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摩根频道,作者摩根频道,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前后相差不到1小时,作为生鲜前置仓的两家代表型公司,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依次递交了招股书。前者选择了对企业包容度和估值更高的纳斯达克,后者走向了服务对象多位成熟企业的纽交所,虽然两家选择的交易所性质不同,但依然呈现出争夺第一股的火药味。
虽然都是生鲜前置仓玩家,但无论是上市初衷还是企业的未来发展,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同行不同路”。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两家公司在IPO前均已经过多轮融资。而当下每日优鲜融资逐渐困难,账面现金不足,急需上市融资“补血”;叮咚买菜账面现金虽然充裕,但为了极速扩张资金缺口逐渐增大,虽在之前融资轮次过多,仍需继续上市融资“充血”。
两家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暴露出了前置仓模式的生鲜极度依赖外部资金的输血。对创业公司而言更甚,然而有了资金后又该怎么做呢?
且不讨论谁会成为前置仓生鲜第一股,即时生鲜的规模化和盈利模式的行业难题并非上市就能解决的。是创出来一片天,还是积重难返一条路走到黑?这两家创业公司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我国农业市场呈现出超级规模和高度分散的两个基本特征,电商化能够缩短流通链条将需求集中,从而撬动生鲜的超级规模。据艾媒咨询显示,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预计在2021年升至3117.4亿元,同比增长18.2%。
订单是电商撬动生鲜市场的根本动力,有了充足的订单电商才可以通过规模化运作“降本提润”,同时提高平台的竞争力,展望更好的未来,这是资本涉足生鲜电商的内在逻辑性。
然而由于对改变高度分散现状难度的预估不足,导致国内生鲜电商很难盈利,尤其是有重资产为代表的前置仓模式。
想要获得订单就需要“取悦”消费者,无限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当下全球范围内前置仓是与消费者“最近”的商业模式,然而相对于社区团购等形式的电商模式而言也最重资产。
虽然前置仓能够尽最大限度的保障生鲜的品质,在不依赖选址的同时拥有更高的渗透度。但生鲜行业的前置仓成本居高不下,且十分考验企业的运营能力,对企业生鲜标准化能力和供应链能力也更高,否则容易出现实际运用中损耗过大等问题。
尽管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已经在前置仓模式上深耕多年,而且搭建前置仓已经逐渐成为了行业标配玩法,但前置仓仍都处于向资本验证其用途的阶段,规模化盈利的模式还没有跑通。
每日优鲜去年7月所表示的“已于2019年底实现扣除总部人员成本下的盈利”,但在正规的财务会计准则下,这并不算是整体盈利。这在每日优鲜的招股书上也有显示,每日优鲜2018年至2020年三年净亏损分别为22.316亿元、29.094亿元、16.492亿元。
而且每日优鲜的“盈利”有很大一部分是收缩战线的结果。收缩战线虽然使得亏损率下降毛利率上升,但相应的也损失了规模。据每日优鲜招股书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有效用户由去年全年的868万下滑至790万。
前置仓难以规模化是整个行业的难题,其存在逻辑是用服务换溢价,通过最好的服务增加用户满意度,其中送货上门节省用户时间是重点。这对于快节奏的一二线城市来说可能是高性价比,但对于用时间换金钱的低线城市而言,无法规模化也就意味着前置仓的盈利模式很难走通。
2018年9月每日生鲜喊出了“百城万仓亿户”计划,并在两个月后公布了20个城市1500个前置仓的成就。然而据招股书显示,截止2021年3月31日每日优鲜的前置仓只有631个,甚至低于后来者叮咚买菜的29个城市950个前置仓。大规模开仓后闭仓,前置仓被“圈”在了一二线城市内。
在持续扩大规模的同时,控制好各项成本支出,生鲜电商才能盈利。但对于生鲜领域而言,规模越大亏损越大,成本也不能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小。
每日生鲜在快速扩张走不通的情况下走向了精细化运作的的道路,履约费用在总收入的占比从2019年的30.5%下降到2020年的25.7%。但牺牲规模后营收增长也几乎停滞,2020年营收只比2019年增长了0.3亿人民币。
叮咚买菜相对而言不缺钱,一直在求规模求发展快速扩仓,但不断扩张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缺口,而且精细化运作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和2020年叮咚买菜的净亏损分别为18.734亿元和31.769亿元,而且亏损还在持续加大,2021年Q1公司净亏损为13.847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2.445亿元。
要规模还是要盈利,这不仅仅是资金是否充裕的问题,更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该怎么走的问题。
每日优鲜要收缩规模找盈利的路子,在C端业务造血不足的情况下,转而将目光看向了B端,致力打造“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在前置仓零售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菜场业务和零售的云业务。在招股书上,每日优鲜对这三项业务的资金分配分别为募集资金的50%、20%和20%。
改造菜市场向商户收租金和佣金,发展零售云向中小商超提供服务走垂直电商平台的道路,愿景虽好,但这条路却并不好走,因为前面站着美团和阿里,甚至还有来搅局的京东。
每日优鲜的优势在于具备大量前置仓,但一旦巨头们的业务走向正规,建仓对于资金充裕的巨头而言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相对于巨头们相互协同的生态体系而言,在流量上每日优鲜并没有优势。开展To B业务,在前置仓规模化未卜之前,也很难逃脱困局。
叮咚买菜则是将前置仓的模式一直走下去,据其招股书显示,募得的资金50%用于提高现有市场的渗透率和新市场的拓展,30%投资于上游采购能力,10%用于投资技术和供应链系统。
但前置仓的未来也不容乐观,永辉等大型超市都在积极布局前置仓,相对于本身就拥有供应链的大型超市而言,前置仓的成本更低。当前置仓逐渐成为行业标配,那么比拼的就是精细化运作,生鲜电商在此方面的优势并不大,尤其是品控问题。
每日优鲜作为老牌且转向精细化运作的生鲜电商亦无法规避风险,每日优鲜就曾因为销售的香辣山药片大肠菌群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被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在官网上通报展示。近日,每日优鲜上海第二份公司销售的豇豆因倍硫磷和灭蝇胺检测值超标,被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
而且相比大型超市,前置仓的品类有限也是生鲜电商的固有缺点。叮咚买菜虽然也在积极扩充SKU,并且致力于场地直采等模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安全,走势趋向了盒马的模式。但盒马模式也局限于一二线城市,不能规模化,前置仓的路似乎都不好走。
前置仓生鲜模式究竟有没有未来?巨头们可能会有更深的想法。
前置仓终究只是生鲜赛道中模式的一种,相对于前置仓生鲜模式,社区团购挤满了巨头,大家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都想在生鲜领域分一杯羹。
随着社区团购越来越大,美团买菜逐渐被美团内部边缘化。盒马尝试了盒马F2、盒马菜市、盒马mini、盒马小站等多种不同业态模式的盒马鲜生,最后盒马总裁侯毅得出结论前置仓没有未来,盒马mini才是终极目标,除此之外阿里也在深耕社区团购。
有流量有资金的巨头都“看不上”的前置仓,为何作为创业公司的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能够做到上市?是巨头们觉得时机未到,等待时机准备收购,还是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因为前置仓的重资产投入过多,积重难返?
每日优鲜曾经在前置仓上跑的最快,但不得不停下脚步尝试起了To B业务。快速扩张的叮咚买菜又是否能解决前置仓的规模化与盈利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