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颂:技术结合产品带来颠覆,才能产生价值

创业
2021
06/23
20:37
亚设网
分享

6月22日,2021中国新青年创业投资峰会在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拉开帷幕。本次新青年创业投资峰会与“知食派“联合,整体会场为闭门活动。其中”知⻝派“作为创业邦旗下⼀档全新话题讨论节⽬,为不同行业的优秀创业者和投资⼈提供轻松互动的平台,现场将以线下实景录制方式进行,与嘉宾们共同探寻青年创业者与投资人的新机遇与新发展。

在峰会现场,SEE Fund创始合伙人姚颂做了主题为《新技术创业到新技术投资》的主题演讲,犀利观点如下:

无论从原生创新层面,还是从人才培养能力来看,中国都在迅速接近国际顶尖水平。

技术只有进入到一个产品当中,将一类产品颠覆,才能够产生价值。

科技创业者从技术之中抽身,从战略角度思考非常重要,行业中有非常多类似的逻辑需要我们去探究。

姚颂:技术结合产品带来颠覆,才能产生价值

以下为演讲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各位好,非常荣幸来到创业邦活动,首先我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2011年我被保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后工作的一家公司,就是自己创办的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公司经历了三轮融资,2018年被一家美国公司全资收购。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碰巧做对了两件事情。首先,我们2012年就开始做人工智能芯片相关的研究,时机判断得非常准。

到了2015年毕业的时候,已经到了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前夕,市场上也出现了商汤科技这类的算法公司。如果那时候我们才开始布局人工智能芯片,单纯追赶风口的话,就会非常辛苦。2017、2018年创业的同行,发展得并不顺利。这是我们做对的第一件事。

我们还做对了一件事,就是把产品做好。我们所有产品的开发,都是围绕着客户的需求进行的,这让我们在深度学习和AI芯片架构设计方面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在当时的AI芯片企业里,我们的产品也是最扎实的。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母校不断提供的支持。深鉴非常幸运,正好赶上清华大学第一批成果转化,成为第一批将学校研究成果落地的创业公司。

虽然在创业公司当中,我们的并购规模不算大,只有3亿多美元,但还是收获了不少。首先,国外公司在中国收购高科技企业就非常少见。而且我们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第一次将知识产权形成商业闭环的公司,算是创造了一个小小的记录。

人生长路漫漫,职业生涯和学习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业后我接触过很多厉害的前辈,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多闪耀的地方。比如闻泰科技的CEO张学政、58同城的创始人姚劲波,为人都非常低调,非常谦虚。

这些前辈很优秀,心态也十分进取,持续不断地推动自己前进。这也让我开始思考:除了在一家公司工作之外,我还可以在科技行业里做些什么?

我所看到的是:

第一,中国的学术水平,中国本土的原创技术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从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国际排名上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我们正在从复制转向引领。以前我们很少有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但现在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原生创新诞生出来。这其中可以挖掘出非常多的价值。

第二,人才培养水平也越来越高,高校水平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大量清华校友开始在美国顶尖高校担任教职。

所以无论从原生创新层面,还是从人才培养能力来看,中国都在迅速接近国际顶尖水平。

从2018年开始,我们国家致力于发展5G,因为只有在底层技术上产生的原创性革新,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进而衍生出新的原生性应用。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新技术诞生后,必然会得到投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所以如此发问,是因为我们的基础确实落后。但从整体研发水平上看,我们一直在快速追赶的路上。改革开放到现在,经历40多年积累之后,我们的科研水平正在快速接近美国。

当下的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应该建设科技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在思考,中国有没有可能继续培养出像深鉴一样,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企业?中国有没有一所高校能像斯坦福大学那样,带动出一整个中国的硅谷?

SEE Fund就是基于这种思考,诞生的一家基金。我们基金管理团队收益的30%将回馈给清华大学,围绕清华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成果,用资金作为纽带,让学校、资本和产业三方,能够形成更好的互动。

很多技术企业创始人自身并不擅长和投资方打交道,通过我们,优质技术项目可以对接到优质机构。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机构、学校而言,这都是一个三方共赢的结果。

我们的想法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第一期基金规模虽然很小,只有2亿元人民币,但蚂蚁集团、字节跳动、高瓴资本、经纬中国等都是出资方。有了这样的基本盘,我们可以提供更豪华的投资资源,帮助更多被投企业。

从正式募资到现在,我们在四、五个月的时间里,投资了十多个项目,其中有6、7家公司接受我们投资后,直接被我们的LP迅速投资了下一轮。

至于对投资本身的思考,我一直不认为有所谓的技术投资。因为技术自身是没有价值的。技术只有进入到一个产品当中,将一类产品颠覆,才能够产生价值。

所以我们本身还是在投资产品。一个产品如果不能因为技术得到大幅的增进,那就只是噱头,变成了to VC的东西。最终用户能否因为这个产品出现本质性的变化,这是我们要认真甄别的。

第二,好的CEO是最稀缺,也是最重要的。例如我们青睐的项目有三类:师生共创、科学家与成熟CEO联合、资深校友二次创业。我们明确不投教授当CEO的项目。

另外,我们在投资时,还要找到技术的源头。当初创业的时候,也有很多朋友问,英伟达有几万工程师,都是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凭什么深鉴十个人的团队,就敢说产品可以碾压英伟达?

我们当时很自信,是因为全世界AI芯片技术的源头只有四支团队,我们是其中之一。

所以一定要找到有能力做创新的人,而不是随便寻找一个人,有一点经验就可以做出来,超越别人的技术。

引导科技创业者从技术之中抽身,在战略角度思考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发现很多逻辑是相关的。做人工智能芯片的逻辑和网约车、外卖非常像:想让别人用你的芯片,首先要有足够多的开源项目;有足够多的开源项目,就需要有足够多的开发者。

对于互联网业务而言,当供给方和需求方足够多之后,业务自然而然就滚动起来了。对芯片来说,只有技术好没用,如果没有大量初始用户积累,是做不起来的。

《创新者窘境》中提到过一个逻辑,大家都希望用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性能来提升行业。从这里出发,就会发现半导体行业有“吞银吐金”的规律,最终胜出的芯片一定是靠量大取胜的。

行业中有非常多类似的逻辑需要我们去探究,但很多科技创业者很难从技术细节中抽身出来,我们也一直在帮助这些创业者转变。

最后是我总结的一个公式:创业是乘法,成功是很多因素的累积。这些因素中包括了无数的能力,比如我是学术出身,技术研发能力对我而言非常重要。但这些因素中,也有运气的成分,就像我们很幸运地踩准了AI芯片研发的时间点一样。

未来10年、20年,我们会迅速变化成为世界领导者,我们要掌握造福全人类的技术,我也相信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全人类层面的大问题,我们就一定会创造出足够多的商业价值。

最后,我画了一个很粗糙的模型:这个圆代表了人类整体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一定要不断地扩大,不能缩小,否则就会内卷。包括基因技术、前沿科学,我们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技术来扩大生存空间。这其中有非常多的事情值得做,比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我们一定能从中创造出巨大价值。

最后总结一下:科技创新可以改变世界,我们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中国新科技企业发展起来,谢谢大家。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