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驱动你成长的,是痛苦

创业
2021
06/14
12:35
亚设网
分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 Notesman),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分享嘉宾: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执业精神科医生。

大家好,我是徐凯文。

每一次危机的发生,正是最有可能推动个人、家庭甚至单位发生积极改变的时候。其实,人很不容易改变,往往都有自己固有的一些价值观、思想以及看法。

一、认知:理解和直面危机

1.危机的定义

危机实际上是一种失衡的状态,即当人处在紧急状态时,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情感、认知、行为功能的失调而进入的一种失衡状态。

当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往往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危险上面。例如我在做危机干预时,发现所有关注点是:现在这个孩子可能要出事儿,这家企业可能要无法经营下去等等几乎所有负面的部分。然而危机发生的时候,恰恰是最有可能发生改变的时候。

即使看到危险和问题,也要相信资源总比问题多。

2.危机的发生

正如危机一词的组合,机遇本身就潜伏于危险之中。

为什么看不到机遇,是因为我们遇到危机的时候,自己情绪先崩溃了,情绪失控人就会变傻,变得认知狭窄,无意识下所做作出的错误判断和决策,会直接把自己推向更糟糕的结果。

相对而言,并非发生危机就一定会有机会。在危机之下,当我们无法妥当处理自己的身心状态时,就很难转危为机。因此,当一个危机发生时,一定具有两面性。看不到积极的部分,却被消极且糟糕一面所笼罩,更易陷入使人绝望的境遇。

人生本是如此,顺利与挫败并存,要具有能换个思路想问题与借事练心的能力。

3.危险与机遇并存

纵观回顾人类历史,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几乎都经历过重大的危机。

司马迁:由牢狱之灾而醉心著作《史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广流传,贬职逆境迸明德。

王阳明:从少年轻狂到潜心向学,从被贬贵州到龙场悟道。

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唤醒世间人。

路 遥:真切贫困生活体验,动人心之《平凡的世界》。

4.危机的干预与思考

透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情绪,以及所表现出的一些症状,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所有的症状,包括身体的症状,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事情或者是预警。祸福相依,很顺利时,可能潜藏着一些不好的征兆;很成功时,可以无意会引发一些嫉妒的产生。

人基本上都生而自卑,当看到跟你相似的人很成功时,多少会觉得自己有点被否定和贬低,敌意也下意识地如影随形(嫉妒)。

人性的恶,实际上是因为人性的软弱和自卑,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

【实例一】:年少抑郁,父母有责

诱因:

与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多数原因是父母太优秀、太强势,对孩子过度控制。

事件:

有天晚上一个男生,在楼顶就要跳下之际,被同学死命拉住救了回来。后来在做心理疏导沟通时,他说当时只是想乘凉并不是真的想自杀。

经了解,事发之前他跟他父亲刚吵过一架,一冲动就上了楼顶。我说:“你并不是想要跳楼来杀死自己,你只是想要杀死你父亲的儿子。”

这个男生一下就哭了出来,其实他认识到这就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反抗他的父亲,向他父亲彰显“我可以不听你的,至少这件事情我可以不听你的。”

随后又与他父亲沟通,我说,“你看你对他的过度控制以及否定和贬低,让他都觉得人生没有了意义。”这位一直持以一副官腔姿态的父亲,一下就放下防御,回归到父亲的本位,泣不成声,因为他明白这件事情的真实和严重性。

这位顽固、自以为是又自恋的父亲,完全放下他原来的固执想法,积极询问他错在哪儿,该如何做才能防止极端事件的再次发生。

建议:

停止否定、贬低、控制孩子。

不要用官场的威厉对待自己儿子。

能够倾听孩子的内心和尊重他的选择。

其实通过做心理咨询工作,改变一个人很困难,哪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哪怕具有超强的理论和经验,但真要推动一个过去几十年塑造出来的自我做出一点改变,决非易事。

好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危机干预者,最大的本事和能力就是,看到来访者当时看不到的一些潜在可能:改变的可能、解决的可能、发展的可能、创造的可能。怀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疏导对方坦然面对人生发生着的一切,学会接受人生的多面性。

