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锌刻度,作者黎文婕,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外婆下跪、妈妈送红包,只是为了将孩子送进校外培训所谓的金牌辅导班,而这个金牌辅导班里的“奥数大神”老师的身份却一直是个谜,甚至闹出了“李鬼”事件。这是《小舍得》这部电视剧里的剧情,却折射出了校外培训的现状。
锌刻度近期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在校外培训市场的“议价能力”正在降低,师资问题频频被曝光,各大培训机构却反而对师资更是讳莫如深,并直言“现在各机构挖老师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公开老师信息”,家长们只能无奈“盲选”。
同时,尽管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依据考试成绩分班,培训机构却大张旗鼓搞测试,不断分班和升班,制造焦虑。
……
然而,正如《小舍得》里的主角田雨岚把儿子塞进金牌班后的一句台词,“只要是关系到孩子的,没有哪个父母,能始终保持理智。”
四月中旬,身处重庆的廖悦登陆学而思培优软件后突然发现,女儿所处班型的名字有了变化,从“通识”变成了“S”。
廖悦告诉锌刻度:“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规避近期的对教育机构的严查,所以这些班型名字有所调整。”
在对比一番后,她发现这个字母S对应的就是变更班名之前的通识班,就长出一口气,“女儿还是保住了升班成果,如果今后再升一次班,估计一流学校就会主动打电话来联系了。”
与此同时,正在外地出差的肖雅琳也有些不安,因为孩子参加的学而思数学升班评测成绩已经公布,但似乎并不理想,“如果这一次升班还不成功,我一定要剥夺孩子爹的辅导权,以后全权由我负责。”
在中国,“廖悦”和“肖雅琳”这一类家长还有很多。
根据学而思官网资料,风靡全国的线下培训巨头学而思,如今在超过60个城市里开设了400余家线下教学中心,已培养学员上百万。
而在这上百万个学生背后,有数百万位家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肖雅琳”陷入同样的焦虑——等待学而思的升班评测成绩,渴望得到一个“可升班”的消息。
事实上,这是一种传统学校曾普遍采用,后来被教育部明令禁止的分班制度:入学初根据孩子的测评成绩进行分班,随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测评并根据成绩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升班。家长只能根据孩子的评测结果报对应的班级。
于是,这群自我调侃为“学家”的家长,大部分对学而思的分班烂熟于心。
在深圳的一位家长曾在社交平台公开,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圳的学而思分班主要分为培优体系的“A系班”和创新体系的“S系班”:启航班、敏学班和勤思班分别对应的是A-、A和A+;创新素养班、创新预备班和创新班分别对应的是S-、S和S+。
“由于创新班的能力诊断考试和上课地址基本上都是在深圳的四川大厦进行,所以能聚集在四川大厦的家长都算得上幸运。”深圳白领Linda育有一儿,她告诉锌刻度,“很多深圳的家长基本上从孩子开始读小学就会把孩子送进学而思,并希望早日走进四川大厦。”
当然,不同地区的分班名或许有差异,但分班制度大同小异。
“在重庆,班级根据成绩由低到高分成启航、敏学、勤思、通识、创新、创新+和集训队。” 廖悦的女儿像是个标准的“学霸”,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学而思”的数学补习班,就一路从敏学班升班,在最近终于升入了第一梯队的“通识”班,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孩子还是把握住了每一次升班机会”。
如果你对学而思稍有了解,则不难发现,“升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深圳一家关注教育的自媒体“寻找Attitude”统计,2020年学而思一、二年级创新班多元诊断测试的录取比例,均低于5%。
有家长分享学而思升班经验和班型差别
但很多家长对此的期待不亚于“高考”,锌刻度在众多的社交平台上都能看到家长们因“升班”而生的焦虑和喜悦,更不乏家长分享升班的经验。
目前,廖悦的女儿基本上需要在学校完成校内作业,回家从晚饭后到晚上十点左右都在做学而思的习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廖悦希望女儿“能够在六年级之前升入学而思的集训队。”
毕竟,升班往往意味着更优秀的同班同学、更高水平的教师和更难的教学内容。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除了“学而思”,多家培训机构都设立了这类“提高班”。一些培训机构推出了“冲刺集训班”,也有机构将班级分成“精英班”、“创新班”、“常规班”、“提升班”等。而分类这些孩子的标准,往往也是通过测试。
于是,对于不少被“升班”焦虑裹挟的孩子而言,“学而思们”甚至成为了比学校更为恐怖的存在。
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像廖悦的女儿一样频频升班,但家长们总希望孩子能“更上一层楼”,由更好的老师辅导,解出更难的题。
秦晓的女儿跃跃今年将升入六年级,从四年级开始她就在学而思补习数学,“无奈的是,一直没能升班,入学评测后被分在敏学班,后来就一直止步于此。”
