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咖啡、工业大麻后,中药企业集体转型做医美,这一次他们赌对了吗?

创业
2021
06/16
14:39
亚设网
分享

牙膏、咖啡、工业大麻后,中药企业集体转型做医美,这一次他们赌对了吗?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陈广晶,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医美不仅能救颜值,也能救药厂。

防脱发产品达霏欣(米诺地尔搽剂)的成功,让连年亏损的安特生物,在短短几个月间内由“弃子”变身“皇太子”。不但不会被卖,还得到了“东家”振东制药的重用,调转船头扎进医美的“蓝海”。

特一药业在宣布投资1亿进军医美行业后,股价涨停。

随着“颜值经济”的兴起,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的医美,已经成了最令资本疯狂的热门赛道,也成了中药企业盯上的新“蓝海”。

在药品利润摊薄,中成药临床使用的收紧的形势下,中药企业的处境雪上加霜,跨界转型已成常态。

有行业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在药品形成品牌的基础上,打入高频消费领域已经形成了新的趋势。相比纯粹的西药,中药企业更容易进入日常生活。

寻路医美之前,中药企业已经至少经历了三轮转型,从生物制药、化妆品,到食品、饮料,但鲜有成功。

几番周折之后,这一次,医美能救中药企业吗?

知名药企纷纷投靠医美

是蹭热度,还是确有“钱途”?

振东拿出了详细的销售数据作为支撑——达霏欣米诺地尔搽剂去年收入8000多万元,今年一个季度就卖了4500万元以上。振东曾预计,该产品今年将保持120%的增长。这意味着,销售额有望冲刺2亿元。

发现市场潜力的不止振东,康恩贝也瞄准了患者数量2.5亿人的脱发市场。今年3月该公司非那雄胺片(1mg规格)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拿到了国家药监局批文,大有在医美领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意思。

防脱发不是中药企业在“颜值经济”中,唯一可发光发热的地方。

近两年,随着“非手术、轻医美”概念的兴起,医美已经成了最令资本疯狂的热门赛道。

据统计,3月26日到5月31日的43个交易日里,同花顺医美概念指数,累计上涨60.69%。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规模已经超过1400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22.4%。3年后,将突破3000亿元。

5月18日,特一药业宣布拟出资1亿元,设立广东特美健康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暂定)。由董事长儿子操刀,在“培养接班人”的同时,希望“在健康管理方面创出一个天地”。

其主要发展方向中,医美名列首位。公司现有中药产品进行临床研究的项目,包括用金匮肾气片治疗脱发,以及用皮肤病血毒丸治疗青春痘。

20多天后,华神科技也出手了。6月9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计划与另外三家公司共同出资8000万元,设立成都中医大华神医美医院有限公司(暂定),开展医美业务,要构建集“医、教、研三院一体”的业务发展模式。公告一出,公司股价直接涨停。

“老字号”也下场了。云南白药2020年出资5000多万元设立两家子公司,开展美肤业务,在轻医美领域寻求突破。

眼看着中药企业进军医美如火如荼,有的企业却还按兵不动,投资人都坐不住了。东方财富网“大理药业”吧,出现了一条质问企业的留言:“你开个医美不好吗,看看特一制药。”字里行间充满了“恨铁不成钢”之情。

中成药临床使用收紧 中药企业过上了“紧日子”

医美热的背后,是中药企业发展前景的暗淡。

2017年到2019年,中成药临床使用逐步收紧,不少曾经辉煌的中药企业过上了“紧日子”。

2020年,全国上市中药企业中至少24家利润下滑。其中,10家利润同比下滑50%以上,4家亏损过亿元,不乏曾经业绩增长很快的“白马”企业;大理药业营收下滑近三成,净利润大跌了76.07%。

在中成药的使用上,“无论是从临床医生处方权,还是医院整体宏观用药管理的角度,中成药临床使用实际上都在逐步收紧。”据一家三甲医院临床药师观察,临床中成药使用量明显减少了大约两成。

今天的振东也许不再承认自己是中药企业,但在2010年初登创业板时,其主营确是以中成药为主,中药注射液是其营收排名靠前的主打产品。即便是差点儿被卖掉的安特生物,当时的主打产品胶体果胶铋胶囊、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以及红花注射液,都是年销2000万元以上的大品种。

2011年,振东制药花1亿多元买下安特,雄心勃勃想把它发展成公司“金矿”。

振东有这样的信心并非毫无根据。

当时的分析报告显示,1999年至2009年,中药注射剂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0%,2010年销售规模超过400亿元,占据医院中药采购市场半壁江山。中药注射剂往往是独家品种,其市场独占性甚至与进口的专利药不相上下。

2012年之后,受使用抗菌药限制令的影响,中药注射剂作为“调配利益”的药品,销售额增长更快。中康资讯CMH数据显示,2015年销量最高的20个注射剂,销售额都在10亿元以上,排名第一的血栓通销售规模超过80亿元。到2017年,中药注射剂全国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大关。

盛极而衰。

2017年,相关部门规范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决心趋于明确。先是2月份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对38个中药注射剂设定了使用限制,包括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等。

当年9月,甘肃、黑龙江、江苏等地共发生十多例寒战、发热等严重不良反应,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召回、停用两款中药注射剂的4个批次。振东安特生物的红花注射液就是其中之一。

赶在这一年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国办公布对行业影响至深的鼓励药械创新“36条”,其中就提到要开展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并强调在安全性之前,要重点评价有效性。