有的时候,糟糕的危机也是改变的重大契机。

【实例二】:5件好事变厄运

诱因:

金榜题名,博士毕业

走马上任,衣食已安

洞房花烛,成为人夫

顺利添丁,将为人父

幸运冲撞,公房分派

事件:

某天某某院校,发生一件故意伤害的刑事案件,在上班路上A青年科学家刀砍B青年科学家。

两青年科学家就职于同一单位,各自的两个小家庭同住于单位分派的小二居里。因妻子怀孕(需要人照顾,但又面临照顾者的居住问题),A青年科学家提出愿意支付租金让B青年科学家搬出,在外另租房住,对方除了租金还考虑到北京交通等问题,多次沟通未果。

反思:

小危机面前,智商变零。

(完全可以自己重新租一个二居,并非此套房子才能生孩子)

好事过多变压力,角色转换人偏执。

(对方不同意,就觉得是为难自己,引发过激情绪与行为)

目光短浅悔终生,奋斗青春毁乌有。

(入狱、除名、家破人亡……)

平时除了学习知识,也要练习压力测试,遇事多动脑少动心。

二、觉察:

改变危机中的消极情绪

1.压力与焦虑

① 懂得识别和监测自己的压力

出现压力的时候,会让我们工作能力下降,判断能力降低,让我们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压、血糖、血脂都跟压力有密切的关系。

情绪的焦虑不安会影响我们的内分泌和身体机能。

实际上,现在大多数人患有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一些疾病,甚至于癌症,从根本上讲都是生活方式病。

【实例三】:积极应对过错,牢狱之灾换寿命

事实:

强制下规律生活,重塑以调整精神。

事件:

此人士年岁50多,身高1米70,体重高达240。

高端体检报告是三高一衰(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心功能衰竭)。

因房地产生意资金周转失灵,被告合同诈骗,获刑两年入狱。

入狱后,劳作有节、饮食清淡、教育改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出狱后,体重保持在170,三高都正常,心功能明显改善。

感悟:

少挣一个亿,增寿至少5年。

我们没有办法保证自己不会遇到挑战与压力,但当遇到时,正确调整自己的身心,才是关键。

② 生活变故与健康

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身体上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不同的生活事件,会对我们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压力,通过量表评估过去一年所经历的事件,相加得出总分,再进行分析调整。

以下是医学和心理学都公认的研究结果量表(经历的压力和健康密切相关)。

例如在过去一年当中,如果达到了中等程度的生活变故,那么来年会有37%的健康变化。如果一年累积分数超过300分,两年之内将会有患上重大疾病的可能。如果不超过150分,理论上未来会保持在平安状态。

所以,有时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病了,其实是你曾经历的一系列压力和危机事件,当时无暇顾及到真正的自己,虽然看起来还能绷着、扛着,但是身体已经有所反应并默默在产生变化。

③ 应对焦虑和压力的策略

a.不要超出你能控制的范围,不要接受过多任务。

b.立刻处理有压力的事情。

c.允许自己并不总是正确的或完美的。

d.学会说“不”。

e.避免一次产生太多的生活变化。

f.表达你的感受。

g.锻炼:生理-体力;心理-放松

h.发展友谊,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实例四】:追名逐利,得不偿失

诱因:

努力工作,一年半的时间里从没休息过,每天连续工作到凌晨2点甚至3点。

事件:

一位很著名的律师,就职于国内最大最好的律师事务所。

他自己业务能力非常强,同时在做5个案子。(据了解同年资的律师,顶多同时接2个案子)

因为他的靠谱,客户都愿意与他合作,在无法推辞也不想让客户失望的情况下,他接了第6个案子。但是,当晚他就崩溃了。

结果:

无法正常上班,甚至睡觉都彻夜无眠,已经处于身心崩溃的状态。

机器都有劳损,何况是人,也并非每次熬夜都能顺利扛过去。超出自己的时间、能力和精力,必然引发身心的崩溃。类似心脏病、癌症等疾病,在现代医学里都归属于心身疾病,都是由于长期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长期压力累积的结果。

需要提醒自己,如果有压力事件,尽量及时处理。因为拖延一时,内心却一直惦记着,长此以往会变成长期的慢性压力。

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只要努力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到。而且,还追求完美,就是做的要比别人好,做的漂亮,期待得到肯定和赞誉。

但是,没有谁能够永远正确和永远完美。追求完美从根本上来讲,是在抵御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其实,我们不需要好到完美,在现实世界没有人是神。

2.抑郁:无助无望感

① 习得性无助:认命的狗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进行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② 应对危机中的无助无望

停止灾难化的联想:

比如某个学生心理崩溃了,需要心理急救。

我问:“发生什么事呢?”