于是,备受打击的跃跃常常对秦晓抱怨,“实在是不想去学而思了。”在不久前,为了躲避升班测试,跃跃甚至撒谎装病。
眼看着小升初这场战役近在眼前,“升班”这件事却迟迟没有新进展,秦晓开始思考新的提升路径——在学而思1对1找一个“战绩优秀”的教师,让孩子为升学考试做好准备,“一直升不了更好的班,总能找个更好的老师吧。”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当下,想找个好老师,似乎比升班更难。
当秦晓联系上学而思1对1的咨询教师,提出自己的诉求后,对方表示“报名后老师会主动跟您联系”。但在报名之前,秦晓无法得到可选教师的任何资料。
对方解释原因称,“现在各机构挖老师的情况比较严重,即使您报名了,排出的老师也不是马上上课,所以您不满意的话可以换老师。”
尽管对方做出了可以更换老师的承诺,秦晓却无法放心,“这种盲选太仓促,孩子的时间太宝贵了,如果花了时间去上课,效果并不好,折腾一番换老师,太浪费时间。”
更何况,还有一位“懂行”的家长告诉秦晓,“听起来1对1更专业更有针对性,但教师上1对1课程的薪酬其实比小班课和大班课的薪酬更低,所以比较好的老师都不愿意上1对1的课程,可想而知,上1对1课程的师资不会太好。”
“实际的提升效果如何不好说,最多是家长求个心理安慰。”秦晓听完这位家长的话,加之始终无法看到教师信息,难免打起了退堂鼓。
这并非学而思1对1才有的情况,锌刻度发现,目前多家线下培训机构的课程信息内都未明确公开老师信息。
其中,新东方的课程咨询老师告诉锌刻度,家长需要先报名,系统才会有学员的资料,才会通知考试,然后才会分班,分班后才知道老师是谁。
而秦晓给跃跃在一家本地的连锁培训机构“心田花开”报名后发现,课程信息内的授课老师仅显示为“体系老师”。
“咨询老师也是说只有开课了才知道具体的老师是谁。”秦晓对此感到无奈,“这种不透明的师资,让家长很难判断是否符合孩子的学习需求。”
锌刻度则在众多社交平台上看到了家长们诸多担忧:“第一次经历给娃选培训班老师失败,憋屈”、“为选培训班而发愁,谁能预料到能不能遇到讲得好的老师呢?”、“选补习班老师真的要提前做功课,上课之后发现三观不合就真的无语”、“现在上个培训班选老师都得找关系吗?”……
“这背后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机构教师的生源平衡。”梁成(化名)曾经就在心田花开担任教师,他告诉锌刻度,“除非家长之前有报班或者有明确的熟悉的教师,机构是不会给家长发可选教师的资料的,因为每个家长肯定都想选名师,但整个机构名师可能也就一两个。”
“机构也有老带新的培训机制,那肯定希望分多点生源给新入职的教师增加经验,但很多新入职的教师可能连教师资格证这些都不完备,机构必然不愿意公开教师信息给家长。”梁成调侃道,“你能看到的详细资料,肯定就是那些名师的,但名师能不能给你上课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前文提及的家长们为何如此追逐学而思的尖子班,毕竟,都说选机构首先要选师资,但当师资变得不可控不可选,更“尖端”的班级多少显得更可靠一点。
不得不说,这一届家长大多拥有《小舍得》同款焦虑,甚至比剧中的家长们面临更多更难的选择。无论是名师难辨,还是金牌补习班难进,都在成为“秦晓们”正在经历的现实。
当然,伴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变化正在发生,全国层面的监管力度频频加强。
而重庆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日前也曾联合发出文件,对发现学而思、新东方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
其中,重庆学而思有关校区的部分课程超标超前培训、对新学员提前超期违规收费、利用学员入读名校进行宣传,涉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重庆新东方培训学校北碚校区未公示学科备案信息,未按要求公示班牌,公示栏培训教师信息与教师花名册不一致。由此,对线下线上的培训机构已经形成了“高压的态势”。
就连秦晓女儿跃跃所在的学校也发来通知称呼吁家长“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的作用”,并提醒家长选择培训机构时“培训内容不超标、超前,不和应试、招生入学挂钩,不留作业”等。
然而,尽管在监管政策不断收紧后,“学而思们”的确有所改变,比如学而思将分班制度更改为A和A+班,并声称“只会进行入学测评”,但秦晓发现,实质性的改变并没有发生,“老师不久前还在群里发升班的消息呢。”
而即便咨询过的培训机构仍然只能盲选教师,秦晓最终还是给女儿报了名,“没办法,家长没有议价能力,上了课总比不上好”。
另一边,则是学霸妈妈廖悦的无奈,“本来女儿还指望在期末考试中升班,现在因为各种原因,今后还能否继续升班成了未知数。”
这其实是一个更真实的缩影——只要家长们“教育焦虑”不减,混乱的培训机构就仍然存在巨大的市场。
更何况,正如上文提及的套路,“学而思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在营销中直击家长的痛点,让家长们对校外培训“欲罢不能”。
正如腾讯财经棱镜指出,“学生和家长都更希望和尖子生同班,分班制度很好的满足了他们这一心理,并进而提高续班率。”
“哪怕觉得到处都是坑,这条路还是不得不走。”秦晓也坦言,在“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之下,家长们即便发现体验正变得越来越差,也不得不继续参与这场不会停歇的竞赛。
于是,盛满的焦虑无处安放,就必然会有“学而思们”来继续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