政策一出,多家上市公司业绩很快“变脸”。2018年,天目药业净利润下滑200%以上;被股东催着转型的大理药业,以醒脑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为主打产品,净利润同比下降了75.9%。

安特生物的连年亏损,也是从2018年开始。这一年,中药注射剂销售规模首次下滑,退回千亿元以下。

即便在快速发展时期,围绕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性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而包括中药注射剂在内的中成药品类,还是带金销售、临床滥用的重灾区。

“这些产品吃不好也吃不坏,价格往往较高,空间好,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好药’。”有业内人士告诉八点健闻。

这些广泛应用在各个科室的“万金油”,不仅增加了患者用药风险,也浪费了大量的医保基金。在遏制医疗费用过快不尽合理增长的大形势下,“板子”早就打下来了。

2015年,国家首次提出建立重点监控制度。此后,各省市、地方医疗机构纷纷发布辅助用药、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大批临床常见中成药名列其中。

2019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第一版国家重点监控目录,提出“西医不得开中药”新政。

曾有官方调查显示,七成中成药处方由西医开具。禁令之下,更多中成药大品种销售神话破灭。

寻路医美之前 多轮转型均草草收场

“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现在市场回归理性了,以前的很多路就不好走了。”有行业人士总结道。

中药行业内部也感到形势危急。“这条路越走越窄了”。一家知名中药企业高管指出,虽然近年来不断出台政策鼓励中医药发展,但是落地的几乎没有。

中药企业寻路医美之前,至少有过三轮转型的尝试,还不包括期间执着于工业大麻的紫鑫药业、龙津药业、仁和药业等中药企业。

最初,他们仍在制药领域发力,生物制药是当时的首选。

2018年,九芝堂、天士力、步长制药等多家药企开始布局生物制药。但生物制药技术门槛高、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对长期“重销售、轻研发”的中药药企,实在不是好的选择。

天士力生物制药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亏损额急剧扩大,达到3.55亿元。14个在研药品中,也没有业界认可的重磅产品。

其他企业的产品也大多不了了之。

后来,“她经济”火了。数据显示,2019年“她经济”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中药企业又开始转向化妆品。

2019年7月,以痔疮膏为主打产品的马应龙,高调推出3款口红产品;一个月后,生产“999皮炎平”的华润三九也推出了三款口红。

2020年餐饮又成了“香饽饽”。马应龙开始卖方便食品;北京同仁堂药店、东阿阿胶还推出了咖啡。

几番周折后,业界不得不承认,中药企业跨界多元发展这条路并不好走。

云南白药是公认跨界最成功的药企,健康日化收入已经超过药品收入。其中,云南白药牙膏市场占有率达到22.2%,排名第一。但近年来,云南白药牙膏的市场增长已经趋缓,疑似遭遇了天花板。

其他跟风的药企则普遍不成功。“最后成了杂货店了”,上述行业人士对八点健闻分析,中药企业没有做快消品的基因,而且企业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服务,而是急于改变业绩下滑的现状,是被动转型。

“过于急功近利,不是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很多企业做面膜、食品、饮料,其实只是找相关厂家贴牌。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并不高。”他说,比如,很多企业卖补钙产品,就会考虑定较高的价格,通过医生推销给患者。

中药企业内部人士也表示,这些快消品看似门槛低,实际上因为竞争充分,利润空间有限。药企如果不转变思路,从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再有影响力的品牌也留不住消费者。

“很多最后只是作为礼品赠送给客户,或者作为赠品搭售。”有行业人士告诉八点健闻,他所在的一家有上万人的大药企,就曾拿面膜给员工发福利。

操盘手上线 中药企业转型将更加频繁

30年前,医生走街串巷义诊,男女老少排队看病买药的场景,如今已搬到了线上。

今年电商年中大促中,大批美容针、水光针、热玛吉等项目中间,也可以看到振东、仁和药业等企业的防脱、生发产品频繁出现。“医生说话,患者见证”是最常见的方式。

“线上力推”正成为中药企业寻求行销模式变化的新尝试。

有行业观察者认为,在移动互联网和电商发展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用户现在更多在线上获取信息,通过关键词搜索来触达,通过节日营销来引发最终的购物行为。

为了产品为更多人所知,药企也计划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广告宣传。

振东制药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曾透露,将花5000万元至1亿元在互联网垂直平台等进行精准投放,用于其补钙产品和防脱发产品的宣传。云南白药2020年广告宣传费用达到5.2亿元。

也有业内人士不太看好这种营销模式。他认为,云南白药、王老吉靠广告营销火了,其实是踩对了点。2000年以后,消费者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但是缺乏好的商品,而且消费者还处于朦胧状态,容易被广告左右。

对于那些原本就有线下销售渠道的产品来说,在线上力推,很可能会冲击线下原有供应链。这也导致很多药企在与电商签约时,有价格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垄断风险。

而在电商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行业观察者认为,未来中药企业的转型速度会更快。药厂通过过去做药形成品牌,将以品牌为关键词延伸其产业链,向高频消费领域渗透。

据这位观察者透露,目前已经出现这样的“操盘手”,他们与中药企业、流量方合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来开拓新产品。以柔性生产的方式,小规模开发新产品。

“在电商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可以很快获得市场反馈,一旦效果不好就能及时调整,迅速转向新的,他们认为是“蓝海”的领域。”前述观察员分析说。

这也预示着,在新的利益增长点出现前,中药企业的跨界多元化发展将更加频繁。

而医美,很可能也不是中药企业会长期停留的港湾。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