他说:“数学考试不及格。”

我问:“不及格对你意味着什么?”

他说:“数学考试不及格意味着我的成绩会受到影响,说明我的数学不够好。”

我问:“数学不够好又意味着什么呢?”

他说:“不够好就意味着高考成绩会不好。如果高考成绩不好,就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就学不了一个好的专业,学不了好的专业,毕业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收入会很低,买不起房,就会流落街头,流落了街头,我人生就完全悲剧了。”

他一次考试不太好,就预想最后会变成人生悲剧。

似乎听起来有点可笑,但是我们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就是有这种思维定势,会把这件事想得越来越可怕,但是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改变。

我们要从底线思维出发:发生这样的事情是糟糕的,但它不是不可接受的。

假设事件可能导致的最糟糕的结果,并找到自己所能接受的更为糟糕的结果;

充分了解事件最坏的结果后,就要做好思想准备,既然这是自己承担的后果,就不再可怕;

说服自己,平静下来,将全部的精力用到工作上,尽最大努力挽回失败,争取最好结果。

3.偏执与愤怒

当我们坚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时候,就容不得任何不愿意听到的其他意见,变得执着。

实际上,自认为理所应当、必须、应该的事情,就是烦恼的根源。如果所希望的事情,没有如期实现时,就会感到挫败、失望、烦恼、焦虑、失控甚至愤怒。

这并非虚无主义,所有事情都没有绝对对错之分,有分歧是平常事。行胜于言,要从实践中证明对错,而不是先辩论清楚或一定要把对方的意见完全否定。

我们要放下自己绝对正确的心态,才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眼界与思想一开阔,即便自己的意图没有实现,也不会感到非常挫败。

学习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胡适先生有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另外,遇到危机时也要能及时自我反思,从事上悟理,在理上改行。培养在经典中寻求良师益友助力的习惯,比如诸葛亮临终前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行动:寻求资源化解危机

研究表明,在应激反应下,人类的反应就是战斗或逃跑。战斗就是面对,逃跑就是回避。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就是一种积极的回避。不按最理想的方式去做,顺应大势回应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当某个个体遇到危机,都到了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的程度时,心理专家的首要职责就是协助其寻找资源。

如前所述,通常人遇到危机容易进入认知狭窄的状态,就是只看到问题看不到资源。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把资源归纳为内在、外在、团队和精神四种类型。掌握资源的本质,就是能够快速又准确的控制事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内在资源

内在资源就是你自己,通过唤醒内在的自我,以自身的力量帮助和治愈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成功和美好的体验,可是当遇到危机和困难的时候,就会被负面情绪压倒,落入越陷越深又越来越糟的境地。人一旦失去积极应对的能力,自然转向消极躺平或一味地逃避。

战斗的动力来源于过往的成功经历和经验,当此种体验早已封存于内心的记忆深处时,就需要唤醒记忆,唤醒自身的力量。

【实例五】:唤醒自我,重塑人生

咨询起因:

被退学的北京某位女大学生,抑郁地消极避世,身心绝望到即将崩溃。

事件节点:

学习成绩出了问题,所学理工科专业基本跟不上,考试挂科。

退学后,无收入来源,一直躺在宿舍里小半年不出门。

来自于北方农村,家境很贫寒,进大学之前没见过计算机。

高考全县第一名,被敲锣打鼓欢送进北京。

父母离异,遭继母虐待,宁可死在北京也绝不回老家。

求助节点:

倾听对方倾诉两个小时后,观察并给出正面反馈:

肯定她:(她的状态:虚弱又安静)

