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功人士大多都社恐?

创业
2021
05/26
18:45
亚设网
分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纬创投(ID: matrixpartnerschina),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内向的人更容易成为成功的商业领袖——这是芝加哥咨询公司ghSmart耗时10年对2000名CEO的性格特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纵观那些一手缔造了社交媒体帝国的创始人,大多都带有“社交恐惧症”,包括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推特创始人之一杰克·多尔西、微信之父张小龙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强者都深谙——低质量的社交,比不上高质量的独处。“任何事物,其中90%都是垃圾,剩下的10%才有意义。”科幻作家史特金这句看似绝对的话,却一语戳中真相:为了显得合群,不知道人们耗费了多少精力疲于无效社交。

从科学角度来看,内向的人拥有某种成功的特质也是有所依据的。研究显示,独处更容易激发大脑的两种工作模式——「默认模式」(Default Mode Network),另一种叫做「专注模式」(Task Positive Network)。默认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巩固零散的思维碎片,专注模式则能够保持自身的专注度,不断对已有信息进行复盘,激活创意灵感。心理学家Kaufman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人认为淋浴时思维最活跃、创意最多。

越来越多事实显示,更聪明的人都更倾向于独处。孤独和内省不会妨碍一个人的成功,它具备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令人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在自己的领域不断精进。正如叔本华所说,人要么孤独,要么平庸。以下,Enjoy:

1

真正的高手,必定“孤独”到极致

很多时候,喜欢孤独很可能会被看作社交场合的“局外人”,但是那些真正牛逼的人,看起来都不太合群。

性格乖癖冷漠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偏爱独处,可以一个人三天不睡觉,把自己闷在屋子里;

推特创始人之一杰克·多尔西继承了工程师一贯的少言寡语,即使开口沟通交流也总是语速迟缓,于是,“爱好多样矜持内敛”成为了如此形容这位Twitter 创始人的标签;

中国社交之父张小龙更是孤僻到连公司例会也不愿参加,“参加会议挺浪费时间的。我不反对开会,只要我不在场就好。”

从某种程度上讲,孤独是强者的行为方式,相比孤独,他们更无法接受自我精神上的贫瘠,因为丰富自己,远比取悦他人有意义得多。

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法国总统戴高乐和美国总统杰佛逊等人均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甚至音乐家贝多芬、莫札特等直到死后才被诊断出患有这种病,所以阿斯伯格综合症又被成为“天才病”“天才基因”。

阿斯伯格综合症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疾病亚型,大约每一万名儿童中就有7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由于表现不明显,阿斯伯格综合症又叫做“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

也许,就像画家兼导演的史泰龙所言:“人追求理想之时,便是坠入孤独之际。”

在人以群居的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很难忍受孤独,仿佛不社交就失去了生活的灵魂。但真正强大的人早已放弃无效社交,专注自身成长。“股神”巴菲特提到成功的要诀——是独处带来的专注。

巴菲特用行动告诉人们:成功不仅枯燥,而且孤独。他每天绝大数时间,都是独自一人身处书房或办公室,将大量时间用在阅读各类新闻、财报和书籍上。在《Becoming Warren Buffett》纪录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办公室没有电子产品,只有身后书架上的书和桌子上的新闻报纸。

为什么成功人士大多都社恐?

图片来自《Becoming Warren Buffett》

美国网球传奇人物塞雷娜·威廉姆斯的长期教练莫拉托格鲁,从小在学校就不和任何人说话,也不希望有人和他说话,这种过于害羞、不善交际的行为甚至严重到看心理医生也没有效果。但正是这种不善言谈的弱点让他能够静下心来细心观察生活,关注每一个细节。“正是这难以置信的弱点——无法与人沟通,我产生了一项巨大的优势,读懂人的能力。”

在多少年之后的网球赛场旁,莫拉托格鲁因为这种观察入微的能力,他可以从选手的身体语言读出很多连选手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问题,从而帮助选手夺得冠军。

越厉害的人,越能够享受孤独、接纳自我。

2

为什么“孤独”益于成功?

