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来袭,有什么发财机会?

创业
2021
05/13
14:39
亚设网
分享

老龄化社会来袭,有什么发财机会?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财经琦观,图源图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出来了。

忧国忧民的情绪先放一放。

old money维持秩序。

新贵生于变动。

有变化就有机遇,Chaos is a ladder.

01 人多市场才大

2021年5月11日上午十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为2.6亿,占总人口的18.7%。

与上一次(2010年)人口普查相比,该比重增加了5.44%,15岁~59岁的人口比重则下降了6.79%,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70年代之前,中国总和生育率是6,粗略理解就是平均一个家庭生六个娃。1990年,这个数值是2。

而今年公布的2020年只有1.3,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0以上,低于发达经济体的1.7,低于英法美,与日本、德国相当。

纸面推算,这个数保持下去,几代人之后,中国人口就得往一半了减。

除了绝对值上的情况,我们的变动曲线也不够平滑。

美国财经学家哈瑞·丹特曾提出一个名为“人口悬崖”的经济理论:在某个阶段,国家新增人口数量可能会突然暴跌,死亡人数突然大规模增加,立即进入人口拐点,人口负增长迅速扩大。

前者是年青人生育压力过大,后者是婴儿潮进入死亡期(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

回顾过去,中国婴儿潮有三波。

1952年~1959年,新中国鼓励生育,和平也鼓励生育,人口增长率接近300%。但当时中国人口基数只有4亿,绝对数量不大,三年困难时期,该婴儿潮结束。

1962年~1973年。三年困难结束,国民经济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凶猛。这一波高峰在1965年,持续至1973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

1965年生人今年才56岁,而老龄化统计的分界线在60岁。换言之,真正的老龄化危机,在本次数据中并没有彻底体现出来。

随后,1983~1992年左右,上一波婴儿潮开始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带来了一波回声婴儿潮。

伴随着这批人的成长,我们先后看到了网游带来中国首富(陈天桥,丁磊),腾讯、阿里成为超级帝国,房价推至巅峰(买房),眼下则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买车)。

分析中国“新经济”,这一波人口的文化偏好和特定人生阶段的需求,是占比极大的市场因素。

但第一波婴儿潮的影响力,也绝对不可忽视。

说起拼多多,大家常说的一个词是“下沉市场”。

但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该企业直接抓到了主力婴儿潮(1962年~1973年)作为自己的主要市场群体。

对这一辈人来说,微信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互联网入口,就如同当年的百度或hao123之于第三波婴儿潮一样。

拼多多依托于微信,极大降低了网购的门槛。

此外,该年龄段群体关于“社交距离”的感受也显然与第三波婴儿潮大不相同,这是拼多多依托社交传播链得以迅速裂变的原因,也是拼多多被“主流”诟病的诸多理由之一。

在所谓的主流声浪或网络的话语权上,第二波婴儿潮远不及第三波婴儿潮,甚至不如00后。

但在实打实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上,他们绝对是中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巨大力量。

机遇就蕴藏其中。

02 “可能”的解决之道

前面说,old money维持秩序。

那么,新贵除了顺应新趋势之外,最开始应该要做的,其实是预判老钱们维持秩序的手段,并从中收获第一波得利。

比如所谓的二胎概念股,即儿童用药,玩具,奶粉,儿童服饰,母婴医疗等行业。

与制药板块,医疗板块,大健康乃至养老概念股等直接相关的第一变量不同,二胎概念股的投资其实更需要赌,赌政策力度,赌国民生育意愿的走向。

事实上,按照1.3的总和生育率以及趋势走向来看,这个板块的前景恐怕并不会太好。

人口普查结果出来后,我们的人口专家梁建章博士出来给建议:要求“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还说自己跟年轻夫妇讨论过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多。

作为老百姓,看这种“媚民”的说法当然是很爽,但实施的可能性确实不高。

某种程度上,这种建议其实也反应出了想要依靠年轻人促进生育来解决人口难题背后的成本高昂。

那么,有没有更低成本的解决方式呢?