预想是:曾被告知她已完全放弃自己,小半年没离开宿舍,只有买最便宜的方便面度日,也不怎么洗衣服。估计她会是一个浑身上下散发着异味,落魄异样的形象。

事实是:虽然穿着一身高中的校服,但是衣服是干净的;身形肯定是营养不良又很瘦弱,但是脸是干净的。说明还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已完全没有希望。

感受她:(她的状态:沮丧、无奈又愤恨不平)

感受到她的力量。在沟通过程中,她会反驳我。因为人在严重抑郁时,什么想法思维都已没有,是一种完全放弃自己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激发她:(她的状态:她的头慢慢抬起,看到了她会发光的双眼)

她说,自己中考是全县第一名,但当时一分钱都没有。读高中需要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一个15岁的小姑娘,借遍了全村凑齐了学费,仅凭自己的信用承诺做担保。

因为只要高考第一,县教育局规定奖励4万块钱。所以,借款时,她会告诉对方,三年后她将会有4万块钱,现在借对方3000块,三年后能还回4000块。

后来,她考取为全县第一名,拿到了4万块钱奖金,入大学之前所有的债款都已还清。

引导她:(她的状态:有意愿积极自动地解决问题)

眼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靠自己在北京活下去。这就需要通过工作获得收入,借助外在资源。

一个人的社会知识系统,即所认识的人都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剖析之后,既然父母靠不住,亲朋好友也不在北京,唯一可以寻求的就是北京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而且学校还有就业指导中心的很多资源可以求助。

咨询效果:

自己主动找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先被安排在校友企业实习,后来表现优秀,被留任转正。

几年后再联系,得知她已做到企业中层位置,能自主在北京独立正常生活。

2.外在资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你的亲朋好友,你熟悉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假设成有可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资源。

我们都需要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一直跟我们在一起的人,都有无条件爱你的人,拥有这样的关系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底气和财富。

3.团队资源

共同价值观是形成团队的核心要素。

比如有一个团队出了很复杂的事情,通过观察,我发现问题是:核心团队的成员很难撼动新成员的偏执又极端的想法。经过仔细分析和讨论,大家的共识是一个核心团队的形成,不是选拔出来的,而是淘汰出来的。

很多人加入过一些团队,如果互相的价值观不符自然会离开。所以,价值观最一致的人就形成了核心团队,他们有非常一致的行动,彼此又能形成强支持,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沉淀出信任的基础。

所以,团队对同一件事有长期的共同认同,才能走向成功。

人要生活在集体中才更有力量,因此要珍惜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团队资源。

4.精神资源

通过多年的心理诊断与咨询工作,我了解到监狱里的一个事实:如果一个犯人因不遵守纪律或打架闹事,惩罚他最高级的方式,是不打不骂直接关禁闭。

单人牢房,一个礼拜,没有人跟他说话,可以饭来张口但仅居于容身之地,且没有任何信息输入,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什么都没有。一开始的时候也许还挺得意,两三天以后就无法忍受,一个礼拜就快崩溃,两个礼拜真的能直接崩溃。

因为人是社交动物,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人也是需要跟人交流。

但是,人与人的精神境界和层次不同,一旦心怀崇高的精神追求,内心的耐力与外在的表现就优于常人。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是革命者凌霜傲雪、慷慨牺牲的壮歌。这首歌咏叹的形象早已成为经典:蓝旗袍、红线衣、白围巾——江姐,曾被长年关禁闭,支撑着她的是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她一直秉持着共产党员坚守信仰、绝不背叛的英雄品格。

“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也曾先后六次入狱。他的“非暴力”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1990年2月11日,在监狱中度过了27年的曼德拉终于重获自由。1993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正是因为他对信仰的恪守,曾经6平米脚都伸不直的牢房,却成了他伟大的见证。

生而为人,心持正念。在追求正能量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情中,所遇的大大小小危机时刻,终将能转化成“心向往之,行必能至”路上的阶梯。

四、升华:

以价值观与人性的精神力量应对危机

1.化解“空心病”

空心病是指:价值观缺失所致精神障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当中频频暴雷。

空心病的具体表现:

a.抑郁

b.孤独

c.自我缺失

d.外部认同

e.被评价的恐惧

f.自我否定

g.自杀倾向

当事人没有家庭问题、没有心理创伤、学业优秀、工作表现良好,但是就是觉得自己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