通常来看,内向与外向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向者不善表达、不喜社交。

但其实,内向与外向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外向者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客体做出反馈,而内向者则倾向于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沉思。

一个人的得与失是守恒的。当人们感慨内向者倾向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易于在工作中处于不利地位时,内向者们却有着很多天然的成功优势。正如张小龙在饭否上所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为什么说孤独的人更容易成功?

1、益于调动大脑的工作模式

实际上,人类大脑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默认模式」(Default Mode Network,简称DMA),另一种叫做「专注模式」(Task Positive Network,简称TPN)。

而我们的生活工作都与大脑的工作模式相关:如果专注某个任务,或接受处理外界信息时,大脑会自动调用专注模式;如果独处的时候,人的思绪比较散漫,大脑不需要接收处理太多复杂性,但同样表现活跃,会调用默认模式,不断对过往信息进行复盘,很多天才型创意点正是诞生于对信息的不断反刍之中。

以心理学家Kaufman做过的一项调查为例,被询问“你思维最活跃、创意最多的时刻是什么时候”,72%的人表示是在淋浴时。

原因很简单:当人在沐浴的时候,感官是被封闭的,无法接收外界的新信息,活跃的大脑被迫转向内省,这时候大脑的工作模式会由TPN转向DMN。而且,淋浴带给人一种极度放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身的开放性相较平时变强,很多被限制的思维会涌现出来。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系的内森·施普伦(Nathan Spreng)教授及其合作者,也通过对英国生物医学库的大约 4 万名中老年人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数据、遗传学信息和自我心理评估进行了研究,结果进一步强化了上述结论。

大脑的孤独感与人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密切相关,越孤独的人,大脑默认模式网络越容易被激活,越容易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思考和回顾。

无论是大脑的哪种工作模式,都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进入某种状态。显而易见,那些偏爱孤独的人在这方面更具备优势。

2、深度思考+冷静做事

美国医生黛布拉·约翰森发现内向者大脑的血液运行路径更长,相对于外向者而言需要更长的时间思考或者做出反应。研究还发现,爱冒险的人体内的D4DR基因比较长,而内向者这组基因相对比较短,所以内向者多表现为对外界事物更加小心,更加谨慎、内敛。

推特的多尔西正是这样一个内向的人,他曾说过:“我是希望想好了再说,因此说话速度并不快。我希望自己所说,正是心中所想。”对事情的深度思考与总结,令他的社会洞察力非同寻常,一旦开口说话,总会逻辑严密、滴水不漏。

3、爱好学习、兴趣广泛

研究显示,内向者的大脑前额叶皮质更加活跃,这是专门负责学习、决策、记忆、解决问题的处理区域,所以内向者会相对更容易对那些高难度的科学知识和社会运行规律感兴趣。

不局限于单个领域,涉猎领域广泛,贝索斯才能够相继颠覆书店、超市、航空航天等领域。他曾公开表示:“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于是,退休的贝索斯作为亚马逊执行董事,将自己的精力继续投入到蓝色起源(Blue Orgin)、Day One基金、贝索斯全球基金、《华盛顿邮报》以及其他各种爱好中。他甚至还表示:我从未感到如此精力充沛,这一切都与退休无关。

4、敢于放弃高成本社交

聪明的人更倾向于独处,主动拒绝无意义社交。对于他们而言,自身特有的观点和想法往往与社会常规意见相冲突,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和他人解释,耗费过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

《英国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过一项研究,这项研究从18到28岁的成年人中抽取了15万例样本,发现在学业、工作上表现更好的人,在独处时会报告更高的满意度。究其原因,在高度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人类不再必须依靠群居而生活,相反很多时候独处的人能够免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在很多社交场合,人们必须保持情绪饱满,及时接收和响应对方的信息,并一直维持这种状态和情绪。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做刻意表现,即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在社交环境中配合他人,表现出恰当的行为举止,从而换取他人对自我的高评价。但强行融入某些社交环境,其实是在不断消耗自己的认知资源。因此,与其让他们花费精力去融入和适应,不如保持适度的独处,以便更好地发挥才能。