“开放移民”。

再次重申,我在这并不是献言献策,而是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推演,并根据利益成本高低,来揣测“old money”的决策倾向。

给亚非拉那些想要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青少年一个“中国梦”,少部分人留下来,大部分人在中国留下自己的青春后,拿一笔还算不错的钱离开。

这不是一般国家想做就能做到的,探讨中国老龄化的特殊性,就建立在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且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作为前提。

这种发展是相对的,说得再明白一点,全球比烂,我们最不烂,那就OK了。

某种意义上,那时的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全球化的北上广深,而世界各地人民都作为“中漂”来这边改变命运。

彼时,《北京人在纽约》也终于可以拍一部续集,名字就叫《非洲人在北京》。

在这一假设中,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发展,老龄化问题将通过国外的青年劳动力得以解决,而代价是中国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也进一步水涨船高。

当然,本土民众多少还是有一些先发优势的。

在北京,我亲眼见过有家中四套房,自己和妻子在大队上各领一份年薪10万的补偿津贴,平日里除了钓鱼什么事儿也不干的80后。

也见过一直奋斗,卖房奋斗,最后奋斗到开出租的。

不是每一个北京人都在过好日子。

但70年代就生活在北京的人想过上四套房的生活,机会可比“亚非拉”兄弟大太多了。

您明白我的意思。

03 第二顺位的机会

生物制药,基因技术,养老概念,医疗体系,老龄化趋势下,此类行业的大踏步前进已无太大变数。

但共识越早达成,投资机会也就会越拥挤。

那些想在小区里搞一个养老院的朴素想法,很大可能会在彼时被大机构轰得渣都不剩。

因此,本文所重点探讨的,是第二梯队的。照进现实的可能性弱一些,但投资回报也更高的行业。

首先就是移民风潮的设想。

在该假设中,汉语培训,孔子学院,类似于新东方的逆向移民机构,以及跨国婚恋市场,这些都将成为值得观望的新兴行业。

其次,就是针对第二波婴儿潮(1962年~1973年)的心理特征和具体需求,去探讨他们在步入老年之后会产生怎样的市场机会。

我常开玩笑说,保健品骗局横行,是中国企业家们的耻辱。

抛开道德不谈,那么多老头老太太的真金白银都花在了点穴仪、烤火、按摩床乃至无限极、太阳神等传销组织上。

这些骗局有的打国学旗号,给人讲点穴、阴阳、真气、中药。

有的打科学旗号,给人讲生物纳米,牙刷卫生巾。

还有的打爱国旗号,国家想给大家发钱,但不能直接发,你给我交钱,咱一起对抗美国。

国学也好,科学也好,爱国也好,这都是很正面的事情,老一辈对这些东西心向往之也是很朴素的情怀。

但没有一个健康的商业机构去正面挖掘这一市场。

眼下来说,该年龄段的网民在网购、精神消费、社交等方面主要集中于拼多多、快手、抖音之上。

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在这些平台上,该年龄段均属于非常边缘的用户群体,平台无论是在战略方向还是产品形态上,都还是以年轻化为主。

不过,拼多多是种子用户,难逃引力;

快手是私域流量,割裂严重;

而抖音则算法牢笼,信息茧房。

基于以上原因,这些产品老年人们还能勉为其难地使用。

但面向未来,主打老年人产品的垂类产品,依然是一片蓝海。

在用户诉求上,主打怀旧的老照片修复,谷歌历史街景,社群分享等均是有力的突破口。

如果说,人们坚信老龄化会带来新的产业增量的话,那么老龄化人群所聚集的App所具备的流量入口价值,就有不断递增的坚实理由——哪怕就卖广告呢?

此外,直接to C的用户需求挖掘上,我也听过一些买卖人抱怨:老年人贪小便宜,不懂科学,容易被洗脑等特性。

但我想说的是,没有“不是”的市场,只有不到位的商家。

保健品市场泛滥,这帮人想突破医学奇迹——背后其实是医疗资源的不充足,医疗科普的不到位,医疗体系的不健全;

“200块北京七日游”,过去就把你关在房子里听课,一通洗脑——背后是老年人辛苦一生,想去祖国各地看看的朴素诉求。是平价旅游的不到位,是跟团旅游的乱象频出,是老年旅游的诸多痛点;

“传销事业”的如火如荼——既是老年人就业市场的低靡,也是针对该人群“奶头乐”产业的贫瘠;

老实说,自从去年电商直播火了之后,我妈天天在家看老头直播,传销都参加得少了,零钱都用来网购了。

虽说又多了打赏老头的隐患吧,但比起动辄卖房的传销事业来说,真的是善莫大焉。

我从来都坚信,商业改变社会,商业让世界更美好。

教员曾说过:思想的高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其实商业也是如此。

请各位有志之士,放肆地占领父辈的钱包吧。

传销也太狠了。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