【实例六】:静听空心病的诉求

症状:

一个严重抑郁的高中女生,随时有自杀倾向。

事实:

日常与父母非常敌对,坐到一起就吵架。

父母是60后,从北方农村一路奋斗到博士毕业,如今在大学里当教授。

一家人一起看完电影后,因幸福定义的不同而争吵。

那什么是幸福?没有唯一或固定的答案。每代人所面临的自然条件不同,成长环境也不同,需要相互理解与体谅。

60年代的父母回答,吃得饱穿得暖,人生就是幸福。如今的年青一代,在衣食无忧下长大,对幸福的理解更多元化,更多偏向精神与心灵层面的感受。

而读高中的孩子却认为,能够与父母平等且受尊重的对话,才是幸福。并且跟我反馈,感觉总是被父母决定一切又否定一切,自己理解的幸福从来没有获得过。

剖析:

她一方面寻求个人自由,但另一方面也寻求被外界接纳。每个人的不同经历促使ta们对这两种需求有不同的偏好(对有些人来说,个人自由重要得多,另一些人则认为,归属和接纳才是ta们所追求的)。

在有尊严的关系中,能够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同时外部环境也是友善的,才能够打开内心与外部世界链接,允许自己与世界产生联系,逐渐建构出自己的“存在感”。

而正是这种“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状态,令ta们愿意相信,活着是一件有意义、值得期待的事。

人生来并非只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而且还带着各自成长时代的烙印。无论性别与年龄,每个人都需要相互理解与认同,因此大同世界和而不同。

2.赢在价值观

拥有精神世界,是人有别于动物的体现。

有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能够有益于这个社会。能够从帮助社会的角度去实现自我或企业的价值时,我们就能够坚信自己的力量。

比如通过一些企业失败案例,不难发现很多都输在价值观上,而真正能够长久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在价值观层面展现出非凡的力量。

深入来讲,价值观是“我”的一部分,“我”有什么样的理想与信念,“我”什么样的道德标准,遵循这些标准,“我”就自我肯定。

如果做了违背自己价值观和良知的事,虽然会一时得利,但潜意识里是自我否定的。

为什么孩子会厌学?学习本身是快乐的事,然而现实是为了考到更好的分数,所以去学习,原来已经学会,但为了多考10分或拼速度,不得不把会做的题再做10遍,孩子知道这是在浪费时间,也明白自己在浪费生命,因此内心深处是厌学的。

当人在做自我肯定和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时,就会有力量。如果一件事情寄托了人生的使命、担当和意义,就会有无穷的勇气与力量克服万难。

例如今年寒假我在央视网,看40集抗美援朝战争剧《跨过鸭绿江》,有一个最深的感慨,当时出了很多的战斗英雄。比如舍身炸碉堡、一个人守阵地守了3天4夜、整个一排就剩一个人幸存所有人都牺牲。

而且,很多伟大的战斗英雄,最初是来自国民党的士兵,后来加入了志愿军,成为解放军后,全身心投入战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要保家卫国,他们在做着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被社会承认,被家人以及他周围人的肯定。

所以,同样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价值观和精神上的支撑,就会很脆弱。

如果做企业或做产品,能够实现这样的社会良知和意义,越是人性最需要的东西,就越能成功,在经历危机时也更有担当的力量。

而且,我们所经历的失败,只是技术问题或者缺乏某种资源,自己需要调整战术和方法,以及更加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创伤和苦难,是人生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当遇到困难问题时,在心里这样告诉自己:“现在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正是人生赐予的一个机会,是为了让我改变得更好。”

如果一帆风顺,可能就是趋向平庸。所以,困难和失败是成长的契机,能丰富我们内心世界,让我们对人性、对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

经典的作品都是生于困顿之中,也是我们获取真正智慧的源头。比如邓小平同志经历了三次三起三落,而他的巨大政治智慧,一定是从所经历过的挫败当中获得。

祝愿大家做一个求真,守正,智慧,行善,得美的人。以回应当下时代正在呼唤的德行高尚,令人尊重的人。

谢谢大家!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