5、内向者更善于倾听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教授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结果显示内向的领导相对于外向的领导而言总会生产更大的效益。

哈佛商学院曾实地调查美国130家特许经营店的不同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当店里的员工向外向型领导提建议的时候,该店的利润会低于平均水平14%。而在那些领导性格内向、员工不积极主动的店里,利润会高于平均水平16%。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内向者并不急于对外表达自我有关,他们能够静下来多听取自己员工的建议,更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建言献策。而研究表明,员工的这种行为会使外向型领导者产生“危机感”。

3

如何学会独处?

尽管独处思考对成功如此重要,但很多内向者依旧会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显得自己分外不合群,需要更多尝试变得外向。当那些不喜喧闹的人们不断试图融入社会活动的时候,他们也在丧失着自我的创造性。

独处是每个人本有的能力,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压抑自己对独处的渴望,美国作家苏珊·凯恩曾在TED演讲中表示,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内向的。

为什么成功人士大多都社恐?

图片来自TED

目前的社会环境总是偏好那些有行动力的人(多表现为外向、在生活中活跃、主动),而不是偏爱那些深度思考的人。

然而,当涉及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到那些擅长转换自己思维的人,而这些人通常都有着很明显的内向迹象,这是因为独处对成功至关重要。

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做出重大决策以及那些惊世的产品创意和技术发明,都是在他独自静坐中产生和完成的,他曾这样表示“无论做任何事情,不外乎是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便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

与其疲惫地应对各种紧急的ddl、大小会议,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孤独”相处,掌握独处与社交生活的平衡,这也是很多互联网公司创始人都会在日常表上安排“自我思考”时间的原因。

为什么成功人士大多都社恐?

一个概念叫复时间(Compound Time),指的是从那些看似紧急的任务中抽身,空出时间投入到长期看来能够收获更多知识、创新和力量的活动中。复时间和复利很像,会随着时间推移带来较大的投资回报。

关于如何做到“独处”,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预留出“自由时间”,阅读思考

无论工作有多忙,在自己的日程表上都要预留出“自由时间”。

有研究显示,人们工作的时候,近50%的时间都是分心的,对那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时间进行压缩,留出充足的时间给自己。

巴菲特说,他每天仍然会拿出五、六小时阅读。

为什么成功人士大多都社恐?

图片来自《Becoming Warren Buffett》

2、写日记/记笔记,要坚持长期写作

复盘众多杰出人物的成功经历,都离不开开放性的反思,很多人还会落实到笔头上,做好记录。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每次做决策的时候总会把自己的预期目标记录下来,在一段时间以后再将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世界武术冠军乔希·维茨金也曾表示,他的日志系统是基于复杂性研究展开的。"如何降低复杂性是最重要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入睡,清晨醒来就进行头脑风暴,用潜意识思考问题,很容易完全释放自我,打开思路。”

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多做笔记。Do not trust your own brain for your memeory.”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克提高效率的26个方法之一,就是在告诫大家要做好记录。

3、专注

生命完全是一场专注力的修行,你专注于哪里,你的生命就在哪里。”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道尽了专注的重要性。

事实上很多感觉“空虚”、每天忙于各种琐事的,往往是那些总以为自己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人,他们忽略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

4、寻找可以对话的伙伴

享受独处的过程,就是在给自己的社交做减法,很多成功人士会选择定期同有思想的人深入、专业地进行交流,通过高质量的交流来启发自我。

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你不断与强者交流,自己的成长一定是飞快的。

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共同把苹果电脑推向了世界,如果没有和乔布斯相遇,也许史蒂夫还守在惠普公司的角落里,无人知晓。

5、拒绝被动接受

为了避免被孤立而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是人之常情,但独处就要求主动地保有自己的权力,因此当在公共场合感觉到不适,不要压抑、掩饰自己,勇于说不,敢于显得与众不同。如果感受到自己被打扰了,可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孤独而漫长的修行。唯有勇者敢于单独面对自己,唯有智者才能与自己为伴。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