有持否定态度。不过,有关乐信二次回港的计划,乐信CEO肖文杰于2020年首季业绩会上曾表示,乐信正研究来港第二上市的可能性。
这样看来,对于乐信二次回港上市或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作为主打互联网金融的乐信二次回港上市,意味着什么?近期乐信推出的“先享后付”,又能溅起多少市场水花?
“轻资本模式”叠加消费转型,乐信赴港或只是时间问题
近年来,中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信贷消费市场更是迎来了新一轮热潮。
根据市场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规模2019年为6万亿元,估计到2025年增长至1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4%。在此背景下,乐信是赶上了一个利好风口。
事实上,乐信二次回港上市的传闻由来已久。2020年7月,就有投行机构对乐信做出评测,认为符合香港二次上市要求;今年3月,乐信CEO肖文杰对“二次上市”问题再度作出回应。如今在市场前景利好的情况下,二次回港上市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从垂直领域层面,国内互联网金融科技第一梯队正在成型,在2020年贷款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上市公司中,陆金所、乐信等5家公司上榜,凭借较稳定的业绩和业务规模,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第一梯队。
此外,中概股回港热潮还在不断上演,小鹏、理想等新造车势力也被爆出回港消息,随着国内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未来中概股回港潮或许还会加深,加之美国股票市场政策的改变,以及美国政府对中概股及外国公司的偏见有所加深,回港二次上市或也能规避海外不确定性风险。
目前,乐信在美股市场的股价表现差强人意,自2021年3月以来,乐信累计股价跌幅达到34.72%,而香港市场正在形成新生态,资金流入有所增加,转板港股或有助于获得市值提升的空间。
回归到乐信本身,在贷款规模方面,乐信凭借“轻资本模式”实现放贷量狂奔,2020年贷款规模逆势增长40%至1770亿元,5家贷款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上市公司中,乐信贷款规模增速位居榜首。
值得一提的是,乐信正在紧跟小微贷的风口,继360数科之后,推出了面向中小微的纯信用个人经营贷款产品“企乐融”,但仍处在初期阶段,后期的持续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这或许也是乐信二次回港上市的主因之一。
综上所述,乐信二次回港上市的逻辑已然明朗,但需要明确的是,目前的信贷市场已然是一片红海,乐信回港能否讲出好故事?
获客增速放缓,赛道巨头横亘
提到互联网金融企业,人们可能首先想到便是陆金所、蚂蚁、京东数科这些,其实不然,虽蚂蚁集团跟京东数科还没有上市,但是从估值来看,已经超过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信贷行业发展也趋于成熟,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头部玩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以及资源的先发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乐信的业务开展造成了影响。
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都早已相继进入2B服务领域,在平台、数据和安全等方面具有优势,目前二者的估值分别超8000亿和2000亿元。这或许意味着,在成熟市场中掌握更多话语权的巨头,会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
除了市场因素外,乐信还面临着新增获客放缓的问题,根据最新披露财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使用贷款产品的活跃用户达到1290万,同比增长31.2%,但使用贷款产品的新增活跃用户数量仅为610万,同比减少了6.9%。
并且结合多个季度财报的观察,这一现象存在已久,这也导致乐信在盘活优质存量用户和提高复贷率上花了不少功夫。
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日趋严格,有关信贷审核程序趋于复杂,这也迫使乐信的整体营收增速趋于平缓,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四季度,乐信营收为30.27亿元,同比下滑2.83%,结合多个季度的趋势,规模增长一直在持续放缓。
从乐信营收组成层面,目前乐信营收结构过于单一,各项业务之间发展不平衡,通过在线营销以及贷款产生的收入超过90%,而其他业务仅贡献不到10%的收入,短期时间内第二增长曲线或难以出现,乐信对在线营销以及贷款业务还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有用户反映部分App存在侵害个人信息的现象,其中就包括乐信。近期,监管部门通报招联、乐信等84款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并要求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将依法予以处置,这也说明乐信内部存在运营不规范以及管理层监管力度松懈的情况出现。
乐信若想回港二次上市,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获客增速放缓,毕竟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对用户增长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不过,面对这些困境,乐信正积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近期正大力发展“先享后付”,据乐信研究院报告显示,这一市场规模超万亿。在行业大环境趋势下,乐信能否有所突破?
“先享后付”逐渐开花,乐信要造中国版Afterpay?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先享后付”成为线下消费新亮点,在五一假期间,很多年轻用户纷纷使用各大APP上的“先享后付”功能,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潮流。有市场数据显示,超6成的中国消费者希望使用先享后付消费。
而乐信自然也是没放过这一风口,在此前就上线了先享后付产品“买鸭”。对于乐信推出这样的产品,我们并没有感到意外,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第一梯队玩家,洞察到这样的风口实属正常。
市场中也逐渐流出,乐信欲打造中国版“Afterpay”的传言。那么,对于坊间的传闻,乐信的“买鸭”有存在多大的可能性?
从宏观角度,我国虽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目前仍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生活的压力加上紧巴巴的消费是很多城市青年的真实写照。"先享后付"的推出,有助于减轻用户的消费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用户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问题,这意味着,是有可能在年轻的消费群体中起到重塑消费习惯的可能。
因为乐信的受众群益也符合先享后付模式的年轻用户需求,根据中金公司研究发现,在欧美市场,先享后付的用户中18-35岁占比近6成,与信用卡相比,先享后付的用户更年轻更广泛。
有机构分析预测,全球先享后付市场规模未来5年将暴增10至15倍,到2025年预计将达6500亿至1万亿美元。在中国,先享后付模式才刚起步,拥有巨大增长空间,作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梯队,受益于市场的可能性较大。
而在产品上,乐信前期实行的业务模式以及推出的产品,相比“半路出家”到先享后付模式当中的对手而言,给“先享后付”模式积累了一些先发优势,根据最新财报显示,四季度,乐花卡开通量突破1360万,全年累计服务近700万线下商户,创造2.4亿个订单和570亿元交易额。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市场前景以及先发优势有助于拓展先享后付,但随着不断玩家的涌入以及市场竞争,乐信距离中国版“Afterpay”还存在一定挑战。
国内电商也在纷纷发力推广,拼多多与腾讯旗下微信支付推出了"先用后付"功能、淘宝和芝麻信用就更不用说了,新兴玩家还在不断涌入,阿拉科技等对手也在强势发力。
目前,所有的"先享后付"的订单,商家是不用承担用户违约风险,这就意味着,货款是由平台垫付,虽然短期来看,可能不会对乐信的资金流动造成影响,但长期若用户延期或拖欠货款,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资金损失。
市场监管也在日渐趋严,不久前,阿里旗下的花呗、借呗纷纷被约谈,对部分用户降低额度或关闭了相应服务,这对于部分购买大额产品的用户来讲,可能会转眼使用其他的分期产品或信用卡。
相比Afterpay,乐信买鸭目前的规模还不足以与其并肩,先享后付模式在国外已经流行,瑞典Klarna、澳洲Afterpay作为行业领导者,占据着头部优势。
Afterpay7年时间拓展5个国家,拥有近1000 万活跃用户和 5.5万活跃商户。瑞银证券预计,到2025年,借助先享后付的消费模式,Afterpay在美国市场的用户渗透率将达5%,在美成交总额将超1560亿元,而乐信买鸭目前市场还仅限于国内。
总的来看,乐信二次回港上市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营收增速以及获客增速的放缓也再倒逼其寻找新的突破口,“先享后付”的巨大市场规模或是一大发展契机。而能够预测的是,随着新型消费的推广,未来“先享后付”必然会受到更多玩家关注,彼时,“先享后付”赛道或